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见谁就见谁?中国人不信这个邪

编辑:底线思维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3-06-08 12:47:21 共1943人阅读
文章导读 2023年5月26日,南海上空,美国空军一架RC-135侦察机正对中国“假想敌”实施航空侦察。……

来源:底线思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吴蔚

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

2023年5月26日,南海上空,美国空军一架RC-135侦察机正对中国“假想敌”实施航空侦察。

在它的右侧不远处,是一架奉命执行跟踪监视任务的中国空军歼-16战机。美军侦察机飞行员用手机拍下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解放军歼-16战机追上来后突然向左急速盘旋,几乎是横向切割了美军侦察机的飞行航线,两颗涡扇发动机激起的澎湃尾流让庞大的RC-135上下颤抖。

这一幕很快被美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美军冠之以专有名词:解放军歼-16战机的“不专业拦截动作”。然而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里,一位外国网友留言反问道:我不太清楚的是,对于一个“敌军目标”,怎样的拦截才是专业的?

西方媒体欲盖弥彰的是,这架RC-135侦察的对象是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歼-16战机飞行员用一个“泼辣”的动作警告美军同行:不该看的别看,你们应该止步于此——这是一个远比使用火控雷达锁定目标“客气”许多的姿态,不过是和平年代海空军事博弈常见的一幕。

故事似乎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当第20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拉开帷幕时,世人才回过神来,这只不过是故事的一个楔子。会场内外,博弈一刻未停。

中美防长“见与不见”的博弈

2023年5月31日,美国国防部向媒体放出风声:中国军方拒绝在新加坡与美国防长举行双边会晤,态度是决绝的。也在同一天,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谭克非大校回应美方称:对话不能没有原则,沟通不能没有底线。当前两军交流面临的困难,责任完全在美方。美方一方面口口声声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又不顾中方关切人为制造障碍,严重破坏两军互信,这不是致力于沟通的应有态度。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香会”的见与不见,由此完成了议程设置、舆论烘托与预期管理,这是一场典型的舆论战。

围绕“见与不见”的悬念,美国为国际舆论设置的预期是“美方想见,中方拒绝”;而这边厢,中国设置的预期是“沟通的大门从未关闭,而美国人却迟迟没有展露出应有的诚意”。

用何雷中将在现场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来概括:(对李部长的)制裁没有解除,对话的身份不平等;(美国两届政府犯下的)错误没有修正,对话的时机未成熟。

奥斯汀演讲结束后,中国军方代表团成员何雷中将在场外被媒体“团团包围”。(摄影:深圳卫视记者 万涵一)

笔者在现场听到各方均在讨论“美国人可能会在晚宴现场制造一个偶遇式的对话契机”。顺着这个逻辑展开,中美防长在同一个地方开会,抬头不见低头见,要说二位真的“见不着”那也是不现实的。只不过在这“如何见”的分寸把握上,尺度可大可小。笔者一度推测,中美可能会效仿去年底的“慕安会”,像王毅与布林肯那样进行一次“场边的非正式接触”。

6月2日傍晚,第20届“香会”举行欢迎晚宴,这是所有参会要员的第一次聚首,“见与不见”的悬念也由此揭晓——美国防长奥斯汀在VIP1号桌上先后越过东道主新加坡的副总理黄循财、欢迎晚宴致辞主宾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两个空着的座位,直奔中国防长李尚福握手寒暄:很高兴见到你。

事后回看,“很高兴见到你”就是中美两个大国防长在本届“香会”的唯一对话,这是一句基于外交礼仪的问候,蕴含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中式涵养。

此事玄妙的地方在于,哪怕是一句礼节性的寒暄,也是东道主花了好一番心思之下促成的,玄机就在中美防长之间“那两个空着的座位”。笔者在“香会”结束撤收时把会场摸了一遍,复盘当晚情形。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当晚是直接乘车抵达香格里拉酒店侧门,进入这扇侧门直达一个VIP休息室,休息室门外直达晚宴主舞台。在阿尔巴尼斯结束演讲之前,VIP1号桌上的座位就始终是空着的。而代替新冠确诊的李显龙出席晚宴的东道主黄循财则“迟到得恰到好处”。

新加坡、澳大利亚,他们在香会的座位恰如太平洋地缘政治里的情形: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心声已经写在了脸上,你们俩能不能好好相处……

初心不诚,不见也罢

国内一些朋友可能会惋惜:去都去了,为何不见一面聊聊呢?

