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两国的传统友谊是华侨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的坚实基础(杨民权)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3-08-13 12:54:39 共3732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缅两国的传统友谊是华侨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的坚实基础(杨民权)

 

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阁下接见仰光华侨华人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缅两国的传统友谊是华侨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的坚实基础

杨民权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

尊敬的使领馆各位领导

尊敬的各位侨领、各位代表:

    大家好!

    我们今天能够在华商商会参加万主席召开的座谈会,感到万分的激动和荣幸,因为这是祖籍国中央领导人首次在缅甸仰光与华侨华人亲切交流,聆听心声的会议,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我是缅华互助会的代表杨民权,也是缅华网的编辑之一。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缅华网:

    缅华网是缅华互助会属下一个机构,成立于2007年11月11日。是目前缅甸华侨华人的唯一中文网站。

    缅华网的宗旨是:真实反映缅华新动向,服务缅华社会,加强与世界各地缅甸同侨联系,增进友谊,促进缅中友好关系。

    缅华网从开播以来受到全世界各地的缅甸同侨的关注和支持,缅华网为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反对台独,为促进缅华各侨团的团结,为缅华的华文教育,为促进祖籍国的乡亲和缅甸华侨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中缅传统胞波友谊做出了贡献!

    缅华网这些年来为祖籍国的同胞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约四十多位(举三个个典型例子)。缅华网的同仁为乡亲们默默无闻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好事。

    然而,缅华网并非盈利机构,参与缅华网运作的人员都是义务的,每年的服务器租借费用和维修费用等等,全靠侨领和企业家们的支持。缅华网的同仁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缅华网目前是用打游击的方式进行操作,哪里网速快在那里操作,由于缅甸网速很慢,操作人员常常必须深更半夜才能完成编辑和上传工作。缅华网是全世界缅华同侨们喜爱的网站,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缅华网是缅华社会共有的无形文化资产,我们非常希望得到祖籍国有关部门的支持,缅华网至今没有照相机和摄像机,常常因陋就简,用个人的傻瓜相机充数。条件虽然艰苦,但缅华网的成员觉得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而感到幸福。

    我在这里将一位网友的留言念给大家听:“我住在缅北当阳。有时偶尔上缅华网观看一下缅华侨社动态新闻,原以为缅华网的同仁们应该是些年轻人。此次看了缅华网举行的联欢晚会,才知主事者竟然大多是白发蒼蒼的老者们,真是令人旣感且佩!在此谨送上我对缅华网最诚摯的祝福……。”这位网友的话让我们缅华网全体同仁感慨万千……

    因为时间关系,我会另外向万主席呈上“缅华网工作报告”一文。

    我今天着重谈侨务方面的三个问题:

(一)缅甸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的重要基础

1.尊重当地法律

    华人华侨要在缅甸长期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当地的法律,做一个遵守缅甸法律的文明好公民,才能得到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

2.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入乡随俗,融入缅甸主流社会,缅甸是一个佛教国,缅甸人民喜施好善。自从缅甸逐渐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大部分经济好转,应该注重回馈社会,多做善事,为当地老百姓的福利多做贡献。生长在缅甸的华人第二代、第三代,以上几点已经做得很好,并受到缅甸老百姓的认同与赞扬。

3.华侨华人是中缅传统胞波友谊的桥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缅两国领导人在反对双重国籍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共识。

    敬爱的周总理早在1956年12月18日的旅缅华侨欢迎大会上就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侨志愿加入缅籍,并生动地比喻,入了缅籍的华人是嫁出去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又说华侨入缅籍是给缅甸添丁,对中国来说是增加一门亲戚。周总理的演说受到了参加欢迎大会的广大侨胞、缅甸领导和缅甸朋友们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讲话,当时 大部分的华侨出于对总理的无限崇敬,接受了这个观点。但是远远还无法体会出总理的讲话对将来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意义有多么重大,对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有深远的影响。周总理的教诲,在今后缅华的历程中不断得到证实,是非常有远见的。

