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社会“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正确定位(李祖清博士)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3-09-12 19:32:01 共8379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社会“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正确定位(李祖清博士)

 

缅华社会“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正确定位

李祖清博士

一、国家认同感的正确定位

    缅甸华人在国家认同感方面,存有误区,尽管属于小事,但因此而形成的一些“后果”,也委实不容忽视。中国国家汉办外派至腊戌任汉语教师的一位张教授,对此感触颇深,称之为“缅甸华人对国家认同感的时空错乱问题”。

    以下是张教授的一些“发现”:

    一次张教授发现,腊戌华校的一考试题是这样出题的:“香港何年何月何日回归我国?”张教授看后开玩笑说:香港何时回归我国?叫缅甸学生怎么回答呢?他笑说,答案多得很:香港从来没有回归过‘我国’!至于何时回归根本没有答案!因为张教授觉得,在缅甸出的题目,必须注意“面向当地”,在缅甸,“我国”即是缅甸!香港怎么能够回归缅甸?!同样,张教授又指出了许多同样的弊病:“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端午节是我国传统佳节”……等等,都是对国家认同感的一种“时空错乱”的表现。张教授认为,在缅甸华校学习汉语的学生,不仅是“华人”,有许多缅族、掸族、克钦族、甚至穆斯林。当这些学生读到“我国”时,将会如何感受?张教授批评了华校当中这种“不负责任”的表述。他认为,“我国”应该改为“中国”,即便是针对华人,中国也只能是其“祖籍国”!在缅甸生长的华人,对“国家”的认同定位,应该是缅甸,而不是中国。

    无独有偶,前不久有人读到缅方(官方)有篇文章,声称“在缅华人对缅甸没有丝毫国家认同感”,文中分析,这是造成缅甸人民“反华情绪”高涨的根源之一。获悉该篇文章信息后,对中缅关系的前景忧心忡忡。“缅甸人民反华情绪的产生源于在缅华人对缅甸没有国家认同感”!这是多么准确的分析与评论。

    在缅甸,(准确地说应该是缅北)的华人的确对“国家”的认同感发生了错乱,而且是严重的错误。这对中缅关系,乃至华文教育的长期发展,均不是好事。

    首先缅北华人,根本没有将自己认为是“缅甸公民”,而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不仅如此,还对居住国缅甸十分“不屑”。造成这样的心态当然有许多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但是这种思维,(其实也是一种民族歧视的思维)严重影响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的关系。

    这种国家认同感的错乱思维,影响年轻一代的正常成长。缅北以及缅中边境有不少华校,仍然坚持“全日制中文学校”的开办,让年轻后代完全脱离缅甸的正式国民教育,导致另外一种的极端发生(缅甸华人社会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下缅甸华人后裔,完全不懂汉语,完全“丢掉”了自己的根;另外一种即是缅北华人后裔,只懂中文,对当地国民教育完全忽视),其结果,造成一种“非正常”现象,出生在缅甸,生长在缅甸的年轻一代,对缅甸主流社会,竟一无所知!导致缅甸官方报“缅甸之光”中有一篇文章竟这样指出“……缅北边境地区对中央政府“不放在眼里”,很多学校完全不用中央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教材……这是对边境地区的年轻一代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害!”真的,这是对年轻一代人力资源的摧毁!

    由于这种错乱的思维,影响华裔后代,再次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认为“有文化水平”即是懂得中文,了解中华文化,对当地主流的一切,乃至现代化的所有知识信息,均显得那么薄弱。导致“缅北华校学生,中文水平高,文化水平低;下缅甸华裔学生,中文水平低,文化水平高”这样一种畸形扭曲的怪现象。

    仰光大都市的公司曾有这样一个“招聘员工的启事”:“懂中文者优先!(但拒收缅北一带的华人!)”因为缅北一带的华人,中文水平够高,但是问题出在:“他们都不懂缅语!”。中国有位大公司聘请员工时,有位领导说得“真经典”:“你懂中文,我也懂中文;我不懂缅文,你也不懂缅文!我要你干啥?!”只懂中文,只懂中华文化的缅北学生,真正的社会效益,是值得质疑。

    不仅没有社会效益,对社会的和谐,与当地人民的和睦相处,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看不起当地人民与文化,对当地民族以及居住国歧视的华人,肯定要受到当地民众的唾弃,继而被挑起“反华”情绪,其后果的严重性,不是简单的“国家认同感”的错乱能“担当得起”的!这种错乱的思维,如果不再纠正,而“任由其发展”,其最后结果,必然是最后导致缅甸“反华暴力”的历史重演!这是何等的可怕!

