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商人的胆气(华轩)
缅甸商人的胆气
(华轩)
有句老话:“商场如战场”,虽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却也非常贴切,用来比喻今日缅甸商场也是一样的贴切。商界精英们犹如久经百战的老将,嗅觉特别灵敏,稍为有一点细微的变化,立即引起警觉、或神经紧绷、或蓄势待发,待时机一到,有如江河之水,一发不可收势。胜负输赢,全凭个人洞察判断,且具备勇气胆气。正是“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其间成败因素多多,全凭个人臆测判断,成功者脸上风光,失败者灰头土脸、信心直降,倘若最后一道防线也崩溃,羞愤交加,一时想不开,求生绝望,造成悲剧,与战争杀人,别无二致。
近闻在仰光农贸产品交易所管制下的豆类芝麻贸易又再发生经济诈骗案,数额达二百多亿(缅币)钜款,令人禁不住沉思,自2008年以来,农贸产品市场发生多次经济诈骗案,为何前车之鉴,不能引起为戒?然飞蛾扑火,总有后来者。
回想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一辈缅甸华商诚信为先,一诺千金,童叟无欺;自八十年代私商可重新经营农贸品,期货贸易也开始流行。当时,国营经济体制仍主导着市场,私营体制范围虽不大,但允许私商申请辗磨面粉,一时间,无论华商、印商、缅商,无论大经纪、小经纪,争先恐后,竞争这一难得商机,不亦乐乎。这时,手中拥有麦粒是关键,于是辗的辗、卖的卖、买的买、囤的囤,其中也不乏空买空卖,胆气十足,你追我赶,大家忙得不可开交。随着时间推移,一切案底终于揭晓,不能交货者多、收不到货者也多,失望的、绝望的、愤怒的、悲伤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胆气全泄,有人竟而想不开,呜呼!
凡事如急功近利,必失诚信。自古以来,陶朱公被奉为商贾鼻祖,正是“诚”字为先;商家奉关羽为正神,皆因“义”字为重。“利令智昏”者,行为必将偏离“诚信”。例如,中药“酸枣仁”可安神治失眠,缅甸也盛产酸枣仁。八十年代里,收购量曾经很大,供不应求,于是,以利为重的商人,胆气大起来,在酸枣仁里掺杂形状相似的红豆仔,送到边界交货,自以为得计,反正从自己手中脱出,杀鸡取卵,不料,由于路途遥远,到边界因小红豆生小虫而漏底,对方不要货,血本无归,信义全失。
市场经济政策越深入,买空卖空之风越起劲,商人的胆气越大。2008年,终于迎来市场经济开放后的第一次诚信危机,数百亿元贸易诈骗案、牵连着几家大公司,以及依赖着这些大公司的各地大中小经纪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很多人只要看到猎物,就会忘了危险,于是,之后又发生几次诈骗案,以至2014年又再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诈骗案。
当然,并不是仅仅在农贸产品领域发生,汽车领域、金融领域也都发生类似诈骗案,只是没有象豆类、芝麻类农产品来得激烈,更令人刻骨铭心罢了。
期货贸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监有控,逐步完善。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家信贷银行在新加坡分行经理用公款进行期货贸易而没被发觉,这是管理制度的漏洞;后来该经理遭受期货失败,只有逃跑躲避;过了一些日子,他感到安全了,化装后准备飞往日内瓦,在雅加达机场登机被人认出,立即通知日内瓦警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贼胆包天的经理,终于落网。管理制度也臻以完善。
可是,在缅甸没有这样的管理制度,法律不严,胆气又大,造成一次次地诈骗。记得九十年代以来,缅甸民间社会玩泰国彩票的赌博,由于庄家要赔的倍数大,诱力很强,引来众多民众下注,每月两次,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不分地点、不论年龄、不限注银,似乎不下注者,不算时髦,没有和别人谈论的话题,俨然如一种行业,如此坚持多年。此胆气人人有,小有小的胆气,大有大的胆气,不亚于澳门赌场、不逊于香港马场,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呜呼,下注者满盘皆输,庄家也有输掉家产。
期货买卖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期货又是一个汲金盘,无论何时何地,总有许多商人追逐期货,非有具有一定的胆气不可,有胆气才有雄心,有胆气才会创新,然而,有胆气还需要有胆略,凭着个人智慧,对期货市场、期货趋势多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再下决心,同时,也需要在健全管理制度下进行期货交易,防止诈骗案,输赢自有天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