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传统华校的转型与发展构想——致腊戌明德学校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9-04-23 10:23:03 共2741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传统华校的转型与发展构想——致腊戌明德学校

蓝致庸

摘要:突破瓶颈,破茧成蝶,续写华章。以企业管理思维治校办学,探索缅甸传统华校转型升级与发展之路。以职业高中为特色,夯实基础教育,将缅华子弟培育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明确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  职业高中    

 

转型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转型?

自清末以来,我缅甸华人先民在“下南洋”与“走夷方”的浪潮中相继由海陆两路进入缅地经商谋生。为延续与传承中华文化,华人华侨们便在庙宇、社团或公会中开办私塾或学堂。民国时期,在各地侨领侨团努力下,按照母国的教育体制纷纷兴办近代化中小学校。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所有华侨学校全面无限期停课,华侨纷纷逃难。二战结束后,原有华校相继复课,新的华校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创办,下缅甸尤为兴盛。1965年,缅甸教育部发布指令,全缅甸所有私立学校收归国有,数百所华侨学校悉数没收。上缅甸华人多为滇籍,向来注重文化传承,又与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加之各界侨领的灵活变通与努力,华文教育假宗教之名或少数民族文教之名得以留存延续。至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缅北腊戌华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缅华教育的中心。自2010年缅甸改革开放以来,华校办学环境更为宽松,现代化的华文学校相继开办,如曼德勒昌华学校(2005年创办)、新世纪学校、云华师范学院、盛华学校、诚信学校等。曼德勒传统的老牌华校孔教、明德、福庆因大势所趋也不得不逐步转型。曼德勒已然成为了当今缅华教育的中心,华校之间的良性竞争逐渐形成。大其力的大华示范学校也已成功转型,成为了掸东华校的一面旗帜。

21世纪转瞬间已过去了20年,当今的时代较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的经济中心已逐渐由太平洋东岸向西岸转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继续扩大,海峡两岸的统一大势已定,亚投行与一带一路两大手笔让世界拥抱中国。祖籍国的崛起与强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更有保障。缅甸与中国为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顺势而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景象日新月异。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资本、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正在逐渐进入缅甸商业领域,机遇伴随着挑战悄然而至。我们是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还是驻足观望?资本野蛮积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科技经济。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我们缅华学校更应该自强不息,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担当起引导华人社会的责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竞争无处不在,国家间有竞争,企业间有竞争,缅华学校间亦有竞争,竞争必然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不愿意在竞争中自我调整,自我革新,就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以曼德勒华校为例:2005年以前,瓦城主要的华校有孔教、明德、福庆,孔教办学规模最大,四个校区学生人数达8000千多,大有垄断之势。2005年后,随着昌华、新世纪、云华等学校的创办,均采用大陆教材教学,聘用大陆专业治校团队运营管理,生意盎然。而孔教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下滑到2000余。如今瓦城又有盛华、诚信等新办华校加入竞争行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学校的运营发展同样也需要相应的资金做后盾。就目前缅甸华校而言,现代化的华校均具备造血功能,在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学校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现了盈余,而传统的华校基本上还处于输血式运行。资金才是制约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学校要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具备造血功能,在保障教师薪水和学校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还能有部分盈余。欲实现华校运营资金的自给自足,必先转变思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并融入学校运营管理中,本着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理念,苦练内功,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及教学水平,塑造学校品牌形象。良好的口碑与形象不仅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保证充足的生源,还能赢得更多国内外院校、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为学生的继续深造与就业拓宽渠道。诸如大其力大华学校创建时与缅甸大部分华校一样采用台湾版本教材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2008年通过改革,争取到了祖籍国在教材上的大力支持,2015年被评定为“国际汉语水平考试点”和“华文教育师范学校”,并获得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办学资金支持,为师生拓展了到中国高校免费深造的渠道。截止2018年,在校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教师70余人,其中中国侨办和汉办外派教师12人,免费到中国高校深造28人;瓦城云华学校以师范为品牌形象,获得祖籍国在资金与师资方面的大力支持,合作院校纷至沓来,良好的口碑与形象直接推动了幼稚园至高中阶段基础教学的飞速发展。