    由于这种思维,许多缅北华人,至今对缅甸一点看不起(尽管吃着缅甸的饭,喝着缅甸的水),导致至今仍然有大量“不懂缅语的德佑(华人)”生存于缅甸社会当中,因此才出现了缅甸国会上有人质问“曼德勒(缅北)许多德佑,不懂缅语,到底是何种原因?”过后,便掀起一股严查华人身份证的行动;由于这种思维,许多华人,对缅甸当地文化一点不重视,因此才出现了“曼德勒地皮全被德佑华人收购,于是缅甸传统文化从此灭绝!”一类媒体的大肆“反华言论”的渲染;由于这种思维,导致缅甸当地民众与华人之间产生隔阂,于是缅甸社会的“贫富差距”这种社会自然现象,被转移为(尽管是被一些别有用心者煽动利用)华人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一触待发,十分危险;由于这种思维,导致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产生“仇视”关系,加上“重返亚太”政策的鼓动,将华人与缅人之间的这种关系转化为影响“缅中”关系的阻力……该思维的错乱影响力、破坏力、如此之大!的确不可掉以轻心!

二、祖籍国认同感的正确定位

    缅北华人不仅不认同自己是缅甸公民,在自认为“中国人”这一立场观点上,还存在另一巨大的“错乱”!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缅北部分华人,均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严重影响对“祖籍国”的正确认同感,于是部分华人至今对祖籍国大陆仍然存在巨大的偏见:他们对真正祖籍国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会用“带色”的眼光来看待。

    由于这种带色的眼光,缅北数百所华校,至今仍然有(80%)以上的教材一直采用十分落伍的台湾教材;由于这种带色的眼光,他们总觉得中国大陆黑暗、落后、贫穷、野蛮、低贱;由于这种带色的眼光,至今助长“台独”文化,“抹黑中国,去中国化”,对祖籍国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形成一种无形的阻力;由于这种带色的眼光,已经汉语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全世界到处都在学习汉语拼音、简体字,而缅北还有部分学生,仍在采用极其落伍的注音符号及号称“正楷”的繁体;……缅北华人社会至今不能摆脱极端的意识形态,究其原因,很简单,即是对祖籍国认同感的错乱认识!他们的思维与认同感,仍然停留在半个多世纪以前!

    这种思维,这种错乱,最大的受害者即是华人的年轻后代。他们受到“抹黑中国,去中国化”的“台独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大陆的成就,不愿意认同,不愿意接受,看着中国大陆的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成就,年轻一代麻木不仁,一片茫然!香港澳门回归、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升天、嫦娥奔月、天宫对接……所有的成就,不仅全世界炎黄子孙均在欢欣鼓舞,许多国际人士都在赞不绝口,唯有缅北年轻一代,仍然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何等的痛心!

    办华校,搞华文教育,其宗旨即是“弘扬中华文化,留住祖籍的根!”既然要弘扬祖籍的文化,却连祖籍国认同感也是错乱的,如何教育年轻一代?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不久前,在阐述缅中关系时,引用了缅甸一句著名俗话:“敌人和朋友是可以选择的,但是邻居是无法选择的”。其实缅语原话是这样的“朋友是可以选择,父母是无法选择的!”这是十分正确的论述。中国也有一句话“不能有奶便是娘!”。父母爹娘与我们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与否,或者自己喜欢不喜欢的感情上面的。自出生以来,生我们养我们的即是我们的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容不得自己长大后的意念而强加以排斥或选择。

    我们出生于缅甸,缅甸养育了我们;我们的祖籍是中国,我们流着祖宗的血;

    中国和缅甸,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容不得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必须认同。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们绝对不能“越母思姨”!

三、民族认同感的正确定位

    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在缅华人,应该在缅甸南部居多。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缅甸南部部分年轻一代,均同化于主流。(俗称‘缅化’)他们不仅不会讲汉语,不懂汉字,还远离中华文化,甚至不愿意接受中华文化,不愿意认同自己就是华人。由于身份问题的复杂,还听说过,有些华裔甚至责怪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让自己出生在这种“不夷不汉”的家庭。这当然属于民族认同感的错乱。

    如上所述,“父母是无法选择”的,自己的民族属性肯定也是无法选择。这种民族认同感的错乱,也是不能忽视的,更不能任由其发展。

    民族认同感的错乱当然是不能接受。但是,仔细“研究分析”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群体,会吃惊的发现另外一个原因:不是源于他们自己不认同自己的民族,而是,跟他们同族的群体(即:缅华社会)不认同、不认可他们!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接触过许多‘缅化’了的华裔青年。他们的确对华人社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隔阂、生疏、甚至最后有点仇视。仔细询问他们才发现,他们不是不想融入华人群体,但是每当他们稍微接触,立即受到许多的歧视!他们说:“原本一个非华人不懂汉语,似乎没有多大的‘罪过’!但是当知道自己是华裔,却又不懂汉语文化时,立即受到巨大的冷嘲热讽!甚至自己的父母都被奚落!面对如此“冷漠”的缅华社会,还会有谁,能够“回头是岸”!而且‘缅化’本身也不是他们的罪过,缅化本身更不是罪过!居住于一个社会,同流于主流,这算什么罪过呢?

    不要忘记,汉语教学都在国际化的今天,包括非华人在内的人人都可以学习汉语的今天,为何要将这些原本是华人的群体,排斥在外呢?这不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不认可,而是中华民族的缅华社会不认可、不接受、他们!这一错乱也必须得到纠正!中华民族是包容的伟大民族,为何连自己的‘同根’都不能包容呢?

