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川:时间顺序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编辑:对外汉语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8-06-27 08:18:28 共2619人阅读
文章导读 彭小川:时间顺序原则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来源:对外汉语

    本学期彭小川老师为从事汉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做了一场有关语法教学的讲座,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也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青年教师汉语教学技能培训”的第三场。

 

    整场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彭老师从“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特点与原则、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场老师着实受益匪浅,跟随彭老师的提问、点拨,学到很多新方法、新技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如何将时间顺序原则应用于汉语语法教学”。

    彭老师指出:时间顺序原则是最普遍的语序原则。该原则是戴浩一(1988)提出的,大意是:句子中的两个句法成分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状态的时间先后顺序。

    之前只知道该原则对汉语语序有很强的解释力,而彭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该原则对汉语教学原来还有如此大的用途。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时间顺序原则对汉语语序的解释

1. 连谓

    吃了饭[1]去运动[2]。(先吃饭,然后运动)

    他上楼[1]睡觉[2]。(先上楼,然后睡觉)

    我们开会[1]解决问题[2]。(先开会,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王老师坐飞机[1]去上海[2]开会[3]。(先坐飞机,然后去上海,最后开会)

2. 动补

    (1)结果补语

    大家听[1]懂了[2]。(先听,然后懂了)

    同学们学[1]得很认真[2]。(同学们要先开始学,然后知道同学们“很认真”)

    我买[1]到[2]一张票。(先买,然后得到票)

    孩子急[1]哭了[2]。(在哭之前已经开始着急了)

    (2)时地补语

    等[1]到明天[2]。(等,一直到明天)

    摔倒[1]在地[2]。(先摔倒,然后“在地上”)

    (3)数量补语

    看了[1]三遍[2]。(先开始看,然后到“三遍”)

    我等他[1]三个小时了[2]。(先开始等,然后到“三个小时”)

    (4)趋向补语

    他回宿舍[1]去了[2]。(先有回宿舍的想法并开始“回”的行为,然后“去了”[知道了是“背着说话人的方向”])

    小狗跑[1]过来了[2]。(先开始跑的动作,然后“过来”了)

3. 状中

    (1)时间状语

    明天[1]去旅游[2]。(明天先到,“去旅游”后发生)

    (2)情态状语

    他高兴地[1]说[2]:“我得了100分!”(在他说之前,他就是高兴的)

    3)状语由介词短语充当。

    猴子在马背上[1]跳[2]。(先在马背上,然后跳

    从美国[1]来[2]。(先指明出发地,然后“来”)

    对我[1]说[2]。(先对准我,然后说)

    (4)状语为表示工具的副词

    用筷子[1]吃饭[2]。(先用/拿筷子,然后吃饭)

4. 比较句

    他比我[1]高[2]。(先“比一比”,然后知道是“高”的结果)

    我跟她[1]一样大[2]。(先用“跟”引出比较的对象,然后知道结果“一样大”)

5. 对相似结构的解释能力

    为避免废话太多,以下例子,只解释最后三个。

    他去那儿[1]坐地铁[2]。≠他坐地铁[1]去那儿[2]。

    他拿书[1]去图书馆[2]。≠他去图书馆[1]拿书[2]。

    猴子在马背上[1]跳[ 2] 。≠猴子跳[1]在马背上[ 2] 。

    他高兴[1]地唱[2]。≠他唱[1]得很高兴[2]。(在“唱”之前就是高兴的;先“唱”,唱着唱着高兴了)

    哭[1]到半夜[2]。≠到半夜[1]哭起来[2]。(先“哭”,然后“到半夜”;先“到半夜”,然后才开始“哭”)

    我写了一封信[1]给玛丽[2]。≠我给玛丽[1]写了一封信[2]。(先“写了一封信”,然后“给玛丽”;先确定“给玛丽”,然后才开始“写信”)

二、时间顺序原则对语法教学的用途

    汉语语法教学要想高效,要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比如“汉语补语在动词后”,为什么呢?因为动作先发生,而后才有结果。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汉语语序的“所以然”,那么对外汉语老师在讲解相关语法点时,就可以好好利用时间顺序原则的解释力。

    同时,学生的偏误,老师不能只告诉学生“你错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他为什么错了?很多学生常见的偏误,都可以利用时间顺序原则进行解释。比如学生会说“*他进来教室了”,先“进教室”,然后“来”(向说话人移动),所以应该说“他进教室来了”。以下偏误经常出现,具体怎么纠正及解释,小编不再赘述。

    1. 连谓

    *我借书去图书馆。

    *今天的天气这么好,我应该玩外头。

    *我来中国不是坐火车的。(先“坐火车”才能“来中国”,应该改为“我不是坐火车来中国的”)

    2. 动补

    *他很快跑得。

    *我三遍看了。

    *他回去宿舍了。

    3. 状中

    *我们上课八点。

    *我来从美国。

    *他说对我。

    *我等你在东门。

    *有人在桌子上站。

    *我们要学习认真。(在学习之前就应该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所以应该是“认真学习”)

    4. 比较句

    *他高比我。

    *我一样大跟她。

    虽然,时间顺序原则能解释诸多语序现象,但是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还是找出不少例外。如:

1.  古汉语或者古汉语遗留的句式。

    他死于战乱年代。

    读于室。

    来自中国。

    对此,一些学者的解释是:决定汉语语序的除了时间顺序原则(一种认知模式),还有别的原则也即认知、思维模式在起作用,不同的模式会出现竞争,于是形成复杂的语法现象。

图片选自伍长青(2015)

2. 表频率的副词作状语。

    他常常迟到。

    她很少来学校。

3. 凸显某个信息时的变式

    他走了,你不在的时候。

    他走进来,慢慢地。

4. 一些介词短语。

    他出生在解放前。

    你睡到中铺去。

    飞往北京。(有学者解释:先有“飞”的意念、想法、准备,才有“往北京”的结果)

    他坐在床上。(有学者指出这个句子强调的是动作的结果;“在床上坐着”,强调的是动作发生的场所)

    就像彭老师说的“时间顺序原则不能包打天下”,它不是万能的,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取其所长”。在教学中,引入这一原则,利用汉语语法的这一理据性,以使语法教学变得更高效。

特别说明

    文主要观点及例句主要来自彭小川老师的讲座内容以及以下几篇文章:

    1.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1).

    2. 黄良程.时间顺序原则与华文语序教学[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2).

    3. 李宝贵.汉语语法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4(5).

    4. 伍长青.关于语序原则的一些思考[J].语文学刊,2009(22).

    5. 杨德峰.“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3).

彭小川教授简介

    彭小川,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华文教学专家。2002年获“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称号,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现代汉语(含方言)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在《中国语文》《方言》《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语言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出版专著(含合著)11部,合编教材4部,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在海内外深受欢迎,已第14次印刷,并出版了韩文版。

    撰稿:班曼

    审稿:林奕高

    来源:i教汉语(微信号 iteachinese)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