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台独”势力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来源:底线思维
将近两个小时、回答了21个问题、“四问”美国,还认出了跳“科目三”的外籍记者小哥……
每年两会,外长记者会都会吸引大家的关注,今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涉及到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今年的记者会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新提法?观察者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问题专家金灿荣,解读今年的外交主题记者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外交部网站)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金老师您好,在3月7日的外交主题记者会上,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这场记者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特点有哪些?
金灿荣:首先,今年的两会安排有点特殊,没有安排总理记者会,安排了经济、外交、民生三个主题记者会,今天是外交主题,很多以往放在总理记者会上的问题,就会转移到这场外交主题的记者会上,并由王毅外长讲解,所以这次记者会受到的关注度也会更大一些。
今天王毅外长回答了21个问题,应该说非常全面。所以全面是这场记者会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对中国外交本身的阐述占比很大。比如说一开始康辉问的那个问题,是对2023年外交的总结,以及对2024年外交的展望。《人民日报》记者的问题是谈中国的总体外交,以及中国对于全球治理、多极化的态度。我们强调平等、包容,反对那种“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的外交,反对西方中心主义那种居高临下、搞三六九等的外交。这些都是针对中国外交本身的阐述。
第四个特点是我们的立场非常鲜明,尤其是说到巴以问题,王毅外长谈到21世纪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人类的耻辱,这个话可以说是非常重的。
第五个特点是金句很多,尤其是上午很多媒体都提到的对美国的“四问”。以上就是我对这场记者会的总体印象。
观察者网:王毅外长对美国的四问在第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关于中美关系以及中方对美方的评价贯穿了整个记者会的多个问题,您认为这反映出当前中美关系的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
金灿荣: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强调中国对美的政策是很稳定的,中国希望中美关系稳定,这是我们的表态。然而王毅外长也指出,当前中美关系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的不自信,美国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就归咎于外部,尤其是归咎于中国。
美国现在真的是得病了,经济虽然在数据上表现不错,增长率可以,失业率也低,但这样的繁荣是债台高筑、寅吃卯粮堆砌起来的,再加上分配不均,导致老百姓感受不到经济的“繁荣”,这也导致拜登的支持率一直上不来。再加上国内政治的尖锐对立、意识形态的撕裂、移民等问题,这次王毅外长明确提出美国这是“内病外治”,也是比较罕见的。
有了病你得治,以前我们一直说美国的体制纠错能力好,说的是年轻时候的美国。现在它年纪大了,这种能力也不行了。不仅如此,它的逻辑还出了问题,不是找“好医生”“好医院”及时治疗,而是选择用天天骂、天天找别人麻烦的方式来缓解焦虑。可是你把别人骂到死,该病还得病,这次王毅外长非常鲜明地指出了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问题出在美国自己身上。
观察者网:美国的能力衰退不仅体现在内政上,也体现在它给世界带来的冲突和争端却无法得到解决。而近年来,中国在缓和地区冲突、推动和平进程上一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记者会上提到了俄乌、巴以、半岛、缅甸,都有中国的身影,您认为未来中国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有所作为?
金灿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谈。
首先是大国关系。一个是中俄关系,目前从中方的角度看是比较满意的,双方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对方选择的道路,合作的也不错。
第二,中美关系显然不理想。
第三,中欧关系值得我们关注,目前中欧关系面临着一些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原来中欧的经济互补性很好,现在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竞争面在上升。中欧有立场分歧这不容回避,但是王毅外长依然把中欧定义为伙伴,理由是双方没有根本的地缘政治冲突和矛盾,而我们在经济领域有很多的共性,中欧贸易的总量已经超过了中美贸易,因此我们要去争取在中欧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
对于俄乌冲突,中国还是强调最后要政治解决,战争不是办法。在巴以问题上中国跟南方国家立场是非常一致的,觉得悲剧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停战停火。而半岛问题实质上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冷战在今天重现。王毅外长也谈到了南海问题,强调南海问题要通过地区内的行为准则、多边安排和协商来解决。
除此之外,还谈到了台湾问题和经济问题。
观察者网:台湾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最近金门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让两岸关系又处于微妙之中。在之前的视频中您也表达了对台湾问题最终解决非常乐观的期待,这次记者会上王毅外长提到了国际社会遵守一中原则的“全家福”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解决台湾问题走上了快车道?
