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合作,能否帮助伊朗克服美西方制裁?
来源:底线思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中明
上外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2月14日至16日,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访问中国。此次访问不仅是莱希2021年8月就任总统后首次访华,也是中国今年首次接待中东国家领导人来访,释放中伊加强合作的强烈信号。
如何分析中伊关系的提质升级?与中国的合作能否成功帮助伊朗克服西方制裁?中伊交往受到中国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关系等地区形势的影响,中国如何权衡?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外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向观察者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观察者网:伊朗总统莱希2月14日开启为期三天的中国之行,访华期间,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声明谈及战略关系、经济合作、国际和地区问题等,您认为这份声明的亮点有哪些?
刘中民:主要有三大亮点:第一个亮点是特殊的背景。在当前大国关系格局、地缘政治格局、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和伊朗目前都与美国关系比较紧张的背景下,中伊双方能发表这样一个联合声明,自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然而,西方对此却解读为——“中伊联合起来反对西方”。中国和伊朗一再重申,这是中伊双方关系发展的自然结果,两国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是美国的压力促使双方走到一起。
近些年,中伊关系一直不断推进。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时也访问了伊朗;2021年,双方签署了全面合作计划。
中伊关系的发展有其自身逻辑,不完全是受美国压力的影响,但当前国际及地区环境特殊,特别是俄乌冲突长期化,伊核协议“前途渺茫”,伊朗向俄罗斯靠近,在这个背景下,中伊双方自然要通过发展关系为未来谋划。
《声明》涉及当前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既是中伊关系发展的历史延续,也是对当前国际地区形势变化的反应。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莱希启程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个亮点是内容全面。《声明》的内容包括政治、安全和防务、经济和发展、教育和文化、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等,涉及了双方关系的各个领域。
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声明》谈及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人权问题、反恐问题、伊核协议、海湾地区安全合作、巴以问题、也门问题、乌克兰问题等非常现实的地区热点。
第三个亮点是直面复杂现实问题。《声明》没有回避一些更加复杂的现实问题,双方对一些重大的国际及地区问题表达了共识。在双方的核心利益问题上,双方承诺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核心利益。
比如说,提到波斯湾地区安全问题时,伊朗认同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在伊核问题上,《声明》中也有了更清晰的表述,直接指出了“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是当前局势的根源所在”。
而且,《声明》含蓄地批评了美国和西方把国际原子能机构政治化的做法——双方表示坚决反对一些国家将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协议落实工作政治化的企图,指出机构的总干事也应严格根据机构原则规定来履职。
《声明》中谈及叙利亚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这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中东地区问题。在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双方强调了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方向。目前,美国虽然给予了叙利亚一些援助,但仍没有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这给援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巴勒斯坦最近的形势也相当严峻。《声明》指出,双方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其中,相当长一段文字是关于也门问题,呼吁有关各方向也门运送人道主义援助,指出要停止干涉也门、促进也门人之间对话等。
由于也门问题涉及到沙特和伊朗,涉及到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声明》其实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声明事实上并未回避伊朗与沙特双方之间的分歧,并倡导通过对话解决也门问题。
沙特和伊朗长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次莱希来访,他表示愿意与阿拉伯国家共同推动地区安全,释放了一种积极的信号。
另外,关于阿富汗问题,《声明》强调了维护阿富汗稳定的重要性,阿富汗正好处在中国跟伊朗中间,阿富汗的稳定与中国和伊朗切身相关,双方表达了在阿富汗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
此外,伊朗还表示欢迎中方关于金砖国家扩员的倡议。这传递出一个信号——伊朗下一步很有可能会提出加入金砖国家。同时,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后,会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上这些话题都表现出此次《声明》的现实针对性。
观察者网:根据伊朗媒体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额有望突破300亿美元。此次访问,伊朗经济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也陪同跟随,外界认为经济色彩浓厚,中国和伊朗的合作是否将会迎来实质的进展?
刘中民:《声明》里是这样表述的:“双方愿共同努力落实中伊全面合作计划,继续深化在贸易、农业、工业、可再生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另外,今年将在德黑兰举办中伊经贸联委会的第十八次会议,伊朗方面也表示会积极参加在中国举行的进口博览会、服贸会和经贸展会等。“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也在《声明》里有所体现,这些应该是两国今后合作的重点。
与此同时,看待中伊合作问题既要立足长远,还要面对现实。从长远来看,中伊双方加强经济和发展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但也要看到现实的困难。
比如说,2021年就已经有了全面合作计划,但全面合作计划的具体推进并不如预期那样迅速和顺利,主要原因就在于伊朗遭到美国的制裁,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美元在国际大宗商品、能源领域的定价能力,特别是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加强都影响着双方的合作。
那么,结合伊朗自身的处境,我认为未来的合作有两个可能的趋势:
第一种,中国和伊朗把美国的制裁抛在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要创造出新的机制,特别在金融领域推进人民币交易。毕竟,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下合作是困难重重的,如果想全面推进合作,只有去探索新的机制。
另一种趋势是中国和伊朗做到相互理解,将合作循序渐进。双方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彻底摆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只能不断探索,寻求双方之间建立新合作机制的可能,面对美国这个中伊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外部障碍,在现有机制的背景下,不能操之过急。
我觉得第二种趋势是更加现实的,双方既需要探讨可行的合作方式,也要正视美方制造的障碍。
观察者网:在第二种趋势更为现实客观的背景下,您是否会认为中伊合作,对帮助伊朗克服西方制裁的作用不是那么乐观?
