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2017年日本工业现状和中国冲击 (深度好文)
崛起的中国企业正一步步挤压发达国家的产业。如果抓得住主战场,到2025-2027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总规模将超过西方国家+日本之和。这一变化值得关注。
2016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五百强,我曾经把五百强里面的日本企业单独筛选出来看了下,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去掉金融、保险、能源类的公司,只把工业企业筛选出来,世界五百强里面的日本工业企业,一半的利润来自汽车行业。
觉得汽车怎么已经成了日本工业的唯一顶梁柱了,当时本来想写篇文章说下这个分析结果,不过想到世界五百强这个样本还是比较小,只能包括大企业,却看不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比如说日本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公司,从营业收入来说都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里面占据大量份额。
2017年5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觉得这个样本相比世界五百强大了许多,我们继续窥一斑识全豹,看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请注意,福布斯统计的数字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总是有出入,其原因应该是福布斯统计的是1-12月的数字,而日本企业的财报往往是从四月一日开始。
我们盘点下日本工业的实力,总共90家日本工业企业,他们是日本工业的精华,从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富士通、佳能、神户制钢、新日铁、发那科、大金工业、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信越化学、丰田、本田、住友化学、武田制药、瑞萨电子、旭硝子、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三菱重工、雅马哈、奥林巴斯、捷太格特、富士集团、小松工业、日本电产、欧姆龙、立邦、富士集团等等都在榜单里面。
基本上日本各个工业行业的领头羊第一集团都在这个榜单里面。以后打起仗来,这90家公司全部消灭了,日本也就差不多了。
我们来分析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1、日本工业的利润继续向汽车集中,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最大支柱。
如果说以前日本工业是有多根支柱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日本工业已经渐渐出现了向汽车工业聚集的趋势。
日本工业在渐渐由多根支柱变成单根支柱。
如果我们看日本工业企业营收前十位:
第一名丰田汽车2499亿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车1279亿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车1059亿美元,第四名日立858亿美元,第五名索尼69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666亿美元,第七名东芝472亿美元,第八名富士通417亿美元,第九名新日铁住金416亿美元,第十名日本电装411亿美元,——可以看出前三名都是汽车汽车,日本营收过90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全部是汽车公司。
第10名的日本电装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前十名汽车行业总共4家。
实际上,除了这四家以外,松下也做汽车零部件,新日铁住金也提供汽车用钢。
丰田是巨无霸,一家的营收2499亿美元几乎等于第4-7名的日立+索尼+松下+东芝之和2688亿美元。
进入2000强的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19582亿美元,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三菱八大汽车整车厂的营业收入之和为5887亿美元,占比为30%,如果我们把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的1818亿美元的总营收算进来,占比为39.3%。
如果把钢铁、汽车玻璃、汽车电子、轴承什么的上游企业的营收也算进来,例如这个榜单里面的旭硝子汽车玻璃、神户制钢、新日铁住金、村田制作所、TDK、京瓷、松下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业务,NSK的轴承业务等等,如果这些业务都算进来。可以说汽车业的营收占了90强企业的接近一半。
我们再看利润,日本汽车业的利润占比比营业收入占比还要高。
净利润第一名是丰田汽车171亿美元,第二名尼桑45亿美元,第三名本田39亿美元,第四名普利司通24亿美元,第五名日本电装2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19亿美元,第七名三菱电机19亿美元,第八名安斯泰来制药19亿美元,第九名日立18亿美元,第十名斯巴鲁18亿美元。
利润前五名竟然全部是汽车行业相关。利润前十名汽车公司有四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有三家。
