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辉与他的代表作品(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3-30 05:25:55 共3079人阅读
文章导读 黄国辉与他的代表作品(张平)

文:张

    黄国辉简介:笔名伊江树,男,1954年7月25日出生于缅甸仰光市(祖籍籍贯是福建省南安)。1965年由仰光华侨小学毕业,转到福建女师(中文学校)继续就读初中一年级外文班,级名”灯塔班”,当时我做他班班主任,那时就已发现他对写作很兴趣。一年后,学校被政府收归国有,他只好转到缅甸政府学校就读。1971年缅甸政府学校高中毕业,考上仰光大学,就读化学系本科。1975年自仰大毕业后,曽在腊戍政府电报局工作过一段时间。1977年7月开始定居珊邦南部东枝市。

    1994年东枝华文佛经学校(现更名为东枝东华语言与电脑学校)创办后就在该校任教至今(2018)。这期间曾接受当地兴华中学的邀请,于1995—2004年也曾在该校执教过一段时间(即传播华文和华语)。        

    他常有新闻、新闻翻译稿和散文发表在缅甸仰光的《缅甸华报》(2004.10.19已停办)、现有的《缅华网》和《金凤凰》报上。《缅甸华报》、《缅华网》和《金凤凰》报的出现和存在,让他为持续笔耕,自学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获的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黄国辉为人低调,从长期各类华文图书报刊杂志稀缺的年代走来,能一直来笔耕不止实为难得。他基本精通中缅文,英文也可以,是缅甸中文笔耕群中的三文人才之一。(写于2018-3-29)

    注:《缅甸华报》创刊于1998年11月4日,停刊于2004年10月19日

 

附录一 

《重执教鞭的感觉,真好!》

伊江树

    告别讲台的日子已有三十多年了。本来以为,今生今世再也不会重登讲台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她现在又重新站在讲台上来授课了。

    本市的华人,在各同乡会的团结合作下,创办华文补习学校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了。创办之初,各同乡会的负责人也去找过她,请她“重出江湖”,但自婚后,相夫教子,白天围着锅炉转,晚上要帮丈夫整理账务,丈夫出远门时,又要代他处理店务之事,故她只好婉拒了各同乡会负责人的邀请。现在则是由于杨老师有要事出门向她求援,代课的时间也不长,至多只有两三个星期而已,这时女儿大学又放假,每天早上抽出两小时的时间来教书,问题不大,所以她才站到了这个讲台上,“重操旧业”,对这群五年级学生展开了“授课解惑”的工作。

    看得出来,杨老师对自己是相当“照顾”的。现在课文都已教完,只要给学生们重新复习就是了,不必要再教新的课程。她内心感激杨老师这样安排,无论如何,她离开讲台已有多年,重操旧业,不一定会驾轻就熟。但只是这样的复习,她也“心有不甘”,在自己代课期间,总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新的知识和学问才行,不能这样“混饭吃”呀!

    经过几天的观察了解,她发现她的这班学生们,课文是读得相当熟了,华语会话也有相当的基础,显然杨老师对这群学生是下了相当大的苦功的。但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却相当薄弱,杨老师在这学期中叫他们写了三篇作文,看来写得都不很理想。学生们写了这几篇作文后,都视写作为畏途,一叫他们写作文,个个都愁眉苦脸,杨老师心肠一软,只好把作文暂时放在一旁了。现在自己来代课,既然不想敷衍了事,那么能不能趁着这个机会,助杨老师一臂之力,消除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

    据其他老师的介绍,作文确实是本校学生们的弱项。自从缅甸华报创刊以来,各地华校的学生们纷纷向该报的学生园地投稿,唯独本校的学生一直无人投稿。直到一年后,才有本校的一位六年级毕业生的文章在华报上注销。最近才又有本校六年级的两位同学的文章连续在华报上刋出。总观华报发行以来,本校同学的文章获得发表的,就只有这三篇,真正是“屈指可数”了。

    她搬来了最近几期华报,找出了本校六年级同学的那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很短,所以她抄在黑板上,让大家抄阅。看到这只不过是比自己大一年级同学的文章,学生们都提高了兴趣。文章内容没有任何深奥的词句,都是简单的句子,但却写得通顺,言之有物,不是空泛的不知所云的文章。她以这两篇文章为例,告诉大家,写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初学的人,也不必写得很长,只要写得通顺、有内容,就可以了。

