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3场会见,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

编辑:观察者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3-06-20 13:48:45 共275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经历过一波三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中国之行”终于开启。6月18上午,他抵达北京,展开为期两天的对华访问。……

来源:观察者网

► 文 观察者网 王慧、房佶宜

经历过一波三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中国之行”终于开启。6月18上午,他抵达北京,展开为期两天的对华访问。

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分别会见了布林肯。

布林肯此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他首次以国务卿的身份访华,他也是自2018年10月以来访问中国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

过去两天,布林肯和中国高层的三场对话当中谈了些什么?双方取得了什么成果或达成了哪些共识?接下来中美高层将有怎样的互动?中美关系又将如何发展?

观察者网特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进行全面解读。

在布林肯访华之前,6月5日至11日,吴心伯赴美访问交流,并主持第13届“中美青年外交官对话”。该活动得到中国外交部、中国驻美大使馆和美国国务院的支持。在华盛顿期间,吴心伯就当前中美关系与美国政界、学界、商界等人士交换看法,并拜访中国驻美大使谢锋。

6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图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在与秦刚、王毅进行会谈之后,19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布林肯。此前,中美双方都没有确认这项日程,您认为这传递出什么信号?

吴心伯:首先,这表明中方重视中美关系,希望跟美方一起努力,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我这次访美时,美方有人问,中方现在是不是基本上已经放弃美国了,对美国不抱指望了。我说,中方对中美关系不像以前那么乐观了,但也没有放弃中美关系。

其次,习主席会见布林肯也表明,中方愿意积极考虑美方对习主席参加APEC峰会的邀请。现在这件事还没有确定,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观察者网:习主席指出,中国尊重美国的利益,不会去挑战和取代美国。同样,美国也要尊重中国,不要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布林肯则在会面时再次强调了拜登总统“四不一无意”的承诺。此前美方一直是说一套做一套,接下来是否存在转变的可能?

吴心伯:美方会继续说一套做一套,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继续是“两手”,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尽管接下来中美高层互动会增加,气氛会有所改善,甚至有一些具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但是不要期待中美关系会有大的突破。因为美方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思路没有改变,依然把中国看作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依然以所谓“战略竞争”,实际上就是遏制打压来对付中国。

观察者网: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与布林肯会面时强调,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美方目前在台湾问题上的认知如何,和中方认知存在怎样的偏差?

吴心伯:中美在台湾问题的认知上存在根本性偏差。

美国认为,他们和台湾之间有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的安全承担了“义务”,因此“有权利”发展与台湾的关系,特别是军事上的合作。第二,美国认为台湾是一个所谓“民主政权”,他们应该支持台湾的“民主”,所以美国发展对台关系也有价值观层面的考虑。

这些和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大相径庭。我们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关于国家统一。

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图源:外交部网站

观察者网:18日,中美外长会谈进行了5个半小时。从会后双方公布的官方通稿来看,您认为总体来说这次谈的怎么样?双方达成的最重要的成果或者共识是什么?

吴心伯:从外交上来说,这次的会谈时间已经很长了。很关键的是,双方对这次会谈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中方的描述是“坦诚、深入和建设性”,美方的描述是“坦诚、实质性和建设性”。

这说明,双方把各自的想法、关切的问题提出来,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且会谈也达成了一些成果。具体来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第一,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这意味着,接下来一阶段,中美之间的高层互动会比较频繁,美国财长和商务部长访华可能很快就会实现。

第二,美方邀请秦刚部长访美。如果在接下来几个月内这次回访能够实现,就意味着中美有望将高层互动推向更高的层次。

第三,在一些具体领域获得了成果,特别是人文和教育交流方面,包括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以及签证,接下来双方会朝着这些方向去推动。

第四,中美之间将会启动或恢复一些工作层面的对话机制。

观察者网:就像您所说,接下来中美高层互动会比较频繁。在这之前,中美高层交往处于什么状态?

吴心伯:中美高层的交往是在特朗普时期中断的。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中美之间虽然有一些高层交往,但比较少,基本上不是常态性的交往。拜登执政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只有商务部长访问了美国,并且只在华盛顿停留了5个小时,时间比较短。

也就是说,从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高层交往中断,直到这次布林肯访华,这么多年,中美高层交往没有真正恢复,没有实现常态化。希望接下来中美之间能够有常态化的高层交往。

观察者网:中美保持常态化高层交往有什么作用?

吴心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高层交往表明两国关系处在一个正常运作的状态。意味着,两国关系除了贸易之外,还有政府层面的互动,如果互动停止,关系就不正常了。

第二,高层交往能够推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合作。例如,双方的商务部、交通部等部长进行会谈,总归会产生一些具体的成果。

观察者网:我注意到,布林肯在会谈时对秦刚发出了访美邀约,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您怎么看中方这一回复,什么时候是“双方方便”时?

吴心伯:这说明中方是原则上接受了邀请,但什么时候去还没有定。中方的访美时间是与中方对下一阶段中美关系走势的评估,以及对下一阶段处理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考虑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美国着眼于11月份的APEC峰会,如果秦刚部长在接下来两三个月内访美,那么中美可能在11月旧金山举行的APEC峰会上有更高层级的高层互动,比如中美元首会晤。

6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图自外交部网站

观察者网:布林肯访华之前,马斯克、比尔·盖茨等一系列美企高管纷纷来华,并且与中国高级官员会面。美国众多知名商界人士近期接连访华意味着什么?