    1978年邓小平访问缅甸,两国领导人也曾经对双重国籍问题做了探讨。之后,中国驻缅使馆曾经在和缅华各侨团负责人座谈时传达了以下信息:中国代表团向缅甸政府官员提出,希望让更多的华侨加入缅籍,这样有利于解决双重国籍问题,有利于华侨在当地合法生存;缅甸官员向中国政府代表坦诚表示,我们很希望让更多的华侨加入缅籍,但是,我们感到在缅甸的华侨只热爱中国,不爱缅甸,他们即使入了缅籍,也认为中国是他们的祖国,并没把缅甸当成他们的祖国,因此,我们对华侨入籍问题审议较为严格。

    我们可以看到,两国领导人反对双重国籍是达成共识的,但是,选择国籍成了在缅甸所有华侨必须作出的慎重抉择。

    为了让缅甸当局取消误解和担心,中国使馆建议入了缅籍的侨领不要担任侨团的第一把手,当时许多侨胞不理解,甚至出现不团结和消极现象……

    如今在缅甸的华侨绝大部分已经加入缅籍,并且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也更加理解中国领导人的用心良苦。这一点留在第三部分再阐述。

(二)如何在缅甸开展华文教育

1.中国政府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意义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前进,全世界所有华侨华人为此欢呼自豪!但也有不少弱小国家在高兴和赞扬的同时感到有些不安,特别是西方的强国,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之后就具备侵略性,这是一个误解和歪曲,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们对中国的不理解。孔子学院和课堂就是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孔子课堂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人,当然也不排除华人子弟。

    但是缅甸当局对此有一些惧怕和误解,特别是西方的负面宣传,美国、日本、印度把孔子课堂说成文化侵略,这是歪曲。我们必须耐心地、透明地向当局和缅甸朋友们解释,不要因操之过急而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常常向缅甸朋友解释和介绍儒家思想,我们举出很多例子:中国的乐曲琵琶、笛子、二胡等都是舶来品,来自古代的西域印度,经国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和演变,现在成了中国民间的主要乐器;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成了人类共有的财富。中国的先贤孔子和儒家思想就是充满包容而不具备侵略性的……

2.孔子课堂的办学方向

    因为综合上述诸多原因,中国无法与缅甸外语学院达成孔子学院的协议。因此,在缅甸当地华侨华人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曼德勒与仰光率先办起了孔子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使领馆和祖籍国亲人们的支持和关心。

    我认为孔子课堂应该面向当地,特别是培养本土教师方面,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给我们竖立了榜样。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目前拥有42位100%的本土教师,其中有2位博士、2位就读博士、14位中国硕士、2位缅甸硕士、2位中国本科毕业、22位缅甸本科毕业(其中15位就读华大的华文教育专业境外硕士研究生班。)我们发现,曼德勒孔子课堂除了中方院长以外,完全没有外派老师,都是本土老师,而且有8位纯缅族的老师。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在培养本土教师给仰光的所有学校补习班竖立了榜样。缅华网与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建立了紧密关系,并将缅华网的《师生园地》栏目的编辑权移交给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

3.在缅甸搞华文教育必须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我提议华文教育必须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办孔子课堂的同时,必须重视和争取办一个符合缅甸法律,与缅甸教育制度相接轨的新型正规学校。即全部用母语缅语教学,增加一科中文和英文,这样的学校缅甸政府放心,学生学习中文也不辛苦。因为学生们不论上中文补习班或孔子课堂,必须很早就起床,早上7:00到中文补习班或孔子课堂上课,8:30还须赶到缅甸学校上课,下午4:00缅甸学校下课以后,5:00再上中文课。遇到缅甸学校考试时,中文补习班或孔子课堂的学生显著减少。可见,学生学中文非常辛苦,而且流动率相当大。

