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祖国面向当地的陈嘉庚(貌强 Mg Chan)
心怀祖国面向当地的陈嘉庚
貌强 Mg Chan
大英帝国侵略军船坚炮利,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长驱直入,威迫清廷签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赔巨款、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1856年英法联军又发动第二次战争,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迫签不平等的北京条约,香港岛对面的九龙半岛又被划归英帝国统治。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签不平等的马关条约,190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八国联军长驱直入,进攻北京,到处烧杀抢劫....列强动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濒临国破家亡危境,偏偏上天又不作美,天灾人祸频繁,中华民族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福建福州厦门泉州面临大海,闽人懂划船扬帆出海,有下南洋谋生的传统。为求生存,土生土长在泉州集美的陈嘉庚父亲,跟随贫下中农手工业大队飘洋过海“下南洋”,在新加坡开米店谋生。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同安县集美社,1891年他17岁,也下南洋到父亲米店学习经商与做人之道。
陈嘉庚一生践行“诚毅”。 “诚”=“诚信”即待人接物诚恳忠厚、买卖童叟无欺、行事言出必践。“毅”=毅力即坚韧不拔、善始善终、负责到底,绝不虚张声势、绝不虎头蛇尾,绝不半途而废。陈嘉庚帮父亲勤做生意、俭管店务,24小时除睡觉外,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他父亲去世前投资失利,欠了一身债。债主遵当地法律,并没向儿子追讨或逼债。但陈嘉庚良心过不去,认为道德伦理上他必须还清父债,因而坚持以“诚毅”为本,坚持“父债子还”,不然,他认为轻则丢尽陈家的商业信誉,重则丢尽华侨华人的颜面。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绝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他厚厚道道实践了“诚信”与“毅力”,还清父债!初出茅庐、初涉江湖的陈嘉庚,就以其“诚毅”在南洋工商界初露头角,竖立了良好的口碑与闪亮的座右铭!
“诚毅”是陈嘉庚一生一步一脚印践行的高贵品质,“诚毅”也是陈嘉庚1918年一手兴建的集美学校之“校规”“校训”。
陈嘉庚还清父债后,生产与经营南洋名产菠萝罐头。由于他的“诚毅”深得人心,他的菠萝罐头贸易越做越大、远近闻名。那时橡胶树已从巴西引进马来半岛,陈嘉庚预见到橡胶原料必将前途宽广、商机无限,开始在橡胶领域深耕细作,20年后遂成为马来半岛最有名的橡胶种产业经营大王,旗下产品畅销东南亚各角落,并远销香港、九龙、澳门、广州、福州、泉州、宁波、上海、天津等大小口岸城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橡胶园成为陈嘉庚名下的首要产业,也使他富甲一方、远近闻名。1925年陈嘉庚已芳名远扬,拥有新加坡币一千多万元,下属员工数万人,经济实力跃居马来半岛之首。
他坚持中国人勤俭朴素节制勇敢的优良传统,规定自己每天的生活费不超5角钱;他与家人每天番薯粥配咸菜,有时才蘸上一点开胃提神的腐乳,全年的生活支出只是区区几千元。他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名教育家黄炎培曾感慨万端:“发了财而肯全拿出来的人,只有陈先生。”
经商成功的陈嘉庚并不忘初心更不忘本,他说祖国是母亲,是他生长的地方;强调母国的安危与他息息相关。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资助革命党人,为孙中山提供资金援助,从不求回报。
1928年他愤怒见到日本侵略军在祖国山东犯下惨案,在2874天中几乎每天都杀人放火,对妇孺老弱病残孕妇总是刺刀见血,惨不忍睹!于是就在海外发起华侨“拒买日货”运动,筹款赈济死难者家属。1938年日本又发动9.18事变,陈嘉庚组建“南洋总会”,号召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抗战捐款,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运动。陈嘉庚曾振臂高呼:“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让人,反之则为国贼也!”20世纪初期,积贫积弱的祖国自然灾害频发,陈嘉庚多次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 。
抗战爆发之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组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不仅全力支持祖国的领土完整、独立自主、民主运动、繁荣发展,他也深谙教育乃兴邦强国之道,不遗余力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实践教育救国强种精神,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教育事业上。他兴办教育的时间和规模世间少见,早在1920年代之前,陈嘉庚就先后在家乡集美修建了从国小到专科学校一条龙教育体系,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体育场——时称“集美学村”。1921年他卖掉大部分房地产,修建了厦门大学。他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后来厦大发展为国内和东南亚知名度极高的高等学府,为祖国与东南亚培育国家栋梁。
陈嘉庚为人处事总以“诚信”为准则,以“毅力”为推动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德,正是陈嘉庚精神的精华核心,也早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模范样本,并赢得了世人的尊敬。陈嘉庚心怀祖国,同时面向当地。1919年,陈嘉庚拿出积蓄,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对于新加坡而言,一座学校就是一颗文明的火种。接着华侨中学、南侨中学、南侨女中……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在新加坡的土地上崛起,他为新加坡继续播撒下无数颗火种。办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为艰难。陈嘉庚的一生,办学数量高达118所,其中很多成为名牌学府。直至今日,他在第二故乡所创建和资助过的众多学校,依然不断在为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培育精英良才。
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对新加坡也怀着浓烈的感情。他从1891年第一次下南洋到1950年回国,在新加坡生活长达约60年。是新加坡给了他事业腾飞的起点,也给了国破家亡的众多华侨一个落脚栖息安全宝地。在陈嘉庚的心里,他从来没有把第二故乡当成一个淘金之地,他总是衷心感恩戴德第二故乡给他机会、给祖国生机。
他们在南洋历尽艰辛,一赚到钱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享受,而是毫不吝惜地奉献受苦受难的祖国和新加坡的同胞。1940年,全中国抗战经费18亿元,而南洋华侨募捐的汇款,却高达11亿!对一穷二白、艰苦抗战的中国来说,这笔钱是强心剂!救命粮!
陈嘉庚为中国和新加坡做出的贡献,永远被两国人民铭记。他得到了自己祖国与第二故乡的永远礼遇和怀念。在新加坡的20元纸币上,印有对新加坡做出巨大贡献的八大名人,其中一位就是陈嘉庚。陈嘉庚1950年回中国,深获中华各族人民的尊重与信任,历任中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被毛主席盛赞为“民族光辉”!
为表彰他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1月9日新发现的第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后记!)
据父亲说:他小时从通商口岸福州“出蕃”“下南洋”,就是受近邻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兄弟大量“出蕃”“下南洋”的风气所感染所推动的。那时很多泉州漳州厦门人“出蕃”“下南洋”或去台湾打天下的。
记得父亲说我们南中体育老师陈启家的父亲跟他很熟,启家父亲是由通商口岸泉州厦门“出蕃”“下南洋”的“头家”,他从小就懂划船扬帆出海。父亲对我的闽南老同学陈启泉、陈民泉、陈民彰、李泉隆、林家泉、赵望夏....名字都带泉州漳州厦门——极感兴趣。常对我说“替儿女起名字带泉州漳州厦门的父亲”,一定是闽南“出蕃”“下南洋”的“头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