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解开疙瘩,有难度但非不可能。

编辑:社评 环球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10-27 11:09:56 共1133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日解开疙瘩,有难度但非不可能。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今后更有可能出麻烦的是美日关系。

安倍首相正式访问中国,为改善中日关系又加注了新的动力。两国领导人在会见中均表达了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愿望和共识,双方还签署了包括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在内的诸多协议,这些成果为今后的中日关系做出重要而积极的积累。

中日能否将此轮改善关系作为一个新起点,构建起两国不断扩大合作且不可逆转的趋势呢?下这个判断尚有难度,但这样的可能性显然存在,且值得两个国家共同努力去争取。

中日对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度成为两国各自烈度很高的对外冲突,但是仔细看,中日关系的基础并没有那么差,引发冲突的原因有些在两国各自外交的其他方向也都存在。

比如钓鱼岛问题成为很长时间里中日关系不断喷发的活火山,但是中国与多个国家都有领土争议,且所涉面积或复杂程度要大得多,日本与俄罗斯的领土争议面积也远大于钓鱼岛。

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右翼拒绝反思战争罪行,挑战了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然而到后来日方那样做更多针对了中国。日本一些人似乎用在历史问题上另搞一套表达对中国的情绪,以此巩固日本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按道理说,中日关系不该恶化成那样,日本社会尤其没理由忌恨中国。

因为第一,从明朝以来中国从没有惹过日本,都是日本骚扰、侵略中国。第二,中日贸易额很大,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中国崛起引起亚洲力量格局的变化,日本感到失落,也有因此生出的不安全感,但中日关系受到中国崛起远超于其他方向感受到的冲击,显然有不合理性。

我们认为,中日关系以往的严重震荡,不能完全归咎于其中的一个国家,它更应被看成两国不当互动的结果。另外我们深信,美国这个因素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长期、战略性的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公开的介入,而在有些时候是潜移默化的。美国东亚政策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防止中日形成不利于美国巩固其在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存在的走近。

中国崛起对于重塑中日力量格局来说已经大体完成,日本对中国崛起的适应性也在逐渐形成,导致中日关系不稳定的变量开始弱化,促使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条件在强化、增多,两国结束不成比例的动荡关系、实现彼此稳定合作的时代有可能真正到来。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今后更有可能出麻烦的是美日关系。美日同盟的不平等性与美国同其他盟友的关系比起来尤为突出,美国在日驻军至今有占领军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的国家主权。美日的潜在矛盾比中日目前公开化的矛盾要严重得多。

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最大的障碍无疑也在美国方向上。现在日本视中国为这方面的主要阻力,无论中国的实际态度是什么,它的这一认识都是不客观的。日本的民族主义大部分都发泄到了中国头上,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延续。

现在让日美冲突,不现实,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已被美国压服的日本不会有勇气与华盛顿对立。然而结束中日对立的理由却越来越充分,日本对中国的不满高于对美国的意见,这无疑是一系列人为引导叠加的结果,而非事情本身性质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好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也认为双方停止相互外交消耗、争取共赢应是两国力所能及的战略调整。希望我们的这一分析不会落空。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标题:中日解开疙瘩,有难度但非不可能)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