刘中民:目前中国和伊朗的合作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意义。从战略层面看,在伊核协议谈判无望,中东地区形势剧烈变化,伊朗国内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加强中国跟伊朗之间的全面合作对改变当前伊朗的处境还是有所帮助的。即使双方的合作面临再多困难,两国合作加强还是会给伊朗在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利好。
观察者网:对于莱希总统访华,法国世界报评论说“这是伊朗和中国强化反西方团体”。您如何评价美西方的态度和做法?
刘中民: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整个国际格局,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大国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美国的战略重心从反恐转向大国关系,导致其对外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之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点都是俄罗斯,近几年不断提升对中国的战略认知,大国关系在全球治理合作中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目前国际形势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美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对抗长期化,二是中美关系持续走低,特别是美国对“气球事件”做出过度反应,虽然没有走向全面对抗和冲突,但战略竞争不断升级。
乌克兰危机以来,美西方不断推演,试图用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预言——中国、俄罗斯、伊朗联合对抗西方,用这个理论来预判未来国际体系的可能走向,现在中伊、俄伊关系不断加强,不可避免地引起美西方用“新冷战”的视角去看待。
用零和博弈的思路来看待理解当前的中俄、中伊、伊俄关系的发展,折射出美西方在战略思维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极化。
他们一方面不断“抱团”组成小圈子,比如北约东扩是乌克兰危机背后的重要根源;在亚太、印太地区针对中国,美国拉拢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组建所谓的“四方联盟”,本身就是在为“亚太北约化”打下根基。
在中东地区,美国也在拼凑“中东版北约”,比如举行了I2U2机制(以色列、阿联酋、美国和印度),尽管收效不如预期。当前,美国不断组建阵营来对抗俄罗斯、中国和伊朗,这是欧亚地缘政治的重要变化。
实际上,中国与美国的做法可以做一个对比,美国与西方、印太、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更多是针对战略假想敌,以军事同盟的性质进行政治与安全的合作。
中国和伊朗不是安全军事同盟,更多涉及到双边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换在地区问题上的看法。
美国一方面不断强化地区同盟体系,另一方面,又对其他国家的正常关系发展做出过分的解读,这是近年全球治理、地区热点问题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朗总统莱希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获北大名誉教授称号。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与中东的交往中,中伊关系也会受到中国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关系等地区形势的影响,如何平衡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
刘中民: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关系有自身的长期优势,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殖民侵略扩张、霸权扩张等历史恩怨。
从外交政策传统来看,中国长期秉持“不干涉内政、不扶植地区代理人、不拉一派打一派”的立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尽管与土耳其、以色列的关系发展受到西方制约,跟伊朗交往也要考虑到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中国在中东更多是一种经济合作,伴随着中国对中东地区在政治、安全、地区事务上参与加深,未来中国与中东不同国家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对此要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东地区问题的复杂性,准备一些应对方案。
从积极方向看,中国直面中东地区的复杂性,而不是避而不谈,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合作与发展峰会联合声明》中,涉及到阿联酋与伊朗的岛屿争议问题,可以说是阿拉伯国家方面要求的反映,引起了伊朗的一些不满。这次《声明》中关于也门问题的表述,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沙特方面的反应。但中国并不会挑拨双方的矛盾,相反会多做解释,并支持沙特和伊朗进行对话。
莱希总统在人民日报的文章里讲得很清楚,伊朗愿意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他意识到未来海湾的安全离不开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参与。
中国与伊朗、沙特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可以在他们之间发挥沟通的作用,中国开始逐步认识问题的复杂性,这是未来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处理中东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2021年中国和伊朗签署合作协议,阿拉伯国家也是颇有微词;去年中阿峰会召开后,伊朗方面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中国擅长积极调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沙特后,后续胡春华副总理也访问了伊朗,这是一个增信释疑的做法。
未来,在中东地区安全问题上,如果中国能够做一个沟通者、协调者、甚至是斡旋者,有助于海湾地区安全稳定,这恰恰也是中国安全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的体现。
合作既要正视问题,又要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其中又要保持动态协调,避免中国在沙特、伊朗之间失衡。实际上,近几年中沙、中伊之间的互动交流都是没有问题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