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流,不是坏事
来源:玉渊谭天
7月6日下午,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落地北京。谭主在现场注意到一个细节:
耶伦走下飞机,与接机的中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司长杨英明握手,时长近20秒。境内外媒体立即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坐在一起,交流交流,不是坏事。
理解耶伦这次访华,可以从一个细节说起。
就在耶伦启程前,她的一位随行记者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耶伦将访华以稳定经济关系》。在这篇报道的评论区中,有美国人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我真心希望耶伦能成功地与中国创造新的开始。中国和美国不需要成为敌人。
确实,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坐在一起,交流交流,对双方都没有坏处,对全世界也不是坏事。
实际上,耶伦一直非常想来中国交流。
谭主以美国5家主要媒体为数据源,通过检索关键词“知情人士”和“耶伦”,发现自2023年以来,“知情人士”曾9次透露耶伦即将访问中国,其中2023年5月份达到顶峰,有5次。
||今年一月,耶伦刚刚在瑞士与中方会面,美国财政部就发文称,耶伦将在不久后访问中国;
||2月,尽管受到“气球”事件干扰,耶伦还是表示希望能够访问中国,她说,“改善与中国同行在经济问题上的沟通非常重要”;
||3月,白宫又说正在讨论耶伦可能访华的事宜,发言人约翰·柯比透露,耶伦将与中国讨论经济问题。
这次正式访华前,美方也公开说了来中国的目标,将要加深中美两国在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等问题上的沟通。
“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为什么耶伦选择带着这两大议题来访?
权威宏观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教授卢锋告诉谭主:这与美国财政部的职能息息相关。美国财政部与中国不同,对于国内国外的事务都是宽口径职能。其管理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全球经济治理。
“面对当前困难重重、动力不足的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自身也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耶伦当然愿意通过中美双方的协调,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路径。”
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衰退。
上个月,世界银行刚刚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增长将急剧放缓,从2022年的3.1%放缓至2023年的2.1%。
面对这样的现象,卢锋和谭主讨论了一个词:“新平庸时代”。9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提出“新平庸时代”,描述的就是经济增长走低、在全球范围都不如预期的现象。
卢锋指出,今天,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对中国施加了一些额外的限制。对市场来说,这些做法会拖累做生意履约的效率。而如果中美能够合作,有序管控分歧,双边关系走向良性互动,就能够更快地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挑战。这样也会赢得更多国家的信心。
屋漏偏逢连夜雨。全球经济衰退的悲观前景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为迫切。
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就特别点出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压力。
卢锋4月前往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考察,他表示,这些国家对美欧国家的出口下降,拖累了经济增长,确实面临着实际困难。
中美的合作正可以改善这种境况。除此之外,合作还有很多新兴领域。谭主就注意到一个细节:
这两年,中美两国同时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
对于这个框架,卢锋解释:
G20转型金融框架,主要与绿色金融有关。2015年,中美在巴黎峰会取得了很好的合作。而绿色金融就是为了服务气候治理的要求,将稀缺的金融资源有效应用,除了应用在纯绿色项目,也需要聚焦传统的高排放行业,推动这些行业的绿色转型。中美绿色金融合作说明,中美合作不仅能解决传统的多边治理问题,也能对一些新兴议题作出反应、形成共识,在国际层面实现引领。
中美坐下来谈谈的这些益处,充分印证了去年巴厘岛会晤当中,习近平主席对拜登总统说过的一句话:
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
不能否认,这些年,美国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打压、遏制,但2022年的中美贸易额比10年前增长了2747.27亿美元,增幅达56.7%。
即便是过去五年,美国大搞贸易战,也没有改变中美经贸往来的现状。
贸易战几年过去,美国原定的重要目标——扭转贸易逆差,也没有实现。2020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比增长了17.7%,创下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其实早在2017年,也就是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前一年就能找到答案: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第一次站上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讲台。在那个对全球化议论纷纭的关键时刻,有一个词,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了14次,那就是“开放”。面对台下各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说:
“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这正是中国的底气之一,持续以开放的姿态,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对外资领域有几十年研究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卢进勇,跟谭主分享了他的观察,18、19年中美贸易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中国以巨大的魄力,推动对外开放达到了新的高峰。
卢进勇提到了一个最经典的事情,就是2018年,中国允准了美国的电动车企业特斯拉落地中国。这件事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个是特斯拉摆脱了“烧钱续命”,开始扎根生长。上海工厂正式投产的第二年,就帮助特斯拉完成了年度首次由亏转盈的巨大转折。马斯克也感叹,“中国令我震撼。那里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另一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突飞猛进。到今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从1到第一个1000万辆,用了近27年,而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年零5个月的时间。
只要有发展的机遇,中国就会坚持创造更多开放和连接的可能。
面对眼前的困难,中国的底气不止于此。
中国有能力应对目前的困难,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们也可以不靠别人。
尽管有人想切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别忘了中国14亿多人的单一规模市场优势。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自给自足,就相当于覆盖了全球人口20%的市场份额。
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工业独一无二的强大竞争力。
有经济学家测算过,这种规模效应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到40%。简单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
卢锋也分享了他眼中中国的底气所在:
首先我们一定会坚持开放的发展道路,从大局出发理性管控中美存在的分歧,推动改变由于美方立场转变导致的双边关系困难。但在极端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内循环能力和韧性也非常强,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目前的困难。在对自身发展有充分信心的基础上,中美之间也要通过合作给各自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大国关系带来正能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