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额头取断筷(张基绵)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6-11-25 09:10:27 共1540人阅读
文章导读 切开额头取断筷(张基绵)

 ——外科教授曾宪九抢救陈三毛的故事

三毛淘气,筷子插进鼻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湖南省湘阴县,时间是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八日。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这天下午,湘阴县新泉区凤兰公社新堤大队第十六生产队一个只有三岁,名叫陈三毛的小孩,淘气地把一只筷子插进鼻子里到处乱跑,不小心摔了一跤,筷子被压进鼻梁里一大段。她父母急忙把他扶起来,拔出筷子一看,只见烧焦了的筷子头,有一截已折断在里面了。正当他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隔壁公社(关公潭公社)来了北京医生,叫他们赶快去看看。他们就急急忙忙地抱着孩子奔向关公潭公社来了。

情况严重,动手术有困难

驻扎在关公潭公社关公潭大队的北京医生,原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农村巡回医疗队。这一天,医疗队唯一的外科医生,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曾宪九,恰巧一清早就出去巡回医疗,中午在农民家吃饭,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回到队部。病儿到达医疗队时,他还没回来。医疗队队员,小儿科专家周华康教授急忙给病儿进行了检查,发现孩子鼻梁上端的额头上,鼓起一个包,必须进行外科手术处理,就只好等着曾宪九回来。

曾宪九回到队后立即投入抢救工作。他发现孩子的鼻子外边和鼻骨都是完整的,只有在右边鼻孔里有血迹,可是因为肿胀,看不清鼻孔深处。曾宪九想,筷子可能插进脑子里,也可能插进额窦里,需要动手术。但是动手术就要进行全身麻醉,而队里即没有麻醉师,也没有麻醉设备,其他设备条件也差,在这种情况下动手术,假若有个差错,多不好。因此,他便向孩子的家长建议,最好到长沙去治疗。“到长沙去?”孩子的父母一听说,都急的要哭出来。因为去长沙要花不少费用,还要耽误时间。

下定决心,向白求恩学习

曾宪九看到三毛的双亲的焦虑神色和殷切期待他的眼光,思潮顿时像波涛一样汹涌起来。他很自然地想起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的话:“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想,自己不是决心要向白求恩学习,学习他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吗?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束手束脚,非按照城市的一套清规戒律办事不可呢?.......。难道就不能像白求恩那样,离开城市医院的设备条件,设施必要的外科手术吗?曾宪九突然感到心里掠过一道亮光,身上增添了一股力量,他下决心:一定要给三毛动手术。

集体主义,大家齐心协力

曾宪九把他打算进行手术的一些想法告诉医疗队分队队长,妇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和付队长,眼科专家张承芬大夫。林巧稚和张承芬都表示支持。曾宪九也把他的决心告诉了孩子的父母。他们听了很高兴,鼓励他说:”放心做吧!”

于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手术室是很简陋的农村房屋,四周墙壁刚刷过,房顶上糊了白纸,中间放了一张手术床,没有无影灯,顾客器械也不全。曾宪九虽然具有二十年医疗经验,进行过许多大手术,在这样简陋条件下进行手术,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心里也不免有些紧张。

第一桩事就是麻醉。曾宪九打算用平时给成年人麻醉时注射静脉以作诱导麻醉用的硫苯妥钠作肌肉注射,在旁的小儿科专家周华康同意,并帮他计算剂量。张承芬大夫也拿出眼睛手术用的潘妥卡因加进一些麻黄素,㓎湿棉花,塞进孩子的鼻腔里,作为局部表面麻醉。

并使粘膜收缩,以便于观察。这时孩子已慢慢陷入甜睡之中。为了提防孩子乱动,林巧稚大夫按着孩子的大腿,张承芬大夫一手扶着孩子的下颏,一手吸出孩子口腔的分泌液。护士杨宝恒就用手电筒帮他探照。曾宪九的第一个打算是希望折断的筷子有一头露在鼻孔里,这样就可以把它从鼻孔里拔出来。但这个希望破灭了,鼻腔里没有找到筷子头。曾宪九又检查了孩子右眼上面的额头上的鼓包,他摸了摸,摸到有一节有两端的一寸来长的硬物。他想,筷子有可能已捅出额骨,埋在骨膜下了,在鼓包的地方切开有可能把折断的筷子取出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周围大夫们,大家觉得有道理。曾宪九就果断地在孩子鼻梁骨上的右额部位切开一道半寸来长的深口,仔细一看,果然有一点焦黑的东西。曾宪九看准后用钳子使劲一拔,一段约一寸长的筷子头终于被拔出来了。虽然手术进行很快,曾宪九却好像挨过了一段长时间。而这一段时间,先是异常紧张,后来却是充满胜利的快乐。

过了约莫一小时,孩子醒过来了,他那一对明亮的小眼睛看着周围的大夫和护士们。这对小眼睛,顿时驱走了手术室里的紧张气氛,使人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孩子的父母感激说“感谢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救了我们这孩子!”

回到北京,曾宪九畅谈体会

这个医疗队已返回北京,记者为此特地去北京协和医院访问了曾宪九教授。谈到他这次下乡巡回医疗的一些体会,曾宪九教授说,这次下乡使他更深刻地感到医疗卫生工作必须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

当我们谈到抢救陈三毛这件事时,曾宪九教授说,这件事主要是思想上的收获。他说:“在处理这一件比较特殊的病例上,开始,我的想法有片面,受到城市医院一套清规戒律的束缚,只想到危险的一面,认为上医院稳当,而不是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多想可能的一面。后来实践结果,问题是解决了。而且比较顺利。这充分说明是人的因素第一,而不是设备条件第一。”曾宪九教授还说:“在这一病例上,我的另一点重要体会是,用毛主席的思想来指导医务工作,就能无往而不胜。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才会有决心去动手术。但是动手术时,又应该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具体措施,这样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

 

缅甸归侨,原中国新闻社记者张基绵 1965年8月18日

上世纪六十年代采访通讯稿选篇

北京  张瑞真  供稿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