利润前十名70%是汽车业公司。
也可以这样说,日本除了汽车公司以外,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净利润能超过20亿美元。
当然福布斯的财报数字经常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有出入,不过区别不会很大,除了汽车行业,20多亿美元的净利润就是日本工业科技企业的最大值。
这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差距就开始拉大了,中国的中央制造集团,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的就有好几家,例如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等,民营企业像格力,美的,海尔净利润都超过20亿美元,OPPO、VIVO没有公布净利润,但是应该也超过20亿美元,华为更是超过50亿美元。
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为789.77亿美元,突然觉得相比美国人,日本人赚的是辛苦钱,美国有不少净利润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日本只有一家丰田净利润过百亿美元。
其中304.94亿美元来自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七家汽车公司,占比高达38.6%,如果我们把巨亏20亿美元的三菱汽车也算进来,汽车业利润占比为36%。
然而这只是汽车整车的利润,把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算进来,利润总额为88.8亿美元,占了2000强日本工业企业净利润的11.2%,——也就是说,8家汽车整车企业+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占了90家日本核心工业企业净利润的49.9%。
如果把亏损的三菱去掉,那么汽车业占了利润总额的47.5%。
实际上,制造汽车还需要钢铁,还需要各种塑料,需要各种汽车电子产品,需要玻璃产品等等,例如旭硝子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新日铁、JFE、神户制钢也提供汽车用钢材,京瓷、TDK、村田制作所、东京电子、松下集团等等也有大量汽车电子业务,NSK公司的轴承业务等等。这些公司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如果把这些公司汽车业务的净利润也算进来,日本汽车业的净利润超过整个日本工业90强的一半以上。
所以即使把统计范围从世界五百强扩大到世界2000强,日本汽车业营收和净利润依然是半壁江山。
2、中国已经崛起的产业,日本企业都赚不到钱。
或者这样说,中国已经基本会自己做的领域,日本很难赚钱了。
一个是造纸
进入世界2000强榜单的有两家日本造纸企业,两家规模都不小,百亿美元级别,但是却基本不赚钱。
一家是日本最大的造纸公司王子集团,净利润只有9300万美元,一家是日本制纸,亏损1.66亿美元。
一个是钢铁
新日铁住金营收416亿美元,净利润只有4.77亿美元,净利润率只有1.1%。
神户制钢营收155亿美元,巨亏4.07亿美元,JFE钢铁营收294亿美元,净利润只有2.73亿美元,净利润率0.93%,三家加起来营收800多亿美元,净利润合计只有3.43亿美元。
对比下中国的钢铁公司,印象中中国钢铁产业似乎是惨兮兮,没错,相比中国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物流、智能手机、汽车等产业,钢铁产业确实是惨兮兮,天天去产能,裁员什么的。
然而中国钢铁公司的龙头宝钢股份2016年的净利润有115.2亿人民币,差不多十六七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全球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当中,利润总额全球第二,平均每吨钢的利润更是全球第一。
一个是电子品牌工业
在电子品牌领域,东芝、夏普、松下、索尼、NEC、佳能、富士、奥林巴斯等品牌,尽管营业收入不低,但是净利润总额在这个90强名单里面,能排进前20位的只有松下和佳能两家。
其中松下净利润19亿美元,在这些电子品牌中净利润最高,然而松下利润的第一大来源是其汽车与工业部分,松下的车载业务因为给特斯拉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大幅增长。
不管是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不再是如今日本电子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像索尼,主要利润来自游戏业务,以及CMOS芯片业务。
当然我们要看到,虽然中国把家用和个人用的电子设备品牌做起来了,但是中国的办公设备没有做起来,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等,所以佳能成了日本最赚钱的电子品牌之一。
3、日本没有新的强大工业公司出现
日本90家进入世界2000强的工业企业,都是存在了几十年的老企业,没有一家是新公司。
对比下中国最近十几年出现了哪些新的强大工业企业?
OPPO 2004年成立,VIVO 2009年成立,小米科技2011年成立;
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
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2005年成立;
中国最大的两家声学企业歌尔声学2001年成立,深圳瑞声科技2004年在成立;
欧菲光2001年成立,中国最大的手机玻璃生产商之一的蓝思科技2003年成立;
深圳华星光电显示公司2009年成立。
......
