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平:李显龙这句话,是对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阵营对抗的警惕
来源:底线思维
许利平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实质性完成两国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中新关系进一步加强,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这些成果,也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期六天的访华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此前,李显龙到访了广东广州,并在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
启程访华前,李显龙接受央视《高端访谈》节目,就中新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中美关系等议题发表了看法。李显龙的访华之旅有哪些意义,中国与新加坡、东盟国家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该如何适应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
【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此次访华之旅为期6天,期间他一半的时间在广东,参观了当地的科技公司、中新合作开发区以及新加坡在华企业。您如何解读这些细节?
许利平:李显龙这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是把中新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促成双边合作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广东跟新加坡的渊源也比较深,同新加坡的贸易额在各个兄弟省份中是最多的。广州本身去年同新加坡的贸易额达到39亿美元,呈现两位数增长。中新在广州知识城有多年合作,目前发展也面临一个升级阶段,主要是聚焦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等高科技产业的合作。李显龙在广东待的比较久,既是希望提升双方围绕这些产业的合作,也提升智慧园等新的项目,可能是未来中新两国间合作提升与突破的重要方向。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携夫人何晶抵达广州.图自: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
观察者网:国际上一直拿新加坡和中国作比较,但新加坡内政部长穆尚根近日在一场研讨会上反驳了所谓“香港衰退论”,并强调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发展紧密交织,双方不是互为对手。您怎么评价新加坡与香港各自的发展前景?
许利平:新加坡与香港都是全球金融中心,在民间也有这种所谓的“瑜亮情结”,双方存在一定竞争,但是良性的竞争,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毕竟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各自都有优势。比如新加坡的转口贸易是一大特色,在国际仲裁,法律、科技领域,都有他的优势。香港的优势是背靠大陆,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这是新加坡所不具备的。尤其是现在我们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得香港经济与整个内地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观察者网:新加坡长期以来的独特优势,包括兼收东西方文化影响,加上特殊的地缘位置,有能力在大国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但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近几年来,新加坡“搭桥”的作用似乎在减弱。您怎么评价这一观点?
许利平:说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下降还是为时尚早,某种程度来说,大国冲突或竞争越是激烈,小国的作用反而会日渐凸显。冷战时期,新加坡确实是扮演联结东西方的桥梁作用,而且作用非常明显。
在当今风高浪急的国际局势下,新加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虽然大国竞争能够凸显小国牵线搭桥的作用,但小国不可能完全发挥这种作用。一方面,大国能否听进去小国的观点,可能不太容易;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也不一样,更为分裂,更突出“小院高墙”的对抗色彩。
虽然我们还不能判断是否已经进入“后冷战时代”,至少冲突与分裂相比过去更为激烈,这给新加坡扮演桥梁的角色增添了难度,对新加坡领导人的智慧、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考验。从新加坡的角度来说,顺应时代、站在世界大势的一边非常重要,应谨慎处理关键议题上各方的分歧。
观察者网:李显龙在采访中提到发展高质量的中新合作,近期新加坡也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庆投资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请问中新在经济领域的双边合作还有哪些开拓空间?
许利平: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方向,一个是数字经济,一个是绿色经济,其实这对新加坡乃至许多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增长点。具体来说,新加坡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中国也提出了要加入这个协议,所以双方可能会围绕这个领域签订一些协议,促进中国在数字规则、规制等方面,进一步融入全球数字经济的网络,双方在数字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一址
第二个是就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开展合作,新加坡是创始成员国,去年还是主席国。中国如果要更快更好地加入CPTPP,新加坡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中新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也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通过在重庆的互联互通项目,如何把陆海新通道与“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结合,促进双方贸易的自由便利,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观察者网:关于东盟国家,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而在大国竞争与博弈逐渐激烈的背景下,东盟国家这种政经二元结构能否继续维持下去?