腊戌地区华校众多,历史悠久,数量远超曼德勒。以四大高中为首,历经辛酸坎坷,在校友会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然而尚未有一校实现改革转型,成为新时代腊戌华校的典范。2018年曼德勒新世纪学校进入腊戌开办分校,传言学生仅数十人,一年之后增至数百人,虽不及有着数十年根基的传统华校上千人之众,然而以其专业高效的学校运营管理团队,数年之后,势必会对传统华校产生巨大冲击。当然,今年内还将会继续有其他现代化的华校开办也不无可能。华校的生存竞争会渐趋激烈,而在渐趋激烈的竞争中观望不前必将被后起之秀碾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被被淘汰出局。唯有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敢于突破,方能赢得生存空间;夯实基础,砥砺前行,方能出类拔萃。腊戌部分华校似乎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已悄然着手转型。

传统办学理念的转型既是秉承前人先贤兴办华教造福后世的初衷,也是为培养符合当下与未来缅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更是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转型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是什么?

以腊戌明德学校为例,明德华教自1951年在勐古段家寨草创,受地方局势动荡影响,1956年迁至蛮冒,兴修校舍,正式命名为“明德学校”,1959年避居底码,1960年扎根腊戌,为腊戌明德总校之始。自1956年创办第一所明德学校以来,在刘老前人的感召之下,众先贤历经艰辛,开创了明德华教一片天地。时至今日,明德学校在全缅已达14所,培育学子不计其数。饮水思源,感恩前人先贤们艰辛付出与默默奉献的同时,更应秉承前人先贤们的办学育人初衷,跟随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适时调整,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学校现状而言,自身优势明显,但劣势也存在;就外部环境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而论,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

 

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

1、祖籍国的强盛无形的保障着海外华人的安全。

2、国家顺应时势,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和国家和平稳定为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缅华教育的发展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3、掌握中缅双语的优秀人才供不应求,汉语越来越受到国内包括缅族在内的各民族的重视。

4、祖籍国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与帮扶力度逐渐加强。

5、国家通讯网络的改善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6、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状况逐步改善,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

7、腊戌地区尚未出现较强势的现代化华文学校。

8、学校的转型可借鉴大其力大华学校及瓦城云华学校的经验。

外部环境的不利条件:

1、抱陈守旧的思想意识影响较大,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较薄弱,眼界较狭窄肤浅。

2、腊戌地区华校众多,一旦觉醒纷纷向现代化华校转型,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学校自身优势:

1、地处腊戌城区,区位优势突出:腊戌处于缅甸内地至木姐口岸、清水河口岸交通线的交汇点上,是北掸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潜力大,是滇籍华人的主要聚居区,潜在生源覆盖面广。

2、学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历届董事会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及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现已拥有三层教学楼三栋,两层教学楼两栋,可容纳学生2000余人,配备有图书室、电脑室以、活动室及部分多媒体教室。

3、有一定的生源基础:腊戌明德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千人,全缅明德学校大小十余所,在校学生合计八千余人。

4、师资上,一方面向祖籍国争取得到了外派教师及志愿者的支持,一方面向云华师范学院输送的免费师范生即将毕业返校服务。

5、在缅华教育界有一定的口碑与影响力。

学校自身劣势:

1、学校运营团队非专业化,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2、学校运营理念老化,思想观念陈旧,尚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管理,且管理落实不到位。

3、教学模式尚处于死记硬背的传统灌输式教育,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顺势发挥。

4、选用教材版本陈旧,多为三四十年前的台湾版本,且是黑白翻印,知识老化且系统性较差,教学插图无法辨析,行文方式与文辞运用与现代汉语在行文写作上差异明显。

5、教考各自为阵,教学考试流于形式。

 

转型的操作与实施

——怎样实现转型?