除了这些新企业外,还有企业集团进入新的业务:比亚迪2005年开始做汽车,京东方2005年开始生产液晶面板。
华为旗下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04年成立等等。
4、日本企业赚钱的都是中国还没真正崛起的产业,我们看下日本哪些企业还比较赚钱,就知道中国哪些产业还没有起来。
这里说比较赚钱,是相对的,因为一半的利润都来自汽车业。我们看看另外一半里面,哪些产业赚钱还算多。
我们就只看净利润在5亿美元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换成人民币净利润30多亿,总共有52家,我们除开最强大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除开这个主要有四类:
1)电子零部件(包括集成电路)
日本企业虽然在品牌领域败退了,但是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大优势。
村田制作所、日本电产、京瓷、TDK、 东京电子、瑞萨电子等,净利润之和54.13亿美元。
像京瓷、村田、日本电产这些企业,营业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不算显示面板,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没有诞生100亿美元级别的电子零部件公司。
如果算上显示面板,那么有一家,京东方2016年营收688亿,刚好100亿美元。
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进步很快,中国下游的品牌起来了,必然会带动上游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已经有一批国产电子零部件企业跨越了100亿人民币的门槛,并且在高速发展。国产电子零部件在快速崛起,和电子品牌一样实现强势市场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集成电路芯片,日本瑞萨、索尼(摄像头CMOS芯片)、东芝(内存)三家在全球20强,我国海思、紫光等也在迅速成长。
像龙头企业海思,其营业收入已经很接近瑞萨电子和索尼的芯片业务,2016年索尼芯片业务62.6亿美元,增长3%,瑞萨57亿美元,增长1%,而海思2016年已经达到了44亿美元左右,紫光集团2016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增速107.46%,半导体20强2016营收状况及各产品线贡献。
当然日本还在一个领域很强,集成电路最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这两个领域的规模总共大约800亿美元,占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23%左右。
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企业,例如苹果的供应商江丰电子,上海中微半导体等等,进步虽然快,但是基数太小,短时间内还没有挑战国际大厂能力。中国先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搞好,这些搞好了,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一定可以搞定。
2)机械和设备
日立、小松、大金、丰田工业、久保田机械、发那科、第一精工、NSK精工、东曹工业、SMC气动元件、富士集团等,净利润总和101.25亿美元以上
中国营业收入超过60亿美元的机械公司有10家,分别是中国机械工业、潍柴集团、上海电气、天津百利机械、徐工、三一、中联、盾安控股、特变电工、东方电气。
规模算是有了,但是盈利能力和日企比较差距很大,像潍柴,一千亿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才二三十亿,换成美元三四亿美元;三一重工,2016年全年净利润才2亿人民币;特变电工算是不错,2016年净利润也才21亿人民币,不到4亿美元。
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高端领域开展竞争。
好消息是今年工程机械回暖,三一等龙头机械企业的业绩在快速回升。这个领域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增速看我们在稳步进步,虽然不如其他产业那么快。
同时在军工领域已经做到了很高水平。
3)化工业(材料)
信越化学、三菱化学、积水化学、住友化学、旭化成化学、东丽集团,六家加起来净利润有57.63亿美元。
中国倒是有一家超大型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在化工领域排名世界第三,销售额438亿美元。
第一名是德国巴斯夫,第二名是美国陶氏化学。
但是在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6年全球化工50强里面,我们也仅有中石化一家,当然还有一家台湾的台塑,统一了再算我们的吧。
而上面日本的这5家全部在全球化工50强里面,销售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像日本最大的三菱化学有318亿美元,排在世界第9位。日本第二的东丽,排在世界第15位。