笔者却有必要作出提醒: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各层级、各领域的双边会见已经数不胜数。然而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依然横亘在两国之间,那就是拜登政府根本没有修正上一届政府(特朗普)的错误,甚至变本加厉地犯下更多错误(台湾问题、供应链重塑、科技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而再再而三地秉持对中美关系负责的态度去沟通,究竟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笔者至今仍然支持与美国保持各层级的沟通对话,但必须点破的是:中美之间的信任赤字已经累积到了一个天文数字。在经贸领域中美两国是“战时状态”,中美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在“负重前行”;在中国内政方面,中美在香港已经“打了一仗”,而在台湾的交锋仍在持续。

回到“香会”这个现场,既然美国人根本不打算“修正错误”,那为何一再设置“想聊聊”的议程?笔者有一诛心之论供各位看官参考:美国人想见你,只是想借此向世界昭彰,我能见到我想见的任何人,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

中国人却偏不信这个邪:来者不善,初心不诚,不见也罢。

就以本届“香会”为例,美国人的动机早就写在奥斯汀的主旨演讲标题里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奥斯汀首先是来重申“美国的霸主地位”的。只不过,也许是到了现场切实感受到了水温与气温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一呼百应”,美国人在最后关头修改标题,将“领导地位”改成了“愿景”。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防长的主旨演讲:中国的新安全倡议。

“香会”主办方IISS此前公布的议程里奥斯汀的演讲标题

美国国防部当天晚些时候放出的奥斯汀演讲稿,标题已改

当中国人以友善、谦和的姿态提出倡议时,美国人方才意识到在这样的现场大谈“领导力”,多少有点《国王的新衣》,这就是一届又一届的美国政府,跋扈成自然了。

事实上,见与不见,双方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笔者愿揣测,中方研判:见了面也谈不出信息增量,美国人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美方笃定:见与不见,中国都只能是“假想敌”,毕竟没有“反派”的世界自然不需要“美国队长”。

这就是中美信任赤字所带来的“沉默螺旋”,要想打破这个困局,中国不能仅靠良善的想象,寄希望于对方“幡然醒悟”。

初露端倪的中国突围:一种新的元叙事

单从议程上看,本届“香会”实际上只有两天会期。并非巧合的是,只有中美两个大国的防长进行“单人主旨演讲”,这让“香会”充满了中美擂台的色彩。

美国防长的讲话缺乏新意,本质上依然是在围绕“盟友”这个国际关系工具做文章。若看清美国称霸全球的底层逻辑:美元、美军、美盟,便不必在意讲台上的美国防长姓甚名谁。他可以是阿什顿·卡特、可以是詹姆斯·马蒂斯,也可以是马克·埃斯珀亦或者劳埃德·奥斯汀。无论这些五角大楼的一号人物是来自军界、政界、学界甚至是商界,只要他们意图维护美国的利益,使用的都是同一个工具箱。这既是一种屡试不爽的路径依赖,也是一种同源于“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傲慢。

必须客观地承认,美国在人类文明史上一度美丽过。那时的它同时打赢了在太平洋与欧洲大陆的两场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也正是通过二战的胜利,美国与英国逐渐实现了一次“权力转移”,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言并未在这对盎格鲁撒克逊表兄弟身上兑现。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胜利者自居的美国塑造了诸多二元叙事的“高下立判”,诸如: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自由主义VS威权主义、民主VS独裁。

世界之广袤、国家之繁杂、人性之幽深,岂是用“二元叙事”就能简单切分的?当美国遇到崛起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时,中国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进步都会让美西方的二元叙事显得草率且过时。因此,不在少数的美西方人士做梦都想看到“中国的崩溃”。

意识形态的参天大树需要一个又一个现实主义的成功案例去浇灌。美式霸权之所以一度大行其道,源于它在历史上确实一度解决过不少问题。然而,当人类文明步入新的纷争时代、遇到旧有理论无法完全破解的新问题时,一个新的元叙事就有了成长的土壤与空间。

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是存在切实刚需的。只不过,对于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仍然处于一种审慎之中,需要研判中国崛起是一次偶然还是必然,需要验证中国方案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大争之世的检验,毕竟历史是最好的裁判与老师。

6月4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在“香会”发表主旨演讲。(摄影:深圳卫视记者 吴蔚)

仔细品读李尚福部长在本届“香会”上的主旨演讲,你会发现属于新时代中国的元叙事正在缓缓展开。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倡议”之一,基于此李尚福提出:“用相互尊重取代霸凌霸道”、“用公平正义超越丛林法则”、“用互信协商消弭对抗冲突”、“用开放包容防范阵营对抗”。

笔者认为,这才是本届“香会”最值得传播的中国声音,然而美西方主导的国际媒体大多将焦点置于“中国防长就台湾问题释放全方位强硬信号”上,这其实是一种人为操控的选择性失焦,意图消减“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其险恶用心在于捏造一个预期:只要中国以武力实现祖国统一进程,那么中国的崛起就必然是扩张性、侵略性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崛起所伴随的国际影响力跃升,让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实现了历史性破冰;中国国防力量的与日俱增让世界享受到了更多的安全产品,亚丁湾上长期存在的中国舰队、印刻在联合国维和部队阵亡名册里的一个个中国名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崛起的中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积极意义无比巨大。

