港澳政经 培侨中学:繁花盛放七十载 桃李满天下
──专访校监、前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 作者:李志甜
今年,培侨中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70年来,培侨中学为香港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方方面面的人才,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工业界等等;70年来,培侨中学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顶住港英政府统治时期的各种打压,从最开始的一间学校发展到现在于港岛、九龙都有校舍,更成为拥有一条龙中小学的香港著名办学机构;70年来,培侨中学更一直坚持创学初始的办学理念,用中文教学,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诸多学生毕业之后为新中国建设、香港回归作出了不菲的努力和贡献……
《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兴邦,人才兴国。无论何朝何代,时代如何变幻,教育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需要社会各界在面对任何情况下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香港经历英国百年殖民统治,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化以英语、西方文化为主,尽管如此,中华文化传统、中文教育却一直在香港渐进发展。这与诸多扎根香港的能人贤士、教育机构在香港坚持使用中文、教育中文的努力分不开。
1946年于香港建立的培侨中学便是倡导中文、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构之一。在培侨中学创立7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了培侨中学校监、前任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先生。
筚路蓝缕 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培侨中学创办于1946年,翻阅培侨中学的史志,这样一段话让人侧目:最初的收生都是东南亚的华侨子弟,培育他们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支持力量,故命名为「培侨中学」。最开始场地、资金有限,我们是在挖了先人的遗骨、安葬之后,再开始在朗园办学的。
事实上,培侨中学创办的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曾钰成说:「1949年,培侨中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在学校升起五星红旗,之后,也是港英政府统治年代的为数不多的每年都举办庆祝国庆活动的中学。」也正因此,培侨中学受到了当时港英政府的多方打压。
「我从1969年开始在培侨中学教书,当时就已经很清楚港英政府对培侨中学的打压,比如我们举办毕业典礼需要订大型场地,好多学校会租大会堂这样的地方,培侨中学是租不到的。我们想要租政府的大球场,也受到诸多刁难和阻碍,甚至教师办理注册,港英当局都会阻扰。」至今仍然是培侨中学校监的曾钰成说。
虽然如此艰难,但是培侨中学仍然坚持中文教学,坚持爱国教育。培侨中学也成为当时香港社会的一股清泉,的确为新中国建设以及此后的香港回归培育了不可多得的各界人才。
培侨中学坚持中文办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前途,加强学生的德育、公民意识。与内地多个学校成为姊妹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内地考察,也接待内地高校、中学来校交流。事实也如此,培侨中学的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中文水平比其他学校略高一筹。
校园氛围 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谈及成为教师,曾钰成表示这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面临毕业,本想到海外继续求学,机缘巧合之下,他到培侨参观。「那是1969年左右,我一进校门,看到十几个学生围成一个圈坐在地上,和坐在中间的老师自然的、平等的聊天。这在那个年代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和我之前读书的学校也是截然不同,我那所学校学生进入教员室都不易批准,更何况与教师聊天?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校风。」曾钰成说。
也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曾钰成决定到培侨中学任教。而对于这段与培侨的缘分,曾钰成也不止一次提过,在培侨中学创办60周年的时候,他就曾这样表示:「我去面试时候,当时的校长吴康民马上聘请了我,月薪600元,比吴本人还要高,获得如此礼遇,令我大为感动。」
不仅如此,培侨中学在教师的培养上也是有别于当时其他的学校。曾钰成说,当时自己初出茅庐,不懂如何教书。培侨中学每个礼拜有一个下午的时间让老师们集体备课,商讨教案,通过以老带新,新老师很快上手。培侨中学也让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提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受益更多。老师的教学情况也会写成心得,互相分享,藉以更好的教导学生。
「我记得培侨中学在我教书的那个年代就已经搞过教学展览,展览的内容多是培侨中学老师写的教案以及教学心得,无私地与大家分享,教育学院的学生都来参观。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曾钰成这样说。
以老带新、集体备课、无私分享、教学展览、平等对话等培侨特色让曾钰成一呆就是几十年,现在也仍然担任培侨的校监。这种培侨特色也不断吸引人才,让培侨中学一路披荆斩棘,从最开始的朗园发展到而今在北角、小西湾和大围共有三间学校,而且在大围的培侨书院还是香港少见的一条龙中小学,升学率等各方面均已位列前茅。
不断创新 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事实上,支撑培侨中学越战越勇,获得如今骄人成绩的远不止培侨的校园氛围,还有培侨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质量。
曾钰成提到,培侨十分重视与家长的合作,培侨中学应该是首批设有家长教师联谊会的学校,家教会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65年的历史。在曾钰成刚刚教书的年代,培侨就要求所有班主任每年要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访问两次,其实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好大的负担,但是也因此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关系很好,好多家长对教师很关心,学校也在家长的支持下越办越好。