在全球50强以外,也有一批中国化工企业站在了门槛,50强的门槛大约是营收60亿美元。
民营企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万华化学进步很快,现在简直成了印钞机,2017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10亿,增长107.7%,净利润21.95亿,增长395%。预计今年会进入50强。
另外浙江荣盛石化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55.02亿元,同比增长58.69%,实现净利润19.2亿,猛增446%, 预计今年的50强榜单也会有荣盛石化。
恒力股份2016年营业收入192.4亿,增长4%,净利润11.8亿,增长91.6%。
恒逸石化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24.2亿元,同比增长6.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349.79%。
东华能源2016年营业收入199.75亿源,增长16.16%,净利润4.7亿元,增长14.3%。
另外之前在显示面板一文中提到的康得新集团,2017年第一季度营收27亿人民币,增长32.7%,净利润5.41亿,增长31%。
4)制药业
武田制药、安斯泰来制药、大冢制药、卫材制药等有六家,总利润57.55亿美元,最大的一家是武田制药,营收159亿美元,净利润12亿美元,第二是安斯泰来制药,零售119亿美元,净利润19亿美元,第三名是大冢制药,营收110亿美元,净利润8.52亿美元。
这个世界上制药业的霸主还是在美国,2016年美国医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日本最大的武田制药只能排在世界第18位,前面17家企业以美国公司居多,加部分欧洲企业。
中国有两家巨无霸制药企业,最大的是国药控股,2016年营业收入高达2584亿人民币,差不多374.5亿美元,增长12.99%,净利润46.47亿人民币,增长23.2%。
第二大是上海医药,2016年营收1207.65亿人民币,增长14.45%,净利润31.96亿人民币,增长11.1%。
这两家企业拿到日本营收都可以排到第一位,但是净利润还是有差距。
日本最大的武田、安斯泰来、大冢三家的净利润分别为12亿美元,19亿美元,8.5亿美元,而国药控股净利润换成美元大约6.7亿美元,上海医药净利润换成美元4.6亿美元,我国制药业第三位是九州通,2016年营收615.57亿人民币,增长24.13%,净利润8.77亿人民币,增长26.23%。
中国的产业升级,要优先抓住主要产业,什么是主要产业呢?
比如我们经常说机床产业,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机床,仅仅是指金属加工设备,只是千千万万生产设备中的一个类别,海天塑机的注塑机也是生产设备,振华重工的港机也是生产设备,中石化的大型石化装备也是生产设备,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也是生产设备,工厂的炼钢炉也是生产设备,机床重要的确重要,但是这个市场很小,日本机床业2015年得到的总订单才14806亿日元,按照2017年5月底的汇率,折合美元为133亿美元左右。而丰田汽车一家的营收就有2499亿美元,也就是整个日本机床业的订单总额只有丰田汽车一家公司的5.3%。
如果和电子产业的公司比较,133亿美元没有OPPO,VIVO,小米,中兴等任何一家的营业额高,再比如说日本机器人,根据2017年5月25日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公布2016年产业用机器人的日本出货额则较2015年增长4.8%,达7160.22亿日元,大约64亿美元。
日本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销售额也就是64亿美元,400多亿人民币。这跟电子产业,汽车产业是完全没有办法比较的。
不是说机床和机器人不重要,相反很重要,但是现在规模确实还比较小,而且我们在这两个产业也在稳步进步。
对中国来说,产业升级把几个大的产业做好,就已经可以让国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包括上游的集成电路产业)是两大核心产业,也是两大巨无霸产业,我国每年进口工业品,第一位是集成电路,第二位是汽车和零部件。
你想一下,平时你哪些方面花钱最多?房子、食物、衣服、通讯、交通、电子产品、能源(电)、医疗。
我们可以看到房子(建材)、食品、衣服、通讯(互联网,通信设备)、电力中国都已经很强了。机械工业大部分能国产了。医疗设备和制药业在逐步自主化。交通里面的地铁、高铁、公交车、船舶中国也很强了,大飞机也起步了。工程基建铁路公路桥梁更是没的说,剩下的这两个超级产业汽车和电子做好了,中国基本上可以迈入发达国家。
当然,中国的野心不只是做好这两个行业,机床、机器人这些小产业我们一样不会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机器人产业的比较,日本2016年产业机器人产量为17.4606万台,较前一年增长13.5%,也创下新高纪录,中国2016年工业机器人产量7.2426万套,同比增长34.3%,也创下历史记录。
