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缅原油管道的“重生”
工作人员在缅甸马德岛港对接卸油臂与油轮原油管口场景
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缅甸总统吴廷觉在北京举行会谈,并见证两国代表签署《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当日晚间,来自阿塞拜疆的14万吨原油在缅甸马德岛卸载,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中缅两国能源领域合作步入新阶段。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是我国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
有评论认为,它的正式运行将有效缓解我国原油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使原油从西南地区直接输送至中国境内,降低海上进口原油风险,进而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中缅原油管道作为中国西南重要能源通道,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起点为缅甸西海岸马德岛,经云南入境,终点为重庆。管道在缅甸境内全长771公里,在中国境内全长1600余公里。工程在缅甸境内设计输量为每年2200万吨,缅甸下载量200万吨,并配套建设一座规模为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由中国石油和缅甸国家油气公司两家合资建设,中缅双方分别持股50.9%和49.1%。
经过五年建设,2015年1月20日,该管道工程在缅甸皎漂马德岛举行试运行仪式,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通原油集输管道。
与中缅原油管道并行建设的还有一条年设计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的中缅天然气管线,该项目已于2013年7月正式投产并向中国通气,但目前尚未实现满负荷运转。
作为东南亚油气重要生产国,缅甸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十位。中缅两国在油气资源方面合作还包括油气勘探开采、大型原油码头、油气转运站等方面。中国是缅甸能源的重要投资者,在电力等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例如,缅甸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河流大多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和缅北山区,呈北南走向,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江的干支流,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000万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4000万千瓦。2010年,缅甸水电投资领域共签署了7个合作文件,全部为中国实施、与中国合作或是中国参与的项目。中国已经成为缅甸水电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参与了缅甸大量水电站的建设,诸如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密松水电站等 。尽管密松电站项目搁浅,但合作开发缅甸水能资源的潜力尚在。
具有“标杆效应”的中缅油气管道是中缅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成果。2013年9月,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40天后,皎漂首站即实现临时分输,向当地天然气发电厂供气。居民用电水平大幅改善,从过去每天的三四个小时增加到全天供电,有效缓解缅甸电力紧张局面。同时,相较以往柴油发电,使用天然气发电后的用电费用也大幅降低。而且解决了缅甸天然气下游市场难题,实现了出口创汇,并直接带动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居民生活水平。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截至3月31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已向中国输气133.4亿方,为缅甸下载15.5亿方。
近年来,缅甸国内政治局势总体上趋于平稳,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虽然缅甸国内天然气和水利水电及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其中,缅甸油气上游勘探开发程度极低,近2/3的油气区块仍未勘探。电力发展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一千多万的家庭中,只有约34%的家庭能用上电。而中国特高压输变电及电网规划、建设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因此,深化能源投资合作和扩大双边能源贸易对促进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缅甸各种基础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缅甸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沿线重要国家,中缅两国地缘相近、山水相依,油气管道安保、水利水电、海上油气田开发、新能源开发等均可成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缅原油管道路线图
是什么让中缅原油管道“重生”?
中缅原油管道搁置两年后终投产的消息,将舆论的视线拉回到这个联通印度洋与中国西南边隅的重要跨境项目。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历经10年耕耘,其间不乏种种波折,最终得以修成正果,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缅甸恰处于“一带”和“一路”的战略交汇点。中国政府早前明确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从一开始就欢迎他国“搭便车”,寻求与周边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其精神内核。
与此同时,经历政治变故的缅甸也需要向国际社会释放一种信号,即这个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大国依然拥有稳定且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这也正是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投资者们期待和乐见的。在此背景下,中缅原油管道在搁浅两年后重新上线,无疑是皆大欢喜的顺势而为。
国内外媒体在报道这条翻山越海的管道时,总不忘强调它的投产有助于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因为从中东进口的部分原油从此能够直接经由该管道运回国内,不必再穿越狭窄的马六甲海峡。
事实上,中缅原油管道每年2200万吨的输油量,仅相当于中国2016年原油表观消费量的3%和进口原油总量的5.8%。换言之,中缅原油管道在中国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中扮演的更多是“锦上添花”的角色。但它的上线成功开辟了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与现有的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海上通道交相呼应,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四向辐射的立体能源进口网络。从保障能源安全的宏观维度看,这无疑极具战略意义。
当前中国约80%的进口原油须途经马六甲海峡,但这条同时承载着全球1/4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并不是一个脆弱的存在。除了沿岸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乃至美国等都在以各种方式,合力保护它的安全。马六甲“困”局恰似“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马六甲“安”局倒是实实在在,这个三国共管的海上“咽喉”,至今没有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便是最好证明。
在地缘政治层面,作为多国利益交织磨合数十年的结果,这条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黄金水道,现已形成一种微妙而牢固的利益平衡,打破这种平衡付出的代价将远远高于维持现状。如果说串联着多国利益的马六甲海峡是失控而危险的,那么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一片水域是安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地缘政治风险远大于马六甲海峡、被西方定义为“海上生命线”的霍尔木兹海峡从未真正出过乱子。
事实上,马六甲海峡与中缅油气管道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楼梯”和“电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别,各有长短。换言之,马六甲海峡与中缅油气管道对中国来讲,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而所有可能的选项都有互利共赢的特点。
中缅油气管道连通的不仅仅是石油,更是共赢的理念。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背后有多少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量,如果没有商业上的互利共赢,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跨境原油管道项目绝无可持续运转的可能,这也是它能够捱过不可抗力,绝处逢生的根本原因。
互利共赢的力量可以扫清、铺平、夯实合作之路。共赢的理念是一把“钥匙”,钥匙虽小,却可打开重重的锁、大大的门。
值得注意的是,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既是中企在缅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缅甸建国以来外商投资的最大项目,它的“重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山水相连、“胞波”情谊深厚的中缅两国恢复互利共赢的全面经济合作只是时间问题,能源合作只是闪耀其间的一个缩影。
在此基础上,我们期待先于原油管输项目投产的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能够早日进入最佳运转状态,更期待留下许多遗憾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也能尽快重回正轨,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