许利平:我想这句话首先是对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形象比喻,但不一定完全反映了现实。在经济领域,其实美国与东南亚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主要是在投资方面。在安全领域,其实中国也和东盟国家开展过许多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经济或者说发展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如果能比较好地处理安全议题、政治议题,反而会有助于经济上的合作加速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双边经贸合作会陷入比较迟缓的状态。在当今风高浪急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国家、东盟的关系时,安全与发展领域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甚至越来越不分彼此。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发展的态势,而不仅是像过去那样,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关系。未来应该更多地注重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方领域探究合作。这样双方的关系才可能会行稳致远。
观察者网:之前采访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翁诗杰先生,他也提到过类似观点,认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经非常热络,但目前只有把政治、安全领域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合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许利平:我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经济合作非常重要,能够给双方人民带来具体的实惠。但是经济合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代替安全或其它方面的合作。为了让双边关系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处理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周边国家关系时,一定要多方面统筹推进,避免陷入经济合作一家独大,其它领域受到一点影响就给双边关系制造障碍的局面。
观察者网:3月30日下午,李显龙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提到应该在亚洲建立合作与相互依存的绵密之网,而不是“轴幅” 体系(hub-and-spoke)。众所周知,后者指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盟体系。您如何解读李显龙的这句话?
许利平:我想这句话彰显的意思是,亚洲国家属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大家庭,基于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与共赢,而不应该以所谓政治上的议题来统领其它中小国家,大家应该有事商量着办,共同推进地区合作。我想他的话可能更多反映了这样的意思,也是对于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的阵营对抗的一种警惕。
新加坡没有和美国签订正式的盟友条约,但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的“准盟友”。某种程度来说,当国际局势出现比较尖锐的问题时,新加坡往往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多是体现它对于国际大势的一种理性思考,一种平衡外交的做法。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观察者网: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东南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东盟,后者建立了一个奉行实用主义与包容文化的合作性地区秩序。您觉得东盟在提供促进沟通合作的平台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许利平:我们通常把东盟视作在区域架构中处于一个中心地位,也尊重它的中心地位,也有人认为东盟实为“小马拉大车”,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比较成功的。以东盟为核心的这个区域架构在不断推进。正是因为东盟能够不断地升级与主要伙伴国家的关系,2021年与中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体现了东盟的包容性与实用主义。我觉得这也是他的成功之道。
观察者网:马凯硕博士有一个观点在观网读者中引起热议,即他认为东盟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东盟的弱小,不足以对中美印三个大国构成威胁。但反过来说,这也会导致东盟内部的向心力出现问题。您如何评价这个观点,东盟的弱小对其自身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许利平:应该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个双刃剑。马凯硕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东盟组织结构上的松散,以及貌似不够强大的特点,让他的对话伙伴不至于视东盟为威胁。这也是东盟能够不断与主要对话伙伴和平相处、升级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东盟国家GDP加起来3万亿美元,放在全球各区域经济体作比较,也排的上前六。但是和中美日相比,块头明显太小。
所以说东盟的脆弱与弱小,主要是和大国相对比,实际上在全球的结构中他并不小。这恰好彰显了东盟与大国结成伙伴关系时不构成威胁,所有的大国都在拉拢甚至讨好他,因为东盟建立的这个区域合作平台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日前与东盟秘书长高金红会面,表示中方愿意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共同捍卫地区安全稳定。您能否简单评价一下这件事的意义,以及东盟方面的态度?
许利平:实际上这个倡议是习主席在2021年底,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特别峰会上提出的,并不是最新的提法。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绝对反对东南亚地区有核化,特别是美英澳集团推动所谓的核潜艇在台海、南海地区肆意宣扬武力的行为,表明了中方的态度。
我觉得这个态度与东南亚国家对和平稳定的普遍渴望是一致的。下一步,应该希望其他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能够有所响应。真正使这个地区能够落实和平稳定,打造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不仅对东南亚,对全世界都是一个积极利好的消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