我们只要把主战场打赢了,凭着在主战场赚取的巨额利润,国家意志安排下,巨额资金和人力投入,可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在小产业获得胜利。
同时我们在主战场打赢了,对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影响将是致命性的,以集成电路为例,如果中国实现了100%自主生产,意味着工业品进口剧烈下降20%以上。还意味着全球60%的集成电路是中国生产,其他所有国家全部加起来占40%,2016年世界半导体20强企业大部分将被毁灭掉。而2016年全球半导体20强还一家中国企业也没有。
再比如汽车,世界正在迈入电动汽车时代,如果中国把自主品牌汽车占有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80%左右,就跟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一样国产占据主导,意味外国汽车公司将会少卖1000万辆汽车,
这是什么概念呢,2016年全球汽车销量大概9400万辆不到,中国自主品牌占了1000万辆,外国公司占了8400万辆,我们收复了中国市场,他们就变成了7400万辆,将世界份额的12%吐出来交给我们。
不要认为世界级汽车公司坚不可摧,当年我们一样觉得松下、索尼不可战胜,今天呢?索尼的芯片业务收入在被海思、紫光赶超;索尼现在主要利润来源的游戏业务在被腾讯、网易赶超,索尼的家电业务被海尔、美的、格力国产三强赶超,索尼的手机业务被华为、OPPO、VIVO赶超。
松下今天在给特斯拉供应电动汽车电池,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同样是世界级电动汽车电池公司,营收过百亿人民币。
未来十年我们将亲眼见证中国企业在所有领域越战越强,不断挤压发达国家产业,带动中国人走向发达国家。201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经是日本的40%,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是美国+日本之和。
到2025-202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再翻一倍,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将会达到西方平均水平。工业产值总规模超过西方国家+日本之和,这是人类进入近代工业化以来,地球上第一个在工业产值上完全压倒西方的,一个空前绝后的超级工业国家。
延伸阅读
一个日本经济学家的疑惑: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作者:柯隆,陈平
来源:日经新闻网,东方卫视,文汇讲堂(ID:wenhuijiangtang)
如果谁能说清楚中国人的收入,应该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就不远了。
为什么人均只有8000多美元的中国人会觉得比自己收入多4倍以上的日本人还有钱?为什么人均工资只有5000元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这么高额的房地产?
这是一个日本人对于中国房子、工资的思考。
1、日本人的消费观念
日本人平时在家吃饭都非常简单,一碗饭、一点蔬菜、一条烤鱼、一碗酱汤、一点咸菜。日本人开的车一般都是排量很小的家庭用车,在日本绝对找不到带游泳池的私人住宅,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妇女通常也只是到高级酒店和朋友一起吃一顿套餐而已。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人其实最不擅长的奢侈。日本人算奢侈的一项活动可能就是每个日本人家里都会有浴缸,日本人喜欢每天泡澡。
家里泡澡还不够,日本人还喜欢去温泉泡澡,下到浴池,日本人嘴里还会情不自禁地嘟囔一句:我真奢侈。
相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BBC的一部纪录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后震惊了,因为这个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饭竟然是四菜一汤,英国人看到这一幕也晕了,他们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除了吃,中国人在日常花销方面一也比日本人奢侈,同样的一件中高端衣服,中国的价格要比美国和日本的贵很多。同样的一款日本厂家汽车,中国的售价要比日本的售价高很多。
再来看旅游方面,2016年中国到国外来旅游的一共1亿4000万人次。他不禁想问,为什么中国有钱人这么多?
可是事实上呢,2016年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00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DP约8200美元,两者相差了4倍多!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处处都显示出比日本人还有钱?