只要我们认同理性的力量终究会战胜非理性,那么人类文明对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崛起,永远存在刚需。

大国接壤处的焦虑情绪仍在蔓延

说来也巧,“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句话最先也是在新加坡向世界传播开来。李显龙当年说这句话的时候,中美博弈尚未触及今日的烈度。客观地讲,李显龙这句话折射了“新加坡的灵活身段”,而新加坡这个十字路口也正因为中美不断升级的对峙态势变得左右逢源。

然而,亚太各国里只有一个新加坡,不愿选边站队的焦虑情绪是普遍存在的。时隔九年重夺澳大利亚政权的工党人阿尔巴尼斯也在其演讲中表露出“既尊美国为盟主,又客观需要中国这颗强大的经济心脏”的务实。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香会”开幕致辞被视为“四平八稳”

“经济找中国,安全找美国”一度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取态。然而当俄乌战争延烧至今,一些国家普遍意识到“与美国走得越近似乎越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直面国际观念市场的现实需求——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大国接壤处的国家们自然对中美“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关系滑坡充满了焦虑感。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也只是角度之一,事实上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也围绕着许多具体而详细的问题发生着不可避免的摩擦与纠纷。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受限于国力与禀赋的一众国家自然对“域外大国”的赋能心存妄念。利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从中牟利也成为一些国家的决策偏好。正是这种“走钢丝”的心态让美国的国防部长有了宣扬“美国在印太地区领导地位”的舞台与收视率。

参会各方聆听李尚福部长演讲,部分国家代表带上了贴身翻译。(摄影 深圳卫视记者 辛泽铭)

他们是挺焦虑的,但他们也在焦虑中看到了左右逢源的契机,这种投机是一种基于本能的生存逻辑。应该尊重这种现实主义的取态,最重要的仍然是办好我们的事情。

经略周边,久久为功。

花絮:擦肩而过的熟悉面孔

“香会”期间,我在给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的直播连线中描述道: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场域,它让我想起了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所有的博弈甚至是搏斗都发生在这一座华丽的饭店之中。

“香会”绝对是一个新闻富矿,尤其当你从事国际时政相关工作,你会在这里偶遇许多“只能在新闻里见到的关键人物”。

葛莱仪现场提问李尚福,她对台海局势的跟踪研究比不少美国学者都深。(摄影:深圳卫视记者 吴蔚)

说来也巧,葛莱仪(Bonnie Glaser)与我住在同一间酒店里,这位美国政府高参智囊连续两天获得提问机会,事实上她也是历届“香会”的“御用提问者”。她第一天提问奥斯汀:“假设有机会见面,你会与中国防长李尚福说些什么?”;第二天她则提问李尚福:“中美军方高层会晤的窗口是否依然敞开?”若以诛心论处,葛莱仪女士哪怕退居二线了依然不忘为美国设置议程;若以理性观之,她所提的许多问题何尝不是外界最为关心的话题?

每一个针对中国的提问,既是刁难,也是机会。

更为有趣的故事是我与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在走廊的擦肩而过。6月2日下午,我与三位同事刚刚结束上一个采访行程准备返回新闻中心。走廊迎面走来一位“眼熟的光头”,他被西装革履的保镖团团围在身后。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开口招呼:Good day Minister. 擦身而过后,他竟回了我一句:Good day to you. 记者的本能提醒我:此公愿意沟通。于是我们扭头追了上去,顶着保镖粗壮的手臂首先表明身份:我们是中国媒体。

列兹尼科夫显然放慢了脚步,侧耳期待我的提问。紧接着我必须思考,我得提出一个易于他回答的问题,拷问与刁难他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于是我发问:“你如何评价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所持的劝谈促和态度?”他随即扭头回答道:一个良善的态度永远会是一个好的态度,我当然赞赏中方的态度。

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扭头微笑回答笔者的提问

第二天下午,一场关于乌克兰局势的闭门分论坛在现场召开。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与列兹尼科夫同桌参会,由于缺乏俄罗斯角色的出现,中国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场会议的“承压者”,崔天凯大使用他丰富的外交经验舌战群儒。当这场会议结束后,列兹尼科夫率先步出会场,一头扎进等候多时的“长枪短炮”中开始了他的“表演”,争取更多国际援助与支持才是乌克兰防长此行的最主要任务。

就在他参加“香会”的这几天,数千公里外的东乌战场上,乌克兰军队发起了针对扎波罗热方向的进攻。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