小结

    国家与祖籍国的认同感如同与父母的关系;民族认同感,即是血缘的关系。 在缅华人的“国家认同感”的正确定位是“缅甸”;“祖籍国认同感”的正确定位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民族认同感才是“中华民族”!我们爱我们的居住国——缅甸;我们爱我们的祖籍国——中国;我们爱居住国的文化---缅甸文化;我们爱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我们最大的愿望、期望即是“缅中友好”长期巩固与发展!(这个‘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缅’是缅甸联邦共和国)。

    这就是正确的答案。可惜在缅华人至今还有许多人生活于“时空错乱”、“迷惑迷茫”的状态之中。缅甸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另一历史使命即是:努力纠正大家的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错乱。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4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看得出来 作者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心态,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一下说抹黑中国 一下说缅北 一下又说正体繁体....

肖华 10年前 回复TA

本人同意该网友的说法:即华文教师的工作目标就是教授中文而不是其它。难道去美国孔子学校教中文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美籍华人”还是“华侨"吗?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而不是去分清学生们的具体身份,教他们认清“祖国”和“祖籍国”?当然教材的选择也是关键的。千万不要再给华文老师添加任何“伟大的政治任务”才是明智之举。否则当前缅甸对华人的敏感形势下更易引发不良后果。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之所以出现作者所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材的采用。假如直接采用大陆的或台湾的中文教材都不适用,就应该专门编写适合缅甸实际情况的中文教材,比如新加坡的中文教材(本人只是感觉)。再进一步,国家汉办应该组织人专门编写避免这些误差的教材,也就是持中间立场的教材。否则这些矛盾永远是避免不了的。我们都在提倡的“国际化”具体到某个地方或国家一定要做好“本土化”才是成功之道,没有本土化的国际化只会是虚有其名,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缅甸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另一历史使命即是:努力纠正大家的国家、祖籍国、民族认同感的错乱。"这个目标太吓人了!而且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华文教育者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传播中文、避免卷入到政治纠结之中。至于认同感不认同感,取决于大环境和个人情况,华文老师首先不是政治家,仅仅是老师,教书匠而已。能在国外给外国人、华人教会中文推广中文就是最大的成就,如果给他们加上宏伟的政治目标,又将会走上当年“缅华教联”悲戚的下场。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我是在缅甸出生的,我已加入缅籍,所以我是缅甸人。因为我在缅甸土生土长,民族是华人(这是 不争的事实)而不是缅族,我相信在以后的缅甸民族史上将会有缅甸华人一词之说法。“Myanmar Chinese"简称(MC)。

肖华 10年前 回复TA

我也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说什么“在缅华人对缅甸没有丝毫国家认同感,这是造成缅甸人民“反华情绪”高涨的根源之一。”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双向的,就像父母与子女,假如父母没有抚育过孩子,一味的要求孩子回报,可能吗?即使是中国,当年从军事政变的非洲国家中撤退时,动用了周边十几个国家的资源,将几万名中国人用飞机安全撤回国内。对比一下缅甸,将公民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即使入了缅甸国籍,也称之为“客”!客人总不能与主人相提并论吧。因此不能将缺乏认同感简单归罪于华人的的时空错乱,应该深入探讨真正原因来寻求解决方法。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文中的许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例如:缅甸北面华人中文水平高,南面的华人中文水平低;还有造成当今缅甸社会上一股“反华”的流的原因等,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至于缅甸个别地方的人只会华文不会缅甸文有着长久的历史原因。就本人而言,即使还在缅甸,也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是缅甸人,尽管我们都说缅甸是我们的故乡(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出生地,我肯定还要强调我们是中国人,这不是法律上的问题,而是传统观念的问题。而且以国籍为基准的话,世界上就根本不会有所谓的“美籍华人”这种称呼,既然拿了哪个国家的护照入了该国国籍,就应该称之为“美国人”。法和理经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都规定我们必须说自己是缅甸人,况且缅甸即使入了缅甸籍还被区分为“纯缅甸籍和客籍缅甸人”之类,我们又该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种类的“缅甸籍”呢?既然人家将你称为“客”,你还敢自称是“主人”吗?

游子 10年前 回复TA

不敢苟同

杨荣清 11年前 回复TA

讲得真好,上一代的观念是错误的,对于我们的下一代,父母应该肯定的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是缅甸人,缅甸才是我们的国家,只有缅甸承认我们。中国只是我们的祖籍国。

缅华网网友 11年前 回复TA

作者和那位张教授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看看这些华人的背景,缅北和缅南都不一样。再看看社会地位,再看看他们的身份证,复杂的身份标记。即使父亲是缅族,孩子也要的身份也要【缅族+华裔】。
我觉着缅甸华人很可怜。出生在缅甸,父母一方即使是缅族也没有归属感。像孤儿,只能把既不能保护他们,也不能给他们任何帮助的祖籍国作为自己的国家。他们没有错乱,只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情感。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