事实上,日本不仅人均收入高,现在日本人均的金融资产大约有10万美元(其实日本人根本不缺钱),而且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十分完善,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什么都不做,政府的保障制度也可以解决他的基本温饱问题。
中国有1.09亿的中产人口,如果再算上207万(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的百万富豪人口,总共1.1亿左右的人口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消费力的主力人群?其他沉默的12.9亿人口他们的真实购买力又如何?
2、现在的年轻人该怎么办
按照现在的汇率,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中国的房价是多少呢?按照房地产经济学的一个经验法则,房价的合理区间是工薪族年薪的6倍左右。如果超过6倍,买房的按揭贷款就很难还清了。
按照这个经验法则来推算,中国城市的房地产的均价应该在40万人民币左右。
但事实上,据他了解,40万在中国连首付都不够。如果要把两者数据匹配起来,中国人的月均收入不是5000元,而是55万!
所以,你可以想象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了多重的买房压力!中国中老年人在买房时,一些房子是单位分的,一些是在早年买的,那时候房价便宜地跟白菜一样也没人买。但这些房子放到现在来看都是大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的豪宅了。
所以高房价真正困扰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特别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因为本地人他们有老一辈的房产可以继承,而外地人才是高房价的真正受害者!
拿着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要买下高于月收入1000倍的房产,中国的年轻人苦不堪言。曾经日本学者问过一个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如果不买房子,你还会结婚恋爱吗?
年轻人反问:没有房子,还能有爱情吗?
换句话来说,没有房子,等于没有爱情,更不要说结婚、生子了。
这是没房年轻人的真实写照,那有房者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据日本学者的了解,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如果是自住,根本不能变现,等于抱着一堆资产还是不能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
每个月还完房贷车贷,其实留下来可以乱花的钱非常少。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有钱,但有的都是账面资产,实际可支配的现金其实非常少。
但尽管了解到这一点,他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有钱的中国人这么多,几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人在买买买。
现在的中国很像1900年的美国,而不是1970年代的日本
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以物理和经济的跨界思维,以及在西方求学、教学40余年的亲身体验,在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里做了《中国道路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的演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中国模式的视角和思维,以下为演讲全文。
1、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1962年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文革后期分到成昆铁路的眉山电务段,当了五年铁路工人。后来又在中国科学院做了5年氢弹和平利用。我在1980年代去美国留学做经济学研究,师从诺奖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我们发现了经济混沌现象,发现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多种文明在竞争,而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宣传的向英美模式的趋同、收敛。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请我去演讲,越来越多的感兴趣的不是我们做的复杂科学,而是让我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会崛起。
我第一次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是在巴西,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09年,会议的主题是《危机之后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吗?》。我讲完后,巴西前任财政部长力邀我去首都的巴西总统战略规划部。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的办公室不像是个政府部门,而像总参的作战部:左边大屏幕上是中国地图,标出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几横几纵,右边大屏幕上是巴西地图,也是几横几纵,一看就是向中国学习的。
规划部的专家问了我一个西方经济学家从未问过我的问题:巴西每提出一个发展规划,还没开始实施,西方媒体的批评就铺天盖地而来,破坏环境啊、政府扭曲市场啊。但你们中国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说,凭物理学家的直觉,不是金融经济学家的教条,为什么中国金融政策比日本还要独立,中国发展政策比俄国、德国还要独立?因为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科技体系、独立的国防。所以中国才会有独立的发展政策。如果没有独立的科技体系,那就只会发展东亚模式的依赖经济。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回答。
