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故事中所给的启示
大禹治水故事中所给的启示
(东枝 伊江树)
大禹治水,是脍炙人口的一则远古故事。这则故事,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们不畏艰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但似乎很少人知道,在这则故事中,还包含着一些深刻的自然和人生哲理。
禹的父亲鲧也曾负责治水,但没有成功,儿子却成功了。怎么原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有其他原因?
仔细研究一下父子两人治水的方法,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鲧是靠筑堤来挡水,结果是堤坝越筑越高,到不能掌控时,洪水的力量冲跨了堤坝,堤坝下面的人就只有逃命一途,逃得慢的人就被洪水吞噬。所以鲧治水多年仍无成效,只靠堤坝来挡水是主要原因之一。
禹却认为只靠“堵”是不行的,还应靠“导”的方法。用今天大家所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洪水有路可走,疏导洪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流到江河湖海去,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问题。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禹指挥人们开沟掘渠,疏通河道和水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治水成功。实践证明禹的治水方法是正确的。
就是在今天,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大禹治水的指导思想还是有其的现实意义的。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年年闹水灾,这除了气候反常的因素之外,有关地方有没有做到“让水有路可走”,恐怕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因素。
后世的一些哲人,把皇帝比作船,人民比作水,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如果结合大禹治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人民有路(而且是活路)可走。如果只一味靠高压,而不考虑人民是否有路可走,那就会像鲧治水一样,只是筑堤挡水,不让水有路可走,到最后无法掌控时,堤坝一崩溃,洪水就像千军万马般奔涌出来,有谁还能抵挡?同样的,黎民百姓在被逼得无路可走,“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时,人民群众中所屏发出来的冲击力,又有谁能够抵挡呢?中国历史上的秦二世、隋炀帝的下场就是一个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了,
大禹,不仅成功地治好了洪水,他所提出的这一治水理论,更是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是,有多少人能正确地理解他的这一治水指导思想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