    实际上我提到的新型正规学校并非没有根据,这是敬爱的周总理早就提出的华侨华人在缅甸办学的方针。他在60年代初期提出,要在主要的中文学校搞试点,中文学校的教育应该与缅甸政府的学校接轨,当时的两所知名度很高的华侨中学和南洋中学率先办起外文班,就像以上所述全部用缅语教学,并有一科语文(中文)和英文。当时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参加缅甸教育部的高考,升学率高达90%以上,是全缅排行第一。因为教学方法是中国式的教育,学生能轻松地学习好三种语言,学生思维灵活,德才育兼备。“华中”和“南中”这两所学校为缅甸和缅华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华侨能在缅甸长期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侨务工作

1.华人加入所在国国籍和自身的“定位”问题

    正如第一章所述,加入了缅籍的华人如何对自身的“定位”作出正确选择。过去海外华侨华人称中国为祖国,从未将所在国缅甸称为祖国,甚多称其为第二故乡。实际上缅甸华人的第二代,尤其是第三代,应该称缅甸为第一个故乡,因为他们绝大部分都出生在缅甸,在缅甸土生土长。

    在90年代,有一位中国驻缅大使——李进军大使,他在一次华侨华人庆祝国庆的宴会上发言时说:你们要热爱祖籍国——中国;你们要热爱祖国——缅甸;你们要促进中缅胞波友谊,要当好中缅两国的友谊桥梁,要对你们的祖国——缅甸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他的演说让我们感到又新奇又那么熟悉。这和敬爱的周总理在50年代对华侨意味深长所说的说的话那么相似。周总理鼓励华侨加入缅籍,他说:入了缅籍就像出嫁的女儿,缅甸就成了你们的婆家,中国就是你们的娘家,可以常常回娘家探亲嘛!比喻生动亲切。如今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理解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处处为华侨的生存利益着想,所谓用心良苦。从此,祖籍国——中国,成了缅甸华侨华人的口头禅,我们逐渐懂得了如何热爱缅甸,如何热爱中国,如何将自己正确在“娘家”与“婆家”之间定位。万主席可以从缅甸华人的实际行动中看到,当婆家缅甸有难时,缅甸华人总是慷慨解囊;当娘家的骨肉同胞受到自然灾害无情肆虐时,缅甸华侨华人更会尽微薄之力,无私奉献,血浓于水!举不胜举。

2.华人“定位”后的情感变化

    上一辈的缅甸华侨,常常当自己是在缅甸的过路人,他们不少是因战乱、逃荒或其它原因流落到缅甸,很少有人认为自己会长居缅甸,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有不少侨团的牌匾是这样写的“旅缅某某会馆”,上一辈华侨认为自己是到缅甸谋生,终究有一天将“落叶归根”回到祖国——“唐山”;现在不少侨团改名为“缅甸某某会馆或总会”。华侨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发生了质的转变。许多华人热爱缅甸,已经将缅甸当作自己的家,但他们的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他们同样非常热爱中国;婆家娘家都爱啊!但是这一微妙的情感变化也给华人带来困惑和纠结。他们正逐渐被缅甸当局认同(当然,实际上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他们到了中国却被称为缅甸人,这又让这些海外游子的后代感到很强的失落感。尤其到了中国,美国来的华人被称为美籍华人,缅甸来的华人,被称为缅甸人。不少缅华侨领到了中国感到被冷落,特别是和美籍华人的待遇对比之下。我们绝对相信祖籍国的政府并没有将美籍华人和缅甸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在缅甸华人心目中的感触,这也给缅籍华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所在国——缅甸繁荣强盛了,缅籍华人地位也会相应提高,因此,他们也希望婆家——缅甸的经济建设跟得上国际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并和缅甸人民一道为缅甸的繁荣昌盛努力;让我们再移位感受,同样祖籍国——中国强大了,在缅甸的华人也感到扬眉吐气和自豪,这就是目前缅甸华人对娘家和婆家的情感。

3.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侨务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根据以上所述,华侨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质的变化,以及情感上对祖籍国——中国和祖国——缅甸情感上微妙的变化;从所在国缅甸当局认为华侨不是真心爱缅甸到逐渐被认同的变化,以及缅甸政府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和多党派的过渡,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缅甸当局在政治经济上的突变,给人们有些措手不及。

    缅甸华侨华人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缅甸,更愿意看到中国和缅甸永远和平共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我们也看到缅华各界有识之士和侨领们真诚地给祖籍国的亲人献谋献策,倾心尽力地为中缅友谊添砖添瓦,我们也看到中缅关系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改善,我们看到祖籍国对缅甸的援助正在透明化,更加注重对缅甸民间和公益事业方面的工作,更加注重与缅甸各党派的交流与往来,这些改变给缅甸华人更多的信心,因为中缅两国的传统友谊是华侨华人在缅甸长期生存的坚实基础!