2、我给大家讲三个例子
中国和西方其他大国竞争到底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我给大家讲三个例子。
我曾在在美国第二大州的德克萨斯州住过,比四川面积还要大。因为只有货运而没有客运铁路,他们当时提出要建一条轻轨来连接几个主要的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多少年?投了20年,到现在还在纸上。
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冲突太多。修条轻轨谁不高兴?航空公司不高兴,因为人都跑到轻轨去了,它的利润受损;旅馆业也不高兴,你坐了轻轨当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馆收入就要下降;沿线居民也不高兴啊,噪声增加,我的房地产贬值;稍微远一点的居民高兴,地价增值,但再远一点的居民不高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凭什么我要交税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铁路高铁,选线、设站都成了问题。
只有在中国,金融危机时投了四万亿,一下子变成高铁长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要学中国造高铁,但他们的制度成了制约。印度要征地,私有制又征不下来;美国和德国要选线,就会利益不均。所以中国第一条优势:社会主义大协作。这种协作模式超过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场交易。
第二个故事是《纽约时报》调查得出的。《纽约时报》总想不明白,美国科技先进,怎么中国发展老比美国快呢?后来调查出来一个秘密。
乔布斯把新研发的苹果手机和钥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钥匙把手机的塑料面划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乔布斯就想一周内要换成玻璃的外壳。开会的副总裁立马就急了,还没散会就坐飞机到深圳去了。为什么?在美国你单单聚集工人要多少时间?9个月。然后美国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赛。而中国的工人,高管电话一打,24小时内就来上班了。需要配件、螺丝、电阻,都在隔壁和对面,深圳是产业集聚的、世界最强的加工阵地。
苹果手机50%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的股东赚走了,中国的工人拿的血汗钱只有5%都不到。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逻辑,是中国赢了还是美国赢了?是中国赢了,因为中国赢得了就业、赢得了发展。美国被苹果解雇的那些高技术的工人失业了,回来只能测试被退回的苹果机。工资下了一大截。所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原来想的是美国一定赢,结果发现中国才是大赢家啊,美国是输家。
第三个故事,中国研发不如美国,经济发展为何有那么大动力?一年春节,我餐宴上遇见了微软的高管,他告诉我一个从未在经济学文献中看到过的数字。他说美国现在保持着研发优势,产品研发出来,从投资到设厂到美国经过议会修改法律标准,到营销,把钱赚回来这个周期要多长?我说起码要十年以上。他说确实,欧洲比十年还要长。但中国平均23个月。你说美国怎么和中国竞争?
日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他写的《United States of 中华》,即《中华联邦》很畅销,中华联邦是指把东北亚东南亚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加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这么一个大家庭。当时西方大谈中国经济要崩溃,他却看好中国经济。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能力太快了。
他说1970年代日本人很自信,说,What American can do,we can do it。认为美国人能做什么日本人就能做什么。现在,日本人说,What Chinese can do,how can we do it?中国人做的事情,我们日本人怎么做得到呢?
大前研一讲这话是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请我去做金融危机演讲。第二天,索罗斯请我在他的量子基金总部吃饭。他问我:西方文明的衰落看来已成大局,将来要看中国能否引领世界了?然后他感叹了一句,和大前研一的观点相同,“中国人学得快啊!”。
我反问“您觉得为什么中国人学得快呢?”索罗斯平时是反应很快的人,但他那次没有回答。我说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全方位的学习,科学技术可以学苏联、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只有中国有这个包容能力。所以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我认为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3、分区实验、分工交易基础上的社会大协作
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更早认识到的。而我们中国的经济学家多数还是认为中国就是有中国问题,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照搬西方模式来解决。其实是不对的。世界发展不均衡,各国国情不一样,所以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有两千年的统一历史,统一的语言,而且有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所以在国际竞争里面就比西方讲“三权分立”的制度优越得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模式是解决了一个分工加交易还要加社会大协作的创新的办法。
马克思总结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规律,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亚洲国家印度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也和欧洲一样呢?
