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孔子学院十年风雨路:海外发展屡遭尴尬引深思
盘点孔子学院十年风雨路:海外发展屡遭尴尬引深思
2015-01-16 10:54:20 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 责任编辑:陆春艳
作者 李明阳 范超
近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宣布将关闭该校的孔子学院,作为欧洲首家孔子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即将关闭的新闻一出即引发大批网民关注,一时间,孔子学院这一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孔子学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为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孔院为何屡遭“国际尴尬”?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事件回放:瑞典宣布关闭欧洲首家孔子学院 称“合作多余”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1月11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日前在其网站上发布通告,称将关闭该校的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欧洲首家孔子学院。通告中说,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于2014年年底到期后不再续约,孔子学院将于2015年6月30日关闭。大学网站还表示,如今我们与中国已拥有完全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这样的合作显得多余。
消息一出顿时引发了广泛关注,质疑和猜测纷至沓来。斯德哥尔摩大学负责孔子学院事务的副校长维丁随后在接受采访时说,关闭孔子学院属学校自身原因,无关政治。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前,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就已经设有中文课程,与孔子学院在教学职能上有部分重叠。维丁也表示,斯德哥尔摩大学在未来将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中国高校签署了部分双边协议。
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则回应说,有个别学校停办或退出是正常现象,各国语言推广机构出现此种情形也是很普遍的。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孔院十年:全球培养汉语人才 架起“心灵高速公路”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3月在韩国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在孔子学院的带动下,已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从十年前的不足3000万人,快速攀升至1亿人。十年来,孔子学院为100多个国家培训汉语教师20万人次;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近10万场,受众5000万人。
孔子学院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学习并喜爱上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在学习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国启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英霞在回中国之后,还记挂着韩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孔子学院搭建的通路来到北京留学,延续与中国的缘分。韩国留学生们在北京不仅提升了汉语水平,还近距离地了解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来自韩国庆州的学生朴隐竣,已走过中国20多个城市,还在中国人婚礼上当过伴郎。
而在肯尼亚,孔子学院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平台。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学员肯尼迪,父亲是一名兽医,家里有12个兄弟姐妹,他是长子。2009年,他赢得当地“汉语桥”比赛第一名,并于同年获中国国家奖学金赴天津师范大学深造。通过比赛,肯尼迪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还学会了太极拳、武术等中华才艺,经常到大使馆表演。“在我学习汉语、爱上中国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同于父辈。”肯尼迪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孔子学院以友善、和谐的姿态,为全世界爱好汉语、喜爱中华文化的人们提供平台和机遇。2014年恰逢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纷纷举行庆典,秀中文,比才艺,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喜爱。2014年12月7日,第九届世界孔子学院大会在福建开幕,全球2000余名孔子学院院长齐聚厦门,为孔子学院的下一个十年建言献策。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孔子学院建成了各国人民的“心灵高速铁路”,加速了大家之间的了解。
何去何从:孔院海外发展屡遭尴尬 发展模式值得深思
尽管孔子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在海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屡屡遭遇刁难和尴尬。2014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在该国孔子学院的部分中国汉语教师违反了美国签证规定。之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几所大学陆续宣布将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数年的合作。有批评者指出,中国孔子学院往往直接设在其它国家的学校中,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费、选派教师和确定教学材料。并称孔子学院以政治敏感为由“干涉学术自由”。
据了解,孔子学院由外方自愿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设立,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学院设在外方大学校园内,由中外合作院校共同组成理事会。运营资金由中外双方共同投入,日常运行则以外方为主。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事实上,对于许多参加孔子学院课程的学员来说,他们到孔子学院学习仅仅是出于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热爱,或者对职业发展的考虑。一位来自美国的学生说,他根本不关注是不是“孔子学院”,他更关心中文教学的质量和内容。他说,除了汉语本身,他在孔子学院还能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是他继续学中文的动力。
而孔子学院负责人的共识是,孔子学院应该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在教师培育和课程设置上更加“接地气”和“本土化”。日本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西园寺一晃认为,从质的方面来看,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交流机构进入一个国家能够融入当地社会。
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前德国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阿克曼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跨文化交流机构,在沟通与交流中,出现各种误会和矛盾,都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应真正理解“对外文化交流”意味着什么。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田河也曾指出,文化交流应是“双向的”,仅仅通过推广书法与剪纸等活动是不可持续的,要拓展更加深层次合作模式,让文化交流更为深入有效。(作者 李明阳 范超)
番外篇之一:孔子学院数据“面面观”
自2004年首所孔子大学的建立,十年间,孔子学院已发展至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分布于世界12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与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据公开数据,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0国(地区)共475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03所,非洲29国42所,欧洲39国159所,美洲17国154所,大洋洲3国17所。孔子课堂设在65国共851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瓦努阿图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7国79个,非洲13国18个,欧洲25国211个,美洲7国478个,大洋洲3国65个。
番外篇之二:中国古代是怎样办“孔子学院”的
中国古代,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十分广泛,儒家文化更是周边国家的学习对象,朝鲜、日本、越南是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
据《旧唐书》之《东夷列传》记载,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在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已建立儒学机关“太学”和“扃堂”。“太学”是高句丽的最高学府,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史书,在地方设立的“扃堂”,招收地方贵族和平民子弟,学习“四书五经”和历史知识等。
唐代朝鲜半岛和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常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留学、“取经”。有些学成者干脆就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做官。而在越南,早在中国秦汉时期,儒学便已传入。宋朝时期,儒学在中国进入复兴和繁荣发展的阶段,越南也相应受到影响,朱子学传入,明朝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主流。
有学校,教儒学,当然也就要建文庙,祀孔子。朝鲜和越南都在中国宋朝时期,也就是公元11世纪,建起了国家级的文庙,并仿照中国祭孔的礼仪制度,制订了专门的祭祀礼仪制度。越南河内的文庙始建于1070年,由崇尚儒学的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主持修建,里面的格局基本仿照曲阜孔庙,专门用于皇帝亲自祭祀孔子的活动。而且,这个文庙里还供奉了号称“越南朱子”的越南儒家学者朱文安。这个文庙至今仍在,是越南仅次于古螺城和顺化古都的全国第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游客众多的著名旅游景点。(摘编自李深《中国古代是怎样办“孔子学院”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