    为了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搞好侨务工作,我建议,是否能结合当地情况发挥“中缅友好协会”和“缅中友好协会”,以及侨联等半官方半民间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协助中国大使馆做好侨务工作和中缅民间友好往来等事宜。

    我们从今天的座谈会里深深感到娘家——中国,对嫁出去的女儿的关怀,这将对我们这些海外赤子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骨肉情深的感动!

    谢谢!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14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写得太好了!深刻,全面。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曼德勒达 11年前 回复TA

呵呵。。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老杨的文章引起“共鸣”的人还不少!真是开心!作为一个晚辈的本人,对前辈们的观点原本就很钦佩,今天看到这么多“知音”者,更加感到欣慰!事实上我们缅甸华人在“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上,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的国家是缅甸,我们吃着缅甸的饭,喝着缅甸的水,连呼吸的空气也是缅甸的!;而祖籍国就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个中国。尽管我说我是晚辈,但已经年过半百的本人,自出生就只知道我们的祖籍是在中国大陆!;最后我们必须明确的认定我们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只有这三种(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正确,我们生活在缅甸的华人,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我们开展华文教育汉语教学才会更加有意义!非常赞同上面那位前辈说的,也是缅语中的一句著名的话:坚决反对“越母思姨”式的“时空错乱”的观点!

林光辉 11年前 回复TA

杨先生,您提出的两条腿办学方针,我很同意。我们应该面向当地,
办起正规的新型,全日制的缅语教学,增加外语-华文和英文的正规学校。



缅华网网友 11年前 回复TA

缅籍华人是中国和缅甸双方的子女,理应对两方都真情的爱,,
理智的爱,尽孝顺之责,接受两方的优良文化,对两方家长都
不应存潜在的偏爱;双方长辈对幼辈之爱,也要爱的合情合理,
要真情体谅子女的两难处境。切勿让无谓的猜忌,损耗精神和时
间,多给些实质性的,有效的资助。抓紧时间共同建设美好的家
园;建设好改进型的两国睦邻关系。

杨汉平 11年前 回复TA

杨民权先生,您的大作非常棒!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我是前大伊江成员,南中缅文班学员,也是令兄杨民政兄的好友。办学并不是独立建国那样的大难题。完全不难。只是有一小部分有心人故意作梗。您的意见建议都很对。但小弟觉得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热爱祖国缅甸,以光荣的缅甸祖国公民身份为荣。缅甸祖国是天府之国,各国移民和准移民都羡煞了眼,趋之若鹜。我们的心态要谦虚,要完全归附,不可有大汉族主义心态,更不可有侵略和渗透的潜意识,也不应有越母思姨的吃里扒外陋俗,这样才能真正融入缅甸主流社会。

缅华网网友 11年前 回复TA

杨民权先生,您的大作非常棒,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但还不够。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教导,我们应该全心全意面向当地、融入当地、心态要完全地、真心地投入当地、甚至甘愿被同化(我是对缅甸籍华人说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人民,就是缅甸人民,这个国家,就是祖国缅甸。爱自己的祖国缅甸,不需要忸忸怩怩,而要坦率自若、豪迈光荣。祖国缅甸这样一个富饶的天府之国,各国移民和准移民都羡煞了眼,求之不得,我们作为一个光荣的混血缅甸华人,是非常光荣的。办学并不是大难题,难题是你的爱国心,热爱祖国缅甸的赤心

11年前 回复TA

我是缅华网忠实的缅甸归侨读者,杨先生的发言很感人,真实且具体,向您们这些缅华做出无私奉献的义务工作者学习!致敬!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