马克思只提了一个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没有出答案。给出答案的是列宁和毛泽东,毛泽东理解很创新:因为工业革命,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把农民当牺牲品的;美国的城市化,黑奴也是牺牲品。只有中国农民不但是革命的主力军,还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全世界谁听说过乡镇企业可以和国有企业竞争,还可以和跨国公司竞争?所以中国发展道路和西方是不同的。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西方人最好奇了。我说中国人的道理来自于老子和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做混沌理论,有三,就有多样性了。而西方老讲一,为什么?因为一神教,归于一,所以趋同的思维,一刀切。拉美、东亚国家、苏联东欧国家国情非常不同,他不管,来个休克疗法,一刀切,私有化、自由化。中国就不一样。
所以中国的一条经验就是中国的双轨制,同时兼顾了社会稳定和创新。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也不像拉美国家或者东欧国家片面地对西方开放,但西方并没有对他们开放。
中国叫选择性开放。深圳特区当时争议很大,其他地方就看着。所以中国有很多改革,包括包产到户、深圳特区、经济特区、国企改革,都是各个地区分散试验,不是像俄国那样,闭门造车,制定个百年计划,计划还没有造好国家就先垮了。中国是事后的追认,安徽的农村做得好,其它省份就自动地仿效,然后中央总结,最后再立法总结经验。所以中国走的这条发展道路是远远高于西方的一刀切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讲,中国改革的成果不但是中国出口导向的成功,外汇储备增加,而且技术升级,这些都是原来东亚日本走过的道路,中国真正成功在于找到了一条超越亚当·斯密分工加市场的社会协调的道路,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决策的模式就是分区实验,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4、中国就像1900年的美国
中国道路的崛起,突破了西方模式。中国今天的历史地位不是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讲,中国是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速度一定要放慢,我认为中国就像1900年的美国,下一步高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更重要的是占领科学、金融、军事的制高点。
此话怎讲?因为1900年的美国,和中国现在一样,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但没有占科学的制高点,当时在德国手里;也没占领经济和军事的制高点,当时在英国。严格来说到19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以后才全面掌握了科学金融和制造业等全面的制高点。以美为鉴,中国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地占领科学的制高点。
因为亚当·斯密讲过,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不是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学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军事和工业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金融的定价权。我们要不把这个定价权拿下了,中国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区域差距问题是不可能的。
那中国有无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占领科技金融军事的制高点?我认为很有可能。美国不卖给中国雷达预警飞机,中国就造出来了;不卖给中国航空母舰,中国就造出来了,所以中国的科技上升得很快,但是有一点,中国的科技现在还在追赶美国。
美国的科技为什么可以占领制高点?不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系统比中国优越,而是因为美国可以搜罗全世界的科技人才。美国在二战之前科技远不如欧洲,二战以后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被美国吸收了。为什么美国能吸收?美国立国时,所有州立大学受惠于“土地赠与大学”制度,大都设在乡村和小城市。不仅地价要远比欧洲、亚洲的便宜,科学家大批地在小城市里专心做学问,不想升官不想发财,才能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出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在哪?剑桥,旁边就是奶牛。我去看看牛顿的苹果树,奶牛在那哞哞叫。当年德国出了那么多科学家在哪?哥廷根大学,那个小城大概只有几十万人口,在中国相当于一个小的县。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要像当年大革命时期,沿海有为青年到延安去创建革命根据地一样,把沿海大城市的研究型大学,有计划地迁到内地去,建立十几个全世界最好的综合性的研究中心,而且跟产业、金融营销整合,我们不要搞国企集团,我们学美国,叫做大学基金会。你给我10年、20年时间,中国一定是全面占领世界制高点,我有这个信心。
最后用三句话做总结:
第一句,由分到合,从分析科学走向复杂科学,中国整体思维有优势。西方分析科学从希腊到意大利,一直到20世纪到终点了。现在世界走向复杂科学,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整体论的时代,要“合”。在“合”的方面,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有优势。
第二句,世界发展的规律,时间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空间角度看,农村包围城市,边缘挑战核心。所以中国现在是边缘崛起挑战核心
第三句,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产业技术的新陈代谢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所以中国将会引领未来的世界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