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70周年见证中缅“胞波”情谊历久弥坚
作者:本报记者 鹿 铖《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3日 12版)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马德岛码头。本报记者鹿铖供图
2019年8月4日,演员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缅甸国家日”活动上表演。新华社发
2019年11月21日,人们在缅甸腊戍参加首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新华社发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中缅两国的友好交往始于汉代。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曾率领乐工访问中国古都长安,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之感动,写下了千古绝唱《骠国乐》。中缅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缅甸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70年里高层互动持续密切
中缅领导人有着友好互访的良好传统。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都曾访缅,缅甸领导人吴努、吴巴瑞、奈温、吴山友和吴貌貌卡等人也多次访华。其中,周恩来总理九次访缅和奈温十二次访华的历史事迹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20世纪50年代,缅甸与中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依附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中立,不允许外国在缅驻军,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对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开始破裂,中印关系紧张,美国对华持续制裁施压。在这种背景下,中缅却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友好关系。中缅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圆满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之间解决边界问题树立典范。缅甸也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签署陆地边界条约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启动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的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在此背景下,中缅关系继续稳步向前发展。1978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正式出访缅甸。
1988年,在苏貌将军为首的军政府上台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实施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美把驻缅使馆降为代办级,停止对缅提供经济和禁毒援助,撤销给缅的贸易普惠制(GSP),对缅实行武器禁运,阻止国际金融机构向缅提供援助,不向缅高官及其家属发放入境签证。在外部环境封锁的大背景下,中国成为缅甸最重要的后援,在缅甸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给予重要帮助。与此同时,中缅高层领导人继续保持互访与沟通。江泽民主席于2001年12月访问缅甸; 2009年1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缅甸仰光及新首都内比都,与时任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会面。与此同时,时任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则分别于1996年1月、2003年1月和2010年9月三次访华,显示出对中缅关系的高度重视。
2010年民主转型后,缅甸与西方国家关系大幅缓和,欧美国家逐步取消了对缅经济制裁,但中缅关系始终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互信。在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执政时期,时任总统吴登盛在任内共7次访华。而中缅两军之间更是保持了良好的双边互动。自担任缅国防军总司令后,敏昂莱任内已访华5次,2019年度更是先后两次访华。
2015年11月大选中,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巩发党成为新执政党,作为美西方国家长期宣传的“人权斗士”,昂山素季在担任缅甸国务资政后并未如外界预期的一样对美西方亦步亦趋,而是将中国作为出访的首个东盟外国家。
2016年3月民盟政府上台后,双方高层往来频繁。其中,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于2016年8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2017年5月、2019年4月先后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于2017年1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担任缅甸最高领导人后已访华4次。
70年里人文相亲生生不息
正如陈毅外长的名篇《赠缅甸友人》中所著:“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中缅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有傣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新中国成立后,中缅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级、部长级文化代表团互访不断,两国在文学、艺术、电影、新闻、教育、宗教、考古、图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1960年中国国庆期间,缅甸吴努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友好代表团访华,并在北京举办了“缅甸文化周”。1961年1月缅甸独立节期间,周恩来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530多人代表团回访缅甸,并在仰光举办了“中国电影周”。两国领导人率如此庞大的友好代表团互访,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缅历新年,每年4月份的泼水节是缅甸最为重要也最为热闹的节日。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曾与陈毅外长等中方官员穿上缅服同缅甸人民共同欢度泼水节,至今仍为老一辈缅甸民众津津乐道,而吴努总理也两次穿中山装访华,令中国民众印象深刻。这些精彩的瞬间,不仅见证了老一辈两国领导人共同缔造的中缅“胞波”情谊,成为中缅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更成为中缅民众心目中对两国间打不断、心连心的“胞波”情谊的最好诠释。
1957年12月,陈毅外长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挥毫赋诗《赠缅甸友人》,赞颂中缅两国间的“胞波”情谊。该诗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改编为歌曲《赠缅甸友人》,作为纪录片《火红的节日》插曲,由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曾向多位来华缅甸领导人展示并表演。时至今日,作为描绘中缅友谊的名篇,“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等名句不仅在缅甸各界广为流传,其衍生的相关文艺作品更是成为中缅之间各大节日庆典活动上的压轴重点。
与此同期,缅甸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敏杜温的名篇《敏杜温的中国缘》也在缅甸国内流传甚广,该书不仅收集了敏杜温先生翻译的鲁迅作品、中国古典诗歌和当代诗作、中国民间故事和相声作品,还有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访华时撰写的介绍新中国风貌的文章。敏杜温在缅甸知名度极高,是前任缅甸总统吴廷觉之父,与中国颇有渊源。2017年4月,吴廷觉总统访华期间,更是专程出席了《敏杜温的中国缘》中缅双文版新书首发式。
缅甸风景名胜众多,其中留下了很多中国领导人的印记。在有“万塔之城”之称的蒲甘,有一座广为人知的“周恩来凉亭”。1961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到访缅甸著名古都蒲甘,向瑞喜宫佛塔捐款。缅甸人民用当时周恩来总理捐赠的款项,在瑞喜宫佛塔旁边建造了一座面积约76平方米的凉亭,供民众拜佛时休息使用。凉亭内部用中缅两国语言镌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先生捐给佛塔伍仟元缅币和当地人民一起建立的佛塔”。经重新修缮后,“周恩来凉亭”现已重新对外开放。
位于缅甸西部若开邦的山道威额不理海滩风景秀丽,多次被世界各大知名旅游杂志评为“全球前三的美丽海滩”,也见证了中缅老一辈领导人的友好交往。因其环境优美安静,缅方特意选在此地与我国领导人商谈要事,旨在避开他国记者。刘少奇、周恩来、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访额不理海滩。在访问期间,陈毅外长以此地风景及中缅友谊作诗《山道威海浴》:“冬日海浴山道威,细如银沙碧波催。孔明灯挂天遥远,宾主夜谈缓缓归。”
缅甸是佛教国家,近90%的民众信奉上座部南传小乘佛教。因此,供奉着佛牙舍利的北京西山灵光寺成为来华缅甸友人和缅甸官员必选的朝圣之地。为推进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应缅甸政府邀请,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曾先后于1955年、1994年、1996年、2011年四次赴缅甸巡礼,受到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在2011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中国佛牙舍利第四次来缅巡礼期间,更是引发缅甸全国轰动,首都内比都、第一大城市仰光、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等地逾400万信众沿途瞻礼供奉。
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在白马寺的世界佛教文化园区,国际佛殿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缅甸风格佛殿区在白马寺落成。作为缅方对外捐献的首座佛殿项目,其主体建筑包括了以仰光瑞大光塔为原型缩建而成的大金塔及相关博物馆、佛殿等缅甸历史著名建筑的微缩景观。而在蒲甘,也留下了厚重的中国印记。2016年8月,蒲甘地区发生6.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及其余震先后致使397座佛塔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些甚至直接倒塌。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向缅甸政府进行了捐赠,用于支持佛塔的紧急抢修工作。中国国家文物局也调集国内优秀的专业技术力量组成缅甸蒲甘佛塔震后修复工作联合专家工作组,携带相关专业设备前往缅甸协助进行佛塔重建修缮事宜。2018年9月,中国援助缅甸修复蒲甘他冰瑜佛塔换文签字仪式在蒲甘他冰瑜佛塔现场举行,随后中国文物专家正式进驻蒲甘,同缅方专家一道对他冰瑜佛塔进行全面修复。在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协助下,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缅甸蒲甘文化地区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仰光1月12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鹿 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