金灿荣:一方面,记者会上王毅外长的表述还是比较稳的,有很多标准的、经典的表述。比如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实现台海和平就要遏制“台独”势力等等。另一方面,这个“一中原则的全家福”概念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还有一个视频特别火,那就是香港记者追问海军政委袁智华,我们的004号航母是不是遇到技术障碍了?袁政委笑着说没有什么障碍,并且满脸笑容地说“快了”。我认为这个信号是比较积极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的军事现代化是比较顺利的,解决台湾问题的物理手段正在加强。
结合最近的事态,在2月14日,大年初五,台湾地区的伪海巡署冲撞福建渔船,导致人员伤亡,而台湾方面态度恶劣、美国也在帮腔,态势非常消极,结合王毅外长和袁政委的话,我们的力量正在快速地增长,“台独”势力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留给他们蹦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观察者网:记者会上,来自不同大洲的记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已经跨入第二个十年,在新的十年里这个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倡议会有哪些新的使命?
金灿荣:王毅外长在描述中国外交的时候说到,中国是和平的力量、发展的力量、进步的力量,我们提出了一些好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倡议需要有具体的政策落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去年10月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第三次“一带一路”峰会,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种非常新的国际合作方式,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尤其它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不像西方的一些计划,不仅普惠面很小,而且背后有很明显的政治操作。王毅外长说中国是动荡世界中的和平力量,“一带一路”就是比较集中的体现。
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了第二个10年,目前来看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了较好的评价,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过很长时间,社科院的老院长马洪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受小平同志委托去英国调研,回来后他的报告里总结了英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前提,第一是不能打仗,第二是要有基础设施,第三是要有稳定的可预测的政策。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恰恰一是没有钱,二是基础设施短缺,“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解决了这一问题,解了发展中国家的燃眉之急,中国也通过贸易的增长实现了双赢。
附带还有一个间接影响,就是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去年10月,我去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又去了印尼乘坐了雅万高铁。那里的朋友对我说,自从高铁开通后,印尼民众对于中国产品的评价明显改变了。以前,他们认为中国制造只能生产落后的产品,现在一看中国能造这么高级的东西,随后对于中国的汽车、手机就都很信任了。
第三个影响是,这两年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南方国家面对西方的自信上来了。去年,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法国在原来所谓的“法属非洲”不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了,巴以冲突爆发后,全球南方国家不惧美国的淫威,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南非把以色列告到了国际刑事法庭,巴西总统卢拉直接把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定义为“种族灭绝”——我认为这和“一带一路”倡议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间接关系。
观察者网:最后,王毅外长还讲到了一个和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国对一些国家开放了免签,鼓励外国朋友多来中国看一看。近年来一直有声音说中国正在“孤立于世界”,这类措施的实行是否有利于从民间交往的角度打破这种传言?未来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向去努力?
金灿荣:我们看到疫情结束之后,2023年全国旅游都很热,但是其中的洋面孔特别少。一方面是受疫情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西方坚持“妖魔化”中国,当然其中也有像支付手段这样的技术问题。总之,这些因素的叠加确实影响了外国人来华,除了对经济不利,在政治上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几年,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战愈演愈烈,比较典型的是在新疆问题上炒作种种议题。要破解这样的妖魔化,还得靠加强民间交往,让西方的普通人“百闻不如一见”——来到中国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还可以,中国人很平和,中国的机会也很多……从而破解西方认知战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后果。
除了扩大免签规模,我们看到包括银行在内的一些部门也在处理一些技术问题,简化支付流程,比如就在外长记者会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就是关注到了部分外籍来华人员对移动支付不习惯、不适应,优化这方面体验。
另外,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很多免签是单方面的,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姿态——你看,中国并没有把大家拒之门外,而是欢迎你们来。总之,这是一个好事,我们要给外交部点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