一、转变观念,调和矛盾

缅甸华校大多属于民间集资创办的民办性质的学校,由董事会负责监管,校长带领教师团队执行具体的运营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由于董事会与行政班子及教师团队所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大部分董事会在任期间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学校运营资金的收支赤字的问题,其次是平稳过度,顺利交棒的问题,较少从宏观角度考虑规划学校整体、长远的发展。校长所领导的学校行政班子及教师团队则是直接战斗在教育教学岗位的第一线,首要考虑的是薪资问题,其次是如何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发展走向的问题。董事会常于领导上级自居,对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横加干预。再加之董事会成员为当地侨领侨贤,也是华校的主要出资者,大多为商界精英,而在教育教学具体工作方面未必精通,颇有外行管内行之嫌,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如此以往,教育教学工作较务实上进的教师便在愤懑中离职。这一现象在缅甸华校中普遍存在,也是制约缅甸民办华校发展的主要矛盾。

华校的转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无论是董事会成员,还是学校行政班子及教师团队都是为华校服务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只有在工作上属于分工合作的关系。个体间不存在谁对谁负责,只存在对工作负责,对制度负责。其次建立相应的机制,明确职责,调和双方矛盾。如:

1、董事会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及对外关系维护与拓展。

2、设置董事会常务委员会,由董事长主持,处理董事会日常事务。

3、设置学校行政小组会议,集体对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负责。校长由董事会聘请,拥有学校行政班子及教师团队的人事权,但需向董事会报备。

4、学校行政班子及教师团队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好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5、董事会成员如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应及时向校长反应,由校长出面问责处理。

6、设置董事会常务委员和学校行政小组联席会议,听取学校行政班子工作报告,共同商讨学校重点工作及发展问题。

7、会议决议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议一经通过,无条件执行。

无论董事会还是校内管理均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对制度负责。

二、明确办学理念

缅甸传统华校的创立是极其艰辛的,在没有任何外援艰苦环境中,仅凭缅甸华人骨子里自强不息的的劲头,募集资金,购置校产,兴建校舍,招募教师,号召华人子弟利用缅文课余时间学习中文,延续中华文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只能东躲西藏,仍在坚持不懈的延续着华文教育,实属难能可贵,尤以滇籍华人为最。组织教学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华人子弟认识几个汉字而已,何为办学理念闻所未闻。而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祖籍国崛起,缅华社会对华文教育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为缅甸华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客观条件。腊戌明德学校风雨兼程六十载,历经艰辛,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当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以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实现学校的升级转型。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标志,具体体现在办学目标、治校理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校风、师风、学风等方面,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治校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教书育人是所有学校的共性,而唯有办学理念是自己独有的。

1、精神:立足缅甸,放眼寰宇,与时俱进。

2、校训:明德至善,自律自强,求实奋进。

3、办学目标:好学上进,博识多才,高瞻远瞩

4、治校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谋发展。

5、教育理念:养成教育、生态教育、素质教育。

6、教育方法:蒙学启智,身教言传,因势利导。

7、师风:才德兼备,机智灵活,待人以诚,待事以勤。

8、学风:乐学睿思,勤勉致知,合作共进。

9、校风:和谐竞争,务实进取,开拓创新。

以上办学理念仅供参考借鉴,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培育更高素质的新一代缅华子弟。

三、组建专业治校办学团队

学校的管理运营与企业管理运营颇为相通,均需讲求团队意识,既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有协同合作。 而团队的管理、用人之道即是领兵、用兵之道,就学校而言,校长须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各处室主任(主要包括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须有“骁勇善战,冲锋陷阵”之能。校长为帅,全面统筹规划校务工作,是学校管理运营的第一责任人,对董事会负责。各处室主任则为将,带领各自的团队开展具体工作,对校长负责。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战斗力”强悍的团队必定有一个深谙“带兵之道”统帅。而目前学校治校办学团队尚属业余,缺乏严谨的治校办学规划,工作拖沓懒散,效率低下,决策随意性较大。故而,组建专业治校办学团队是缅甸传统华校实现转型升级,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备条件。

四、转变传统治校办学思维,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健全校务管理体制

前人艰苦创校,兴办华文教育;历届校友,社会贤达,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董事会不领一分薪水,为华校奔走操劳,体现的都是华人子弟对华人社会的关怀及对华文教育的重视,是爱心奉献。然而在传统治校办学思维主导下,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较难做到令行禁止,效率低下。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拖沓懒散,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能批评不能问责,全然把学校工作当是吃大锅饭。长此以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蔓延开来,学校教育教学便流于形式,虚有其表。

