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社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破局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9-01-31 12:16:33 共132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社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破局

    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此后,经过顶层设计,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迅速热爆,三地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政商界名流无不对「大湾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殷切的期盼。

    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粤港澳大湾区」情况非常特殊,如何起步?如何破局?

    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群和城镇群叫「湾区」,其衍生的经济效益称之为「湾区经济」。目前,全球最著名的有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有数据表明,2017年,东京湾区的经济总量为1.8万亿美元,纽约湾区为1.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区为0.8万亿美元。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以及香港和澳门,即「9+2」的经济总量已达1.5万亿元。以此数据而观之,经济实力已在世界的顶级湾区中排居第二位;若以经济增速而论,粤港澳大湾区更据领先地位。这还是粤港澳各自发展的数据,若粤港澳大湾区成功破局,协调发展,前途将更加不可限量。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非常明显,经济基础也非常厚实。早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初,三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就开始探索协调发展的路径,提出过大珠三角概念,「9+2」概念,但近20年来,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根本无法破局。

    究其原因,粤港澳三地情况确实太过复杂,太过特殊。世界著名三大湾区都是在「一体化」环境中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各有法域范畴,各有自己的关税区,三地的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都不一样,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程度、营商环境、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方面都很难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面对种种的不同、种种的差异,中央把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无疑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必要的。很显然,粤港澳大湾区终极的设计和规划,必然是明确各自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拆除种种藩篱,缩小种种差异,实现三地高度融合、「一体化」协调发展。最后,以超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傲立于世界顶级湾区之中。

    近一年多来,有关「大湾区」研讨会、论坛举办了很多,相关的文章也发表了很多,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意见、建议和办法。但是,「大湾区」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起手」来破局,并一步步坚定地向终极目标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恐怕再难适宜「大湾区」的发展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