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老水坝是否能“旧貌换新颜”?
鸡冠山“节帽东”(Kyat Maut Taung)水坝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说缅甸在过去20多年前才大修水坝,对这说法,一位退休的水利局朋友表示他不敢苟同。因为历代的缅甸政府都重视这水利建设,甚至还在封建王朝时期就已知道要发展农业,水利必先行。第一位统一全缅甸、蒲甘王朝的开国君主阿努耶陀就在今天曼德勒省的叫栖(Kyaukse)地区大修水利,使这地方成为缅甸著名米仓,以至于有一些学者都提出“缅族起源于叫栖”(与传统的“缅族起源于太公”的说法唱对台戏)的口号。可见,修水坝,搞水利建设,在缅甸是自古就有之了。
这位退休的水利局朋友还向笔者展示出10月21日的《缅甸之光》报,在该报的第22版就有一则新闻专门报导介绍50年前有名的“节帽东”(Kyat Maut Taung)水坝的情况。
节帽东水坝?我不由得一震,就像是听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的讯息(缅语节帽Kyat Maut,意思就是“鸡冠”,Taung就是山的意思,节帽东,大可按照其的缅语意思译为“鸡冠山”)。这水坝,位于曼德勒省皎勃东(Kyaukpadaung)县区,这是缅甸中部干旱地区之一。水坝始建于1961—62年,1966—67年完工。当年奈温政权说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之时,这“鸡冠山”水坝就作为象征“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而被宣扬过。确实,在缅甸中部干旱地区,这水坝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们的农耕条件。还记得在当时扫盲运动的高峰时,我们的仰大学长们曾到这些地区参与扫盲工作,“那时,坐在一条小舢板上,在水坝附近的几个乡村来回奔波,当地人民还在水坝内养鱼,我们还饱尝了当地的美味鱼食,那种感觉就好像在伊江三角洲的水乡中一样。”一位学长就曾跟我们这样介绍过他们在这“鸡冠山”水坝上和当地民众“共饮一坝水”的经历。
当时这“鸡冠山”水坝几乎就是皎勃东县区的一块招牌,水坝蓄水量达到73100英亩英尺(合9000万立方米)。在这皎勃东县区内还修建了另外两座水坝:彬昌水坝(Pinn Chaung Dam)及皎达加水坝(Kyauk Takhar Dam),前者蓄水量为18900英亩英尺(合2330万立方米),后者蓄水量为41130英亩英尺(合5000万立方米)。这几个水坝就蓄水量来说也许比不上后期“大修水坝”期间的几个特大水坝,但在当年也是规模相当大了。特别是在干旱的缅甸中部地区,这几个水坝几乎就要把附近的乡村地区都改造成“鱼米之乡”了。
但不知怎的,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后,以这“鸡冠山”水坝为主的这地区的几个水坝,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著名的作家敏觉(Min Kyaw)先生1987年重游此地区时(Min Kyaw先生是稍埠—Chauk—人,他的家乡离皎勃东不远),惊讶地发现鸡冠山水坝已干涸,滴水不见。敏觉先生当时“浑身颤抖,以为是在做梦”。因为当年他在水坝完工后,到这些地区进行作家节的演讲活动时,“和乡民们在湖面上划舟同乐,夜色美景,至今令人难忘”,但现在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花了那么多钱,历时多年才建成的水坝,怎么一晃眼就消失了呢?”
这是1987年,正是缅甸历史上大风暴来临的前夜。敏觉先生当时在一份月刊上发表了他的重游鸡冠山的游记文章后,就有人预测了:象征“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鸡冠山水坝消失了,那所谓的“社会主义”也应该谢幕下台了。后来时局发展果然真是如此。
之后缅甸国内局势扑朔迷离,军政府时期大建水坝,有很多水坝不论是在建设规模或是在蓄水量方面,都远远超过鸡冠山水坝,所以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这“社会主义”时期的水利工程。现在朋友拿来这10月21日的报纸,指着有关报导给我看时,我读了后感到恍如隔世,50年前的往事真有点令人“不堪回首”呢?
该报导说皎勃东县区今年9、10月份雨水特多,9月份下雨日9天获得8英寸(合200多毫米mm)雨水,进入10月份18天以内又下了8天雨获得雨水近6英寸(合150毫米mm)。这么多雨水涌进鸡冠山水坝,水位达到934.2英尺,离最高水位937英尺不远了,蓄水量也达到了67300英亩英尺(接近最大的蓄水量了)。
“其实,水坝完工后50年内水位从来没有达到这最高水位。2006年存水量最多时也只达到935英尺,离最高水位还差2英尺。今年雨水虽多,但还不如2006年,现在水坝水位离最高水位还差2.8英尺呢。”皎勃东县水利局负责人U Win Myint Oo如是说道。
但皎勃东县内的另两座水坝却是水量满溢了。彬昌水坝蓄水量达到19670英亩英尺,现在的水位超过最高水位1.3英尺。皎达加水坝蓄水量达到44025英亩英尺,水位超过最高水位1.5英尺。对于这些水坝的进水量、排水情况及堤坝的坚固性,有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正密切地注视着------
今年水坝水量如此多,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夏季,农作物用水将充足,这是人们所期待的。而且多年来“未知讯息”的鸡冠山水坝,这一次终于又进入人们的视线中了。对于多年前传说的鸡冠山水坝已消失的情况,水利局的朋友对我这样解释道:
“其实当年建设这水坝时对其的蓄水量可能估计过高了。这个地区是干旱地区,年降雨量有限,水坝建成后50年来没有一次到达过最高水位就说明了这一点。1987年敏觉先生看到水坝内滴水全无的情况,可能是那几年连续干旱,进水量少,蒸发量却多,所以出现全部干涸的现象。但这水坝并不是豆腐渣工程,当年花了那么多精力建设,基础应该是牢固的。所以现在这几年(自2015年开始)雨水充足之时,这水坝就照样能发挥其蓄水功能了。”
50年前建成的这鸡冠山水坝,30年前曾出现完全干涸的现象,现在又能重新蓄水了。那其后这水坝能否像初建时那样,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造福当地人民?
鸡冠山水坝50年来的沧桑变化,令人感慨,这中间人们是否也应接受有关经验教训,了解一下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