学校的运营管理当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健全校务管理体制:

1、教师聘用制,签订聘用协议书,发放聘书。

2、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多元化,学生代表评科任教师及行政班子成员,教师评价行政班子成员,行政班子成员评价教师。

3、建立竞争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4、重视幼稚园及小学低段的教学工作及师资配置,能教初高中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幼稚园,术业有专攻,各学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同等重要。幼稚园及小学低段虽然授课知识内容简单,却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相对于教授知识,养成教育与智力开发更为重要。习惯的养成与智力的开发是学生长期学习生活的基石,只有在幼稚园及小学低段把养成教育与智力开发工作做到位,中高段的教育教学才会水到渠成。相应的,不能以年级高低定学费,也不能仅凭所教年级段论教师薪酬。教室薪酬结构应是多元化的,如:基础薪资+效绩薪金+职务薪金+超课时费+赛事奖金。

5、实行教考分离。由教务处组织各教研组研读教材,结合缅华社会及华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教师按校本教学大刚及课程标准组织开展教学。考试试题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命题,原则上科任教师不应参与所担任年级学科的试题命制。当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可参与缅北华文教育协会的联考。教考分离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对科任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

传统的缅华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缅文学校开学后,华文学校在校学生锐减。老师们抱怨家长们不重视华文教育,认为缅文是国民教育,有国家政府作后盾,华文教育本就没有获得合法地位,不被重视也是理所应当。这样的认识貌似合理,实则肤浅。随着祖籍国的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纷纷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缅甸缅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对汉语学习越来越重视,仰光的汉语补习班遍布大街小巷,反而华人却越来越不重视华文教育,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缅文学校、英文学校和华文学校是缅甸社会的三大教育阵线。缅文学校开展的是国民教育,并且已经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教学水平逐步提升;英文学校均为合法性的私立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奉行贵族教育,收费高昂,教师福利待遇较高,业务能力较强,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也较高;华文学校大部分为民间自发创办的福利性、公益性学校,收费低廉,教师福利待遇较低,业务水平有限,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实属不易。简而言之,传统华校教育为低质教育,这才是华人却越来越不重视华文教育的根本原因。提升办学质量是华校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的必由之路。办学质量的提升,在组建专业治校团队,提升师资队伍业务素质与业务水平的同时,还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原则:

1、制定规范的入学与升学制度。幼稚园至小学一年级新生可依据年龄段安排入学,二、三年级的转校新生可免试入学,四年级(含)以上转校新生与停级生需参加入学考试,通过者方可入学。在校生升级考试合格方可升学,不合格者给予降级或留级,降级或留级一年后的升学考试仍不合格者不再接收。

2、建立学生养成教育操行考评管理制度,依据操行考评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详见《学生养成教育操行考评管理制度》)

3、建立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的学生在就读幼稚园至三年级期间可以给予适度的减免学费,四年级(含)以上的贫困生不再享有减免学费的待遇,但道德品质良好,学习成绩优秀,或为学校荣誉做出贡献的贫困生可向学校申请贫困生励志助学金,或向学校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

五、逐步提升师资队伍业务素质与能力

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缅华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华文教师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更有甚者,仅为缅甸华校初高中毕业,知识水平尚不及大陆初中生;再者华校教师薪资较低,愿意在华文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青年越来越少。缅华教育师资稀缺,具备较高业务素养的教师更是一师难求。为缓解缅华教育师资问题,祖籍国侨办、汉办每年组织缅甸本土华文教师数千人次的短期师资培训,并向缅甸派出了百余名外派教师支援华文教育;曼德勒云南会馆在祖籍国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云华师范学院培养缅甸本土华文教师。我校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可多管齐下:

1、向祖籍国侨办、汉办申请至少5名外派教师,才能发挥外派教师的带动作用。

2、向祖籍国师范院校申请至少5名顶岗支教教师。

3、逐年向云华师范学院输送免费师范生。

4、向华人社会招聘应往届缅文大学毕业生。

5、校内开展示范课、公开课、随堂听课等教学活动,组织本土教师开展说课、公开课、写作、演讲等赛事。

6、组织本土教师积极参与祖籍国侨办、汉办的短期教师培训活动。

六、结合缅甸华校校情,合理选用教材、设置课程

1、教学时段设置:

全缅除密支那育成学校是唯一一所全日制华校外,其余华校均是利用缅文学校的业余时间组织教学。大部分学校采用早晚两段制,即早上5:45—8:15上三节课,下午4:00—5:30上两节课(曼德勒新兴华校普遍采用);也有部分华校在缅文学校开课期间仅早上5:45—8:15上三节课,下午则不上课,每年3—6月份缅文学校放假期间则早上5:45—10:30则上5节课(腊戌传统华校均普遍采用)。为均衡上下两学期的上课课时量,结合在校学生上缅文的情况,建议学前教育部(幼稚班)上课时段为上午8:30—10:55,上三节课,下午1:00—3:25上三节课,每节课35分钟,课间活动15分钟;基础教育部上课时段为上午5:45—8:05上三节课,下午4:00—5:40上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职业高中部上课时段为上午8:30——11:00,上课三节,下午1:00——3:30上课三节,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2、教材选用:

学前教育部(幼稚班) 教材选用可借鉴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幼稚园用书,或是选用新编人教版幼儿园教材;基础教育部语文、数学可选用缅北华文教育协会提供的暨南版免费教材,其余选用人教版教材;职业高中部语文、数学可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其余学科可借鉴祖籍国大中专院校教学用书。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不宜翻印使用,应使用原版,黑白翻印的教材插图模糊不清,使教材插图在教学中作用大打折扣 ,但练习册可以翻印使用。 如顾忌使用原版教材的经济成本,可以建立教材循环使用制度。其操作原则为:学期开学时将教材发放给学生,按定价收取教材费。学期结束时,学生将教材交还学校,经检查合格后(无破损、无污垢、无字迹、无涂抹涂抹),可退还教材定价的三分之二(即教材成本则分三次收回),教材遗失或检查不合格不退款。如此操作可一举两得,一是减轻了学生教材费的经济成本,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爱护公务的良好品质。

3、课程设置:

前教育部(幼稚班):歌唱课、画图课、舞蹈课、故事课、礼仪课、语言课、识数课、常识课、手工课、游戏课等课程。

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语文、数学、缅语、书法、国学、活动、音乐、口语、故事等课程。

小学高段(四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缅语、书法、阅读、国学、科学、写作、电脑等课程。

初中段:语文、数学、缅语、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国学、书法、阅读、写作、电脑等课程。

职业高中段:语文、数学、中缅翻译、电脑、语法、交际口语、就业与创业、中国概况、社交礼仪、阅读、国术、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以上课程设置的几点说明:

(1)学前教育部(幼稚班)的课程不寻求传授知识的高深、系统,只需让幼儿体验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个性和品质,旨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不宜过度强调读书识字。

(2)基础教育部因选用暨南版语文教材,可不再专门开设汉语课;英文课是缅文学校的主要学科之一,华校可不再开设;开设少量缅文课,以汉语授课,奠定中缅文翻译的基础。

(3)初中段的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课程可选择性开设,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历史、地理、物理。

(4)以上课程设置仅供参考,可依据实际情况再作调整。

七、逐步配置现代化办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1、升级幼稚班教室(可借鉴云华师范学院)。

2、升级教室配备,首先实现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位置不能将黑板全部遮挡,至少留出黑板一半以上的位置),其次实现单人单座桌凳的更换(可暂缓)。

