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莱湖漂浮岛 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景

编辑:搜狐 文章类型:缅甸旅游 发布于2017-11-06 11:16:19 共1905人阅读
文章导读 茵莱湖漂浮岛 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景

欧洲有条莱茵河,缅甸有个茵莱湖。尽管论面积和论名气,茵莱湖都没有莱茵河大,然而,在旅游者的眼里,茵莱湖同样名声显赫。如果说缅甸的佛塔让人震撼,那么茵莱湖足够让你流连忘返。

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湖面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为缅甸第二大湖。湖水来自东、北、西三面环山的的溪流,然后向南汇入萨尔温江。三面环山的茵莱湖,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是缅甸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茵莱湖是由四个小湖泊汇成的大湖,缅甸语中,“茵莱”即为“四座湖泊”的意思。当地人传说,天上有四位仙子因贪恋茵莱湖的美,下凡到人间,永远地驻守在了这座美妙的湖中……

茵莱湖被当地人称作Blue sea in the Shan hills(蓝色的大海),湖水湛蓝,水天一色,仿若大海般浩瀚无垠,却保留有湖泊的清澈和轻盈。清澈的湖水颜色随光线变化,阳光直射湖底。烟雨中的茵莱湖更是如梦如幻,烟波浩渺,云雾缭绕,宛如披了一条白纱,十分妩媚动人。让人时时让人产生海市蜃楼的幻觉,宛如置身天宫仙境……

到缅甸游玩的国外游客,茵莱湖几乎是必到之地,不仅仅因为她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更主要的还有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娘水镇的码头,租一条细细长长的挂浆机快艇,乘船绕湖一周,在饱览湖光山色之余,观浮岛,登佛塔,看热闹的水上集市,还有湖面上用竹篓鱼叉的打渔人、纺线织布的长颈女等浓郁的人文景观。

茵莱湖有三大奇观:庄稼种在水面上,房屋浮在水面上,渔人单脚独立在船上。茵莱湖漂浮着一个个岛屿,有大有小,错落分布在湖面上。浮岛有 “人工浮岛”和“天然浮岛”之分,它们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天然浮岛”是因湖里的浮萍、水草多,风浪吹打聚成一块,经多年,植物腐烂加上陆地上吹来的尘土而形成。“人工浮岛”则是当地人为了谋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就的新浮岛。

浮岛上长着草木庄稼,透过绿荫,可窥见一栋栋农舍和寺塔。靠近细看,便会发现这些水上建筑有两种建筑法:一是在土层厚的浮岛中心修建,采用打地基建筑法,与陆地建筑施工无异;二是采用打桩法,将柱子的一头打入水底,另一头则露出水面约一米多高,然后在桩上铺木板,建成水上楼阁。

“水上人家”以浮岛为单位组成“水上村落”,每个村之间隔水相望,鸡犬相闻,村民们甚至可以相互调大嗓门传递信息。若两座浮岛距离较近,便架起拱形竹桥或木桥,桥上人来人往,桥下小舟穿行如梭,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

大大小小的浮岛形成了罕见独特的“浮岛村落”,也造就了绝对纯生态的“浮岛农业”。人们在大浮岛上开出一块块细长的条田,种植番茄、黄瓜、豆角等等蔬果。浮岛上水足土肥,各种作物生长茂盛。浮岛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之余,还可以捕捞鱼虾。每到收获季节,湖区一派繁忙景象,车船满载各种蔬菜瓜果和水鲜,远销缅甸各地。

“浮岛”之奇,更在于它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甚至像船一样划来划去,得用竹篱插入湖底加以固定。“浮岛”是茵莱人的重要财产,听说女儿出嫁,也会把浮岛当作嫁妆。据说,早年间这里的居民死后都会放入特制的棺材中沉入湖底。棺材上留有鱼进出的孔,湖里的鱼会钻入棺材中将死人吃掉。然后居民在湖里捕鱼吃,这样就能达到与死者灵魂与肉体合一。我是没敢吃这里的鱼,虽说这样的习俗已经越来越少了。

茵莱湖上有200多个村落,约有一万多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各个村子之间靠水道连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机动长尾船。不论是捕鱼、劳作、孩子上学、探亲、采购都需要靠船来往返。有趣的是,每条水道都像陆上道路一样,有不同的名字,水道交叉口还有标注通往的村子名称和公里数。

为了方便人们的往来,浮岛之间距离较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距离远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岛群中央,有两个细长的浮岛相对,中间形成一条约3、4米宽的“河道”,两“岸”建起了一个个商店,“河道”上舟来船往,络绎不绝,真像是一条繁华的水上商业街。

茵莱湖渔民单脚划船捕鱼称得上一绝。这里不论男女老幼,从小练就了用脚划船的硬功夫,既像耍杂技又像在水面上跳舞。为什么用脚而不用手划船?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腾出手来撒网、抛叉,一个人在船上作业,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

这个独特的传统划船方法,成为茵莱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传,世界上许多著名摄影师,就是为了专门拍摄茵莱湖渔民单脚划船捕鱼,而来到这里。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