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在《金凤凰》上发表署名文章 :《让中缅友好合作之树常青》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金凤凰》上发表署名文章 :《让中缅友好合作之树常青》
2014-11-11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
编者按: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前来缅甸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正式访问缅甸前夕,在本报发表题为《让中缅友好合作之树常青》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让中缅友好合作之树常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缅甸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的东方国度,现在正经历快速发展变化。28年前,我曾经率中国青年代表团受邀访问“万塔之邦”缅甸,亲身感受了中缅“胞波”情谊。未来几天,我将出席在内比都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
再次踏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我将带来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美好情谊,也期待见证中缅友好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我的印象里,缅甸人民纯朴真诚、亲切友好,崇尚仁爱、热爱和平。我希望此行亲眼目睹,勤劳勇敢的缅甸人民,在实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历史征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衷心祝愿今天的缅甸,社会更加和睦,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近年来常有人问: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缅甸的政治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两国在前进道路上是会亲上加亲,还是会渐行渐远?答案简单而明确,无论是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互利合作纽带还是人民间“胞波”情谊,都证明一件事,就是中缅关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阻挡和破坏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两国友好就会像伊洛瓦底江一样天长地久。
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缅甸总统吴登盛。(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中缅要做同舟共济的好邻居。中缅有22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两国人民毗邻而居,鸡犬相闻,“同住一村头,同舟共出行”,有着“一寨两国”的独特人文景象。上世纪60年代,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率先解决了边界问题,为各自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愿同缅甸朋友一道,共同把中缅边境建设成为和平、友好、发展、合作的纽带,为两国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中缅要做患难与共的好朋友。我们不会忘记,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在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议发起国。在缅甸国内发展面临困难时,中方始终给予缅方坚定支持,并向缅提供了大量无私的援助。中方始终坚持不干涉缅内政,支持缅甸国内政治和解进程。无论谁上台执政,只要有助于缅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就坚定支持。中方乐见缅甸开展全方位外交,希望不要因此损害中方利益。中方支持缅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缅甸总统吴登盛。(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中缅要做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中缅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惠及两国民众。近几十年来,中方对缅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资金和项目有利于缅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双方合作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中方愿同缅方共同确保双方各领域合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要因外界干扰影响到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把向西南开放作为重要战略选择。中方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将为中缅合作和缅甸发展带来崭新机遇和广阔空间。
中缅要做心心相印的好兄弟。“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心交者,成其久远。”巩固和发展中缅关系,需要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今年,“感知中国”活动在缅甸隆重举行,中缅合拍的电视剧《舞乐传奇》让骠国歌舞穿越千年再次风靡华夏大地,中国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在缅受到欢迎。中国“光明行”活动使众多缅甸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已四次赴缅供奉,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缅式风格佛殿功德无量。这些都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事例。我们要把加强民间交流作为发展中缅关系的重要方面,让两国人民的心更近,情更深,把中缅友好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缅甸总统吴登盛。(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经过中缅双方共同努力,我在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后正式访缅,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此访只有短短半天时间,我很遗憾没有更多机会同缅社会各界进行广泛接触。我期待日后再次访缅时,能够走到缅群众中去,倾听大家的声音,畅叙中缅友谊与合作。
1956年,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在中缅边境亲手种下了两棵象征中缅友谊长存的缅桂花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两棵树苗历经风雨沧桑,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我们相信,只要中缅两国坚持“胞波”传统,坚持互信互助,坚持合作共赢,中缅友谊之树就一定会万古长青,中缅两国也一定会共同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