    至于要写什么呢?她告诉同学们,初学写作文的人,最好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为了使学生们有一个范例可依循,她以“我的阿姨”这一题目为例,用提问的方式向每一位同学,让他们有发言、“创作”的机会,所问的问题分别是:你的阿姨叫什么名字?她年纪有多大了?她的职业是什么?她待人接物态度如何?她的亲人和朋友都喜欢她吗?她小时候的志向是什么?她的志愿和她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合吗?⋯⋯等。把同学们个别回答的答案连贯起来,就得到了以下这么一篇短文:

    我的阿姨名叫林淑珠。她是母亲的二妺,今年36岁了。她是一位医生。她热爱她的工作,待人接物也十分诚恳、热情,所以她的亲人和朋友都喜欢她;大家有病时都愿意去找她医治。她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成了一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我也十分敬爱我的阿姨,我要向她学习,长大了做一位对社会对人类都有贡献的好医生。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答案经过一番整理后就连贯成了这样一篇短文,都感到十分兴奋。打铁趁热,她鼓励每位同学都学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自定。总之,写自己最熟悉的亲人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练习写作文。

    学生们在以后的几天纷纷交来了他们的“大作”。题目也真是五花八门:“我的叔叔”、“我的姑姑”、“我的表哥”、“我的堂姐”、“我的好朋友”等等不一而足。她感到十分满意,心里暗自盘算着:从这当中大概可挑选出五六篇比较好的文章投往华报上发表。如果这些文章都获得发表,一定会在本校同学中掀起一股写作的风气和浪潮,这样自己也可说是“不虚此行”(代课之行)了。

    但回家后逐一阅读时,却发现所有的文章都是大同小异。除了名字、年龄有差别,亲人们的职业只有两大类:医生及老师!而且内容都是热爱工作,受人尊敬以及小作者决心向之学习的宣誓语言——完全是课堂上那篇作文的翻版而已!我的天,她不由的苦笑了。想当年,自己刚学写周记,每篇周记都是星期一上什么课,星期二上什么课的记录,被老师斥责为是“流水账”,现在一位写流水账文章的人,又教出了一群只会写翻版文章的学生,真是应了那一句话一一“有其师必有其徒”!

    “万事起头难”,说起来,这些学生也是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在要学习缅甸学校功课的同时,能写出这样样的翻版文章,也已是难为他们了。平心而论,他们模仿力强,只是“创意”不足,只要能加强“创意”,这当中未尝不会有好文章出现。她想再作一番努力,但光阴不饶人了。两周的时间弾指即逝,杨老师回来了。她交代清楚了工作后,只有依依不舍,恍若有所失地又一次告别了讲台。

    第二天一早,她还想再到学校去看看,但丈夫的一席话却使她无法成行:“你今天早上不要再外出了。现在大蒜行情看涨,如有山客来售货,你看情况收购,如不能决定,就稳住他们一下,我回来吃早点时再作定夺。”她无可奈何地走回账房,翻开账簿,真正记起“流水账”时,她知道自己这两周来的“教书生涯”已是最后画上了句号。

(曾载于2001年1月31日缅甸华报)


附录二:

数学老师当舞蹈教练

(东枝东华中学) 伊江树

    数学老师当舞蹈教练?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在学校任教的一位数学老师,只要是对舞蹈艺术有兴趣,有钻研,本身在舞蹈方面又有一定造诣的话,在校内或校外被人聘为舞蹈教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他的情况却不同。
    老实说,不要说是舞蹈,就是对音乐、戏曲等他也是一窍不通。甚至,对文学的兴致都不高。他所阅读的书籍,除了与他的数学专业有关的书籍外,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古典小说。而且这也还是一位朋友“骗”他读的,说这些小说里都含有一些数学道理,请他多揣摩一下。例如西游记中孙猴子一个跟斗走十万八千里路,这个速度和光速相比如何?红楼梦的十二金钗,为什么是十二而不是十一或十三(西方人忌讳13,但曹雪芹他老人家并不会忌讳呀)?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人来请他去当舞蹈教练,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而来请他任教的,居然还是对他的爱好及习性都了如指掌的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岂不是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那是去年三月间的一天,他在他所任教的一所高等学府中讲解“拓扑学”。什么是拓扑学?不要说普通人,就是数学系专科学生有的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学科。这个学科在英语中称为topology,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化时还能保留不变的一些特性。那一堂课他就讲到了“对称性”和“中心”的问题。这时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举了一些舞蹈造型的例子。有五人演出的一个舞蹈,由一人充当中心,其余四人可环绕该中心组成一对称性的造型。如果是六人,那三人一组也可组成有对称性的造型等等……
    他没有想到的就是:他的那一位得意门生,在下课后就径直来找他。时值当地传统泼水节即将到临之际,这位学生正为他们区的舞蹈排练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他们区已有好几年没参加市政府一年一度举办的泼水节舞蹈大赛了,今年大家觉得不搞不行,一定要排练出一个舞蹈来,故请来了一位舞蹈老师,但还有很多问题该舞蹈老师无法解决,例如队形及最后的造型。
    “现在舞蹈老师只负责教动作,对队形及造型她完全没有经验。老师刚才讲的对称性和中心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舞蹈老师有所启发,所以我想请老师屈就驾临我们区,和舞蹈老师谈一下,老师就权当是教练,告诉这位舞蹈老师有关对称性和中心的一些概念问题。”
    要命!舞蹈老师没有经验,我就有经验?而数学上的“对称性”和“中心”这些概念,如何能讲解给一个普通人使他完全明白呢?特别是当他知道这位舞蹈老师是缅文系毕业的,对数学可能非常陌生时,更加感到不可能和其商谈有关问题,遑论替之解决有关队形和造型的问题了。
    他的学生不理会他的愁眉苦脸的表情,当天下午就亲自驾车来接他去他们区观看演员们的练习,并向舞蹈老师介绍了他。在这时候,他再三宣称他对舞蹈完全是门外汉,人家也只认为他是“谦虚”。一位大学数学系的老师亲自光临他们区进行指导,人们岂不倍感振奋?
    “我们现在有24位舞蹈员,请老师建议一下队形该如何排列。”舞蹈老师礼贤下士地向他请益。
    这时候只有把死马当成活马骑了。“24个人,正好可以分成两组,每组十二人,分别从舞台的两侧出场。”他建议道。
    “我们也有这种意思。两组各十二人分别从两侧出来,在中间互相交叉通过,之后队形要如何进行变化呢?”
    “互相交叉通过后,可再变成四组,一组六人……”,他边想边说。舞蹈老师在一旁不断点头,并拿出一张纸来画了一些草图,两人互相商量有关队形的变化。
    “现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想突出我们当中的一位舞蹈演员。因为她舞技特别好,姿色也不错,有人甚至说她和一代明星梅丹茹十分相似,可以和之相媲美呢。但问题是,我们不知要通过怎样的造型才能突出她。”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了。24个人恰好是偶数,这时要再抬出一个人充当中心,其余23人怎么还会有对称性呢?而动作整齐,造型对称,正是一个成功的舞蹈的两大要素。舞蹈老师为解决这个难题已思考了好多天,至今仍找不到一个解决方法。
    “增加或减少一个人,”他建议。但很快就发现,这样一来,原来所商量好的队形变化马上就会受到影响。此路不通,该建议只好作废。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这时经常接触数字的他总算找到了解决方案:
    “四组六人的队形,可再变化为三组八人的队形。每组八人当中,推出一人为主角,共推出三人。三人当中再突出一人,其余人分散在外……”。他提出的方案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最后收场雕塑造型变成:24个人当中突出三人,三人当中再突出舞技最佳的那一人。他看到这个造型后,居然风牛马不相及地想到了当年神州大地史无前例年代中的三突出:“在所有的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再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莞尔。
    就这样,这个区的舞蹈在他这么一个“门外汉”的指导下,登台表演,在泼水节的市政府大厦前的彩棚中,获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最后宣布比赛成绩时,居然还得到了第二名的大奖!
    这是去年的事了。今年他在几个月前就告诫他的那位得意门生:今年不要再来给我添麻烦了。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大名已被人传播开了,今年有好几个外地的舞蹈队来找他聘请他当“教练”,害得他只好躲在家里装病,谢绝一切访客……

(原载2010年8月16日《金凤凰》杂志)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