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松到皎漂——探寻经济背后的文化答案
从密松到皎漂
——探寻经济背后的文化答案
亨凯
5月1日,缅甸国务资政杜昂山素季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返回缅甸。在本次论坛上,缅中签署了3项合作协议。有学者发现,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下,中国已经提议了30个项目,但缅甸政府只批准了9个。经济发展是缅甸目前的三大任务之一,而缅甸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但在中缅“一带一路”合作中,缅甸为何表现出如此谨慎的态度?
在杜昂山素季访问中国之前和期间,一如既往地缅甸出现多起“反密松”的活动和“债务陷阱”的言论。各种“反密松”活动反复强调“密松”项目对缅甸生态环境的“毁灭性”影响。而与”密松“这个老问题不同,中国投资的“皎漂”项目作为新问题则是集中于“债务陷阱”。
缅甸是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缅甸与中国的关系被誉为独一无二的“胞波”关系,2011年缅中两国就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就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绝大多数时间中国也是缅甸的第一大投资国。经济合作是缅中两国友好关系的体现,但从“密松”事件到近期的“皎漂”事件,中国在缅投资总是一波三折。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归咎为美国的“从中作梗”。但是“美国因素“仅仅是缅中关系的”调节变量“和导火线,是激发问题的原因,而不是问题本身。
“反密松”和“反皎漂”看似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但其背后又有着同样的社会文化根源,即缅甸在缅中关系中根深蒂固的“地缘安全之忧”。“密松”和“皎漂”则是缅甸地缘安全观的两种典型表现。
缅甸基于地缘安全的忧虑
缅甸在历史上曾经是武力强盛的国家。但是历史上曾经被其北方近邻的南诏国和元朝两次入侵而覆灭。而清朝乾隆大军也曾给缅甸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因此,缅甸对其北方的邻居总是担忧不已。进入当代后,缅中两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从英殖民地手中获得独立后一年新中国也得以成立。然而,新的局势为缅甸带来了新的担忧。
退至云南和缅甸边境的国民党残军严重影响到了缅甸的边境安全和主权。与此同时,缅甸也担心新中国在打击国民党残军时会顺势侵略缅甸的可能性。因此,缅甸决定成为首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中首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中国的实际表现和国民党残军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缅甸的担忧。然而,随后的华侨华人事件和革命输出事件,依然使缅甸无法完全消除对北方的担忧。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缅中关系也如此。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大幅度的飞跃发展,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更显示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建立新秩序的积极心态。此时,缅甸对中国的“地缘安全之忧”转而以“经济侵略”和“资源掠夺”的“阴谋论”方式体现出来。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下,西方的各种言论就很轻易地在缅甸占据市场。“密松”和“皎漂”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密松:不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2011年9月30日,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宣布在任期内搁置密松水电站项目。吴登盛此举,一方面是为了使刚刚从军政府转型至所谓民选政府的巩发党政府争取合法性,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认可。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对密松的大规模反对,吴登盛不会做出这个决定。社会的“反密松”活动,是在西方资助的非政府组织的策划下展开的。不过,西方非政府组织为何如此轻易地就主导了缅甸舆论呢?
回顾缅甸的“反密松”舆论情况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缅甸社会的担忧是什么。中方认为密松的利益分配是密松项目的主要矛盾,如根据原来的协议密松所生产的电力90%将会输送至中国。因此近几年中方一直反复强调可以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可以商讨,可以让利。实际上,缅甸反对密松的声音中,利益一直不是社会的主要焦点,真正占据主流的是“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安全的担忧;二是关于国防安全的担忧。首先,在由西方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政治势力和媒体的炒作下,密松项目被夸大为对整个伊洛瓦底江甚至是对缅甸全国的生态都会产生毁灭性危害的项目。另一方面,有关国防安全的阴谋论也一直不绝于耳。有人提出,由于密松位于伊洛瓦底江的扼要之地,与中国距离不远,而密松水电站又由中国人管理,因此中国随时可以打开水闸,淹没整个缅甸。虽然直至今日,没有任何严谨的科学研究调查证明密松项目的环境危害,而且有关国防安全的阴谋论也完全脱离了现实,但这种说法轻易地就得到了社会的信任,成为民众反对密松项目的最主要理由。
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建构下,“反密松”已经变成了“拯救生态、保护国家”的伟大行动。虽然民众依然会因为停电而苦恼甚至游行抗议,但如果询问他们“要电还是要密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宁愿不要电也要保护密松”。所以,在杜昂山素季这次访华前“每人一美元拯救伊洛瓦底江”的言论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皎漂:债务陷阱之忧的背后
皎漂深水港和经济特区是中缅一带一路合作的重大项目。皎漂是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也是中缅经济走廊两个终点站之一。去年,缅甸经济专家Sean Turnell就皎漂项目发出“债务陷阱”的说法后立即在缅甸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中方最初的反应是,试图以各种证据来否定Sean Turnell的“缅甸经济顾问”的身份从而来否定其言论的影响力。但Sean Turnell的言论早已成为缅甸舆论的主流。
随后,也有中国学者通过严谨的论证来驳斥Sean Turnell的言论。但是讨论“债务陷阱”实际上就是被引入了西方设置的“议程陷阱”之中。皎漂的“债务陷阱”说之所以能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依然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不安感”所造成的。可以说,民众对皎漂的担忧实际上是对密松担忧的延伸。
关于皎漂的各种传言在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之初就已展开。例如,绝大多数缅甸人相信中缅油气管道是“将缅甸的石油与天然气以近乎免费的价格买走并输送至中国。”而实际上,中缅油气管道输送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只有天然气是来自缅甸近海油田。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缅甸人也相信,中国在皎漂有着“比油气管道更重要的”利益存在。缅甸认为,皎漂是中国西南唯一一个可选择的出海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无可取代。而皎漂项目赶在前总统吴登盛下台前通过,更使缅甸人相信中国对皎漂的“势在必得”。
落实经济外交需要改变思路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经济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中国在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经济外交的最佳体现。然而,现实中存在的一个悖论是,经济外交的落实不能仅依靠“谈经济”就能实现。没有意义支撑的经济合作关系,极其脆弱又易被其他更好的经济条件所吸引而改变。一味地关注经济利益,也容易被误导而忽略事实的本质。我们需要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答案,才能更好的看清事实。
历史原因形成了缅甸特有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又在形塑当代缅中关系。上述问题都是老旧问题,并无新意,但却始终未获得足够的关注。缅中两国山水相连,互称胞波,但双方都需要再进一步加深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担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兄弟,好邻居,相互扶持,互利共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