吴心伯:美企高管纷纷来华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疫情三年他们没有来中国,现在他们想尽快访问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因为美国媒体很多针对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甚至是有误导性的。

二是因为他们本身对进一步开展、扩大在中国的经贸活动有很大的期待。他们通过访问中国,对形势进行评估,为接下来的商业决策获得第一手信息。

观察者网:您前段时间去美国访问,是否了解到美国商界人士当前的心声?他们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政策?

吴心伯:我这次在华盛顿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见面,他前一段时间也来过中国。我觉得,美国商界人士对中美关系的现状很不满意,对拜登执政两年多迟迟没有改善双边关系,特别是没有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非常不满。

他们期待中美双边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能够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当下,他们从两国政府得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也希望从商界的角度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观察者网:布林肯的中国之行历时4个月终于得以成行。行前,美国国务院一边举行记者会高调介绍这次访问,显得十分重视,一方面又说不期待会有许多成果。您如何评价美方的这一做法?

吴心伯:美方释放的信号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布林肯此次访华一波三折,能够实现已经是来之不易,代表了中美高层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在前期中美之间的筹备和沟通过程中,美方也意识到,想要通过这一次访华取得很多成果并不现实。在对华政策上,美方也没有朝着积极方向进行实质性调整,中方对美方提的一些要求,美方也不可能都做到。

从中美关系的现实来说,双方之前的互动并没有为这次访华收获成果创造条件,所以布林肯此次访华只是为下一个阶段的中美互动做启动。

观察者网: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问日本,在日本参加了美日韩国家安全顾问三方会议,以及美日菲首次国家安全顾问三方会议。这两次会议的重点都是中国,涉及东海、南海和台海。这是巧合,还是拜登政府在中国家门口搞小圈子的刻意外交安排?

吴心伯:美国对华政策一向是“两手”:一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这种遏制打压就包括拉拢盟友,搞小圈子,这种操作一直没停;另一方面,美国又表示要跟中国加强接触沟通,探讨潜在的合作领域。

所以我们对美方这样的动作并不意外,只是前两年美国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拉拢盟友、搞小圈子、对华打压方面,忽视了与中国的沟通对话。现在,美国一方面让布林肯访华,加强沟通,另一方面沙利文去盟国,继续拉拢这些国家来对付中国。

美国选择这个时候让沙利文去日本进行三边对话,实际上也是在安抚盟友,因为美国的盟友可能也会担心,中美关系一旦热乎起来,美国就会将这些盟友抛在一边。

观察者网:美国对华政府的班子近期出现变动,美国国务院负责中国事务的最高官员、副助理国务卿华自强6月底离职,副国务卿舍曼也宣布退休。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和台湾事务高级主任劳拉·罗森伯格今年早些时候也卸任,并出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这些变动释放出什么信号?

吴心伯:我认为,这些变动总体上不代表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变化。有些变动是个人原因,而不是政策上的原因,有些可能有一定的政策层面上的考虑。

根据我这次访美了解的一些情况,罗森伯格出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美方可能是希望接下来她与台湾地区的沟通更有权威性。

前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是小布什政府时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的官员,已经卸任多年。他出任协会主席时,官方背景已经不强了,跟台湾地区打交道的权威性也不强。而罗森伯格就不一样了,她是刚刚从白宫的职位转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台湾方面对于她传递的信号会更加重视。

舍曼退休是因为个人健康,华自强离职是家庭原因。

6月5-6日,第十三届中美青年外交官对话在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举行。图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公众号

观察者网:您前段时间在美国进行访问,据您观察,美国社会目前的对华气氛如何?

吴心伯:我觉得美国社会整体的对华气氛是非常负面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的政治人物不断攻击、妖魔化中国,向社会层面传递了非常负面的信号。

第二,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拿反华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不断推动各种反华议程,这种行为也恶化了美国社会的对华气氛。

第三,美国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充斥着偏见和歪曲,使得美国公众获取的对华信息很负面。客观上,疫情三年,美国人来不了中国,不能亲身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疫情本身也导致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的负面化。

观察者网:据您在美国的观察,美方对中国的哪些方面比较关注?

吴心伯:我觉得美方很关注中国本身的发展、内外政策的走向。比如,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如何,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是否会继续执行。

美方关注的还有中国的外交政策。现在美方明显感到中国外交越来越活跃,也看到了中国外交的一些积极变化,例如此前促进沙特和伊朗和解,现在中国在推动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进程等。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把国内发展好,并且对外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从而影响和松动美国精英阶层和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关键在我们自己,不能期待美国人说中国好话,也不能期待美国政治人物改变他们的对华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图源:外交部网站

观察者网:2024年美国就要迎来大选,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改善的“窗口期”越来越短?您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前瞻?

吴心伯:接下来的中美关系从今年到明年要分两个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是11月APEC峰会之前。要看这一阶段中美高层互动是否增加,双方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能够发展到哪一步,以及11月份中美元首会晤能不能实现。

第二个阶段是从今年11月到2024年11月。这一年中,基本是美国大选政治主导中美关系,总体影响应该是负面的。美国大选时,候选人通常会靠攻击中国来赢得政治眼球,所以这一阶段要看大选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来源|观察者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