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人最容易踩到自己的鞋带
老九
是一段有关马来西亚的“新闻”:
“马国首相马哈迪说,若马来西亚再敞开大门开放让300万名中国人来马购买马国土地,那马国马来人就再无立足之地,甚至被迫从城市迁移至郊外或森林地带。他说,马国华人勤劳和机智,从以前的劳工做到如今成功的企业家,这是他们可以接受及跟马国华人合作的原因。‘但这批300万名中国人是群勤劳、机智及有企业知识的人,他们已是成功的人,我们(马来人)怎么有能力跟他们竞争?’”
听这话,似乎一点不陌生?与缅甸也有“共同点”?这位马来西亚的九十高龄的“资深”领导,将“华人”与“中国人”划清界限?跟缅甸的情况如出一辙?一听就听得出来,最后那段“......他们已是成功的人,我们(马来人)怎么有能力跟他们竞争?”是“既褒且贬”,在说“反话”?
其实,中国实行“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是十分兴奋并欢迎的,但看到“走出来”的大批中国人,却又“望而生畏”!这似乎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爱且怕的矛盾心理?“一带一路”的绊脚石在哪里?耐人寻味。
但是,为什么又将“华人”与“中国人”(本是同根生的)区别开来呢?真值得深思。
还是从马哈迪的话中“探讨探讨”。他对华人的“评价”是:“......马国华人勤劳和机智,从以前的劳工做到如今成功的企业家,这是他们可以接受及跟马国华人合作的原因。”似乎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华人与当地人是:“患难与共!”这似乎就是关键所在。
“‘一带一路’需要精通中外文化的使者!”这是前不久在中国“人民日报”看到的一篇评论文章。的确,这话正说到了“正点、关键点”!而这些所谓“精通中外文化的使者”非当地华人莫属。为何海外到处能够“接受”当地华人?原因十分简单:华人与当地人“患难与共”、华人接地气、华人了解并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俗、华人融入当地与之“打成一片”、华人会为当地人着想、华人“包容”不会“将价值观强加于人”。那为何不接受“中国人”?很明显,他们缺乏的就是华人所拥有的长处!
当然,这何尝不是“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差距”!
中国人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精神,与东南亚各民族的“知足不争”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假若中国人依然这样,不稍加调整,对其他民族就是一种“压力”,这就是马哈迪所说“我们(马来人)怎么有能力跟他们竞争?”的含义所在。
中国人过惯了“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做什么都要讲“高效率、高发展”,与其他“弱小民族”的“慢节奏”的悠闲生活,形成巨大的差距。对其他民族当然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中国人的进入,打乱了其他民族的“正常生活”,这就是到处碰到“排外、排华”心理的根源所在。
中国人动不动就要讲发展的“大道理”,张口闭口“几个亿”,见人就要“讲大话”(生怕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中间,尽管也有真正“做实事”的人,但是借此“天花乱坠”“胡乱吹牛”的“忽悠式江湖客”也大有人在!“淳朴”的当地人听后,怎不恐慌?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一种弱小民族“自卫排外”的心理自动产生,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中国人“见缝插针”的“钻研、冲闯”精神,被当地人认为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怪不得马哈迪说:“......那马国马来人就再无立足之地,甚至被迫从城市迁移至郊外或森林地区”;缅甸人也有同感,说“德祐”将缅甸人全部挤到郊区新区去了!一见中国人也就想唱缅甸国歌:“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土地!我们拥有的土地!”;这一点也不“夸张”!中国人的这种“可怕”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其他弱小民族的生存!;其他民族嘴里不说,心里却在嘀咕:“不是说互利共赢吗?怎么你们一来,我们就要被挤走!?”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事实!不得不加以重视!
中国人十分“执着”,有了信念便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但是却忽视了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中国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便当做“四海皆准”的唯一标杆。但是对于不追求物资幸福,只追求“心灵幸福”的其他民族来说,却成为一种难以接受的压力。在其他民族看来,中国人就会“向钱看”!这何尝不是“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另外一种表现?
其实,这些“长处优点”,华人照样具备,但为何当地人就能接受华人,而不能接受中国人?这不能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简单笼统概括,应该说,华人与中国人之间依然有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华人具有“包容、理解、宽恕、尊重、融入”的心态,当然最能够“接地气”!怪不得当地人接受华人,却排斥中国人!
值得注意,人在奔跑的时候最容易踩到自己的鞋带。
比喻生动,准确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