3、升级计算机教室,实现计算机配置达40台。

4、升级图书阅览室,除图书陈列外,需配置桌凳,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阅读。

5、配置实验室,购置实验器材(可暂缓)。

6、配置声乐舞蹈室(可暂缓)。

八、以职业高中为特色,夯实基础教育

缅甸华校众多,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就读人数急剧萎缩,并且近年来,初高中就读人数仍在持续下降。面对如此窘境,很多华文教育工作者很无奈的表示:一是缅甸华校至今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中文文凭学历不被政府认可;二是缅甸没有华文大学,要继续深造,只能留学中国。所以很多华人子弟十五六岁便辍学打工。这也正是华人社会越来越不重视华文教育的原因之一。再看缅甸的就业市场,自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增速,华人企业蓬勃兴起,对中缅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缅甸中文媒体就曾报道过:掌握中缅双语职工的薪资远远要高于单一掌握缅语的职工。中缅双语水平较高的人才更为稀缺,供不应求。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招聘中缅翻译。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招聘中缅翻译?准确地说,这些企业真正需要招聘的是懂技术、懂管理的中缅双语高级人才。可无奈这样的人才奇缺,只能退而求其次,从中国聘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再配备中缅翻译人员。2019年春节前,我曾在仰光向福星孔子课堂中方负责人雷云先生了解仰光的华文教育情况,雷云先生表示很多企业都在请他推荐缅文熟练、精通中文的人才,然而能达到要求的实属凤毛麟角。一边华人社会越来越不重视华文教育,另一边就业市场上中缅双语优质人才是供不应求。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没有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的问题。

缅华教育要走出困境,所要做的无非也就这两件事情: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学子拓展就业渠道及留学深造渠道。即便近年来部分华校努力与祖籍国沟通,为缅华学子开辟出了一些留学深造的渠道,但毕竟出国留学深造需要有殷实的家庭经济条件,非普通家庭所能企及,更何况留学深造名额有限,无异于杯水车薪。缅华学校要为广大缅华学子谋出路,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需以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现行高中转型为职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提升学子职业素养,为学子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学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在职场上看得更高,走的更远。这才是缅华社会真正所需要的缅华教育。

腊戌明德学校现今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已经具备华教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当抓住机遇,开启转型升级之路,以职业高中为特色,夯实基础教育,办缅华社会真正需要的缅华教育。

九、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转型升级

凡破旧立新之变革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也必然会招致阻挠与反对。是故变革需拿捏有度,部署周密详尽,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操之过急则易功败垂成。

学前教育部与基础教育部:新教材选用、新薪资方案、新的课程设置、新的教考方案、新的教师竞争考核淘汰机制先由幼稚班、小学低段(一至三年级)开始推行,以后逐年小学高段,初中段推进,通过七年时间完全实现转型。职业高中部先由高一开始推行,逐年向高二、高三推进,三年完成转型。小学初中上课时段一致采用新教学时段;养成教育与贫困学生帮扶一致推行新方案。转型初期在新制度新方案的推行过程中,在大框架原则内可适度灵活调整,转型工作步入轨道后,逐步收紧。

教育教学转型工作率先在幼稚班、小学低段推行困难较小,也最为关键。一是幼稚班和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较容易引导矫正,且课程教学知识容量不大;二是幼稚班和小学低段的教师配置较年轻,充满活力,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强,较容易进步,而且薪资较低,适度提升薪资,运用经济杠杆调节,较容易调动工作积极性。至于职业高中教师需向祖籍国求援。

 

结语

——花香蝶自来

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缅甸华校不仅是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引导社会的教育观念,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先苦练内功,提升教学质量,再适度提高收费标准,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维持学校正常运营,力求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只有自己先开动起来,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赢得他人的青睐,才能获得更多的援助与支持。

学校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导致学生数量的波动,但无需忧虑,大可不必为“苍蝇蚊子”的离去而惋惜,因为“她”的芬芳必将招来更多的“蜜蜂蝴蝶”,正所谓花香蝶自来。

2019年泼水节于腊戌

 

作者简介:

蓝致庸,缅甸华裔。出生于缅甸,成长于中国,接受过祖籍国系统的初高等教育,2007年—2011就读于中国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之一的西南大学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四年全日制本科),毕业后曾于昆明私立学校高中部任教,2014年返回缅甸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期间对全缅多地城乡华校做过调研考察。

文中所述仅为个人对缅华教育之拙见,如有欠妥之处恳请斧正,殷切期待关心缅华教育的同仁不吝赐教,共同分享探讨,与诸君共勉。兹将笔者联系方式附下:

微信号:myanmarzhiyong;

电话:09447786681.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