培侨中学一直坚持爱国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文办学。然而,这种办学却让学生们在总体英文教学的环境下面临升学的阻碍。经过培侨人不断的努力,培侨中学成为参加高级程度会考的第一间中文中学,当年就有两名学生考入香港大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文中学毕业直接考入香港大学可能比登天还难。「除此之外,我认为培侨中学也应该是最早一间学校用计算机处理学生数据,最早一间设立英文语言实验室的中学。」曾钰成说。
除了在教学互动以及教学硬件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之外,培侨在教学软件以及学生质量培养上都有诸多史无前例的创举。「例如培侨应该是全港最早的一间举行『一人一票式』学生会选举的学校,当年千人操及『大长跑』等已成为了每位培侨学生不会忘记的盛事。那时大球场的人都很怕我们的同学会将球场内的草『踩死』,害我要与有关职员作交涉。」曾钰成说到。
培侨中学注重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群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将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培侨也在校内外举办诸多活动,校内活动有一年一度的庆祝国庆摊位游戏,集体表演等,校外活动有探访内地、香港社会实地观察等。
曾钰成说:「培侨中学和内地学校的交流是比较早开始。不仅教师有好多机会去内地交流、学习。学生也会集体到内地不同的城市参观、交流。我记得我刚加入培侨的时候,就有机会去韶山、井冈山、南京、北京等城市访问交流、考察。」
培侨同时还是领袖培训基地,每一级学生都有不同的目标,中一进来要尊师敬学,勤奋学习;中二要刻苦奋斗,建立理想;中三要接受领袖训练,之后一直到毕业时,要懂得拓宽视野,最重要是感恩思报。全校有成长学习周,学生会离开一个礼拜,中一要接受军训,中二去山区劳动,中三接受领袖训练,中四去内地考察,中五举行公开试的誓师仪式。
多元、平等、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家长和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教学硬件的不断更新和使用,让培侨中学培育了大量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为香港以及中国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培侨中学也设有校友会,维系?70年来毕业于培侨中学的校友。
感恩培侨 步入政界逾20载
不可否认,曾钰成先生当下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前立法会主席的身份。但从曾钰成先生的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曾钰成先生是在培侨中学开始步入政界的。
1969年,曾钰成成为培侨中学的教师,时任校长的吴康民对曾钰成帮助良多。吴康民先生关心时政、参与社会发展、关注祖国发展的责任感让培侨中学的师生也深受感染。
「培侨中学教师和其他学校老师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就是基本上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有一种自然而然参与社会的动力,从来都不觉得一个好老师只是教好书,而是还要参加社会发展,关心时事,关心社会。我们那时还没有这么多非政府组织可以参加,但是只要遇到天灾人祸,培侨中学的老师都会第一时间出去帮忙。家访时候,教师看到有需要帮忙的也会主动帮忙。后来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培侨中学的教师参与其中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曾钰成这样说。
正是培侨中学这样的氛围让时任校长的曾钰成创立民建联,开启了他全新的政界生涯。培侨中学对曾钰成的此举非但没有限制,反而鼓励。曾钰成表示,在筹备民建联时期,利用了很多学校资源,比如会议室、复印机、电话、秘书等。「当时从老板开始,到同事,都好支持我成立民建联,我也花了好多时间做民建联,学校的事情很多交给副校长。当时教师和学生开玩笑的说,在电视见您多过在学校见您。我把他作为一个批评,所以后来我就卸任校长,担任校监。」从曾钰成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培侨中学的那份感恩。
教书、创立民建联、担任立法会主席,一路走来,曾钰成在不同领域用不同的方式服务香港。即使现在卸任了,曾钰成仍然表示会寻找另一种方式服务香港。谈及这些经历的异同时,他笑言:「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与人打交道。这对我来说也是非常讽刺的。我小时候最向往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人静静地,研究数学题目,不用和人打交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生活变得没有规律,教师每天都会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备课、开会都有定时,后来当校长、从政做议员就变得非常没有规律,经常要处理突发事件,上午不知下午事,今天不知明天事,即使安排好了也会被各种事情打乱。」
青年发展 内外因共同作用
卸任之后的曾钰成加入了香港政策研究所,还亲身担任主持人,以大主题「香港愿景」访谈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畅谈香港现状及未来,当中谈及较多的话题是关于香港年轻人发展。曾钰成本人也曾发表过「只要给青年人适当机会,青年人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呼吁。
谈及此,曾钰成表示:「给青年人机会不能停留表面,需要切实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审时度势,机会要能让青年人觉得能有所发挥,如果青年人觉得不是机会,那就不是机会。」
他展开叙述他认为的机会:「以政界而言,老人应该退就退,给年轻人上升的机会,要遵从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二个机会我觉得应该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尽量创造一个给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青年人发展的空间。社会鼓励各种行业发展,但是也要培养土壤给青年人发展。」
「当然了,以我自己的经历,建议与实际做法是两回事,不能有太多幻想。虽然认为青年人要多元智慧,多元发展,行行出状元,但是实际上社会量度人才的尺往往只有一把。这些需要慢慢改进和进步。」曾钰成说。
曾钰成寄语青年人,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年人要获得发展,就更需要努力,不要等别人给机会,更要自己懂得争取,要努力装备自己。他以自己为例,表示自问家境不算好,现在的一切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在那个年代,自己能有机会读大学也是因为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