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杨友才)
时过境迁
(杨友才)
阔别近五十载的那个春节,我和几位港澳定居的胞波相约回宁化泉上华侨农场省亲,租了一辆车从第一生产队、第二、第三、第五生产队一路走来,看到农场的变化非常惊喜,昔日尘土飞扬的马路变成了混凝土马路;一座座崭新的三层楼别墅代替了土瓦平房,房内有沙发、冰箱、洗衣机、电视、电饭煲等现代家电,家俱不比城里人差;电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这些变化令我们一行人赞叹不止,令我们羡慕不己!据说三层楼的洋房只需三十万元,在城里特别是在港澳买不到如此质好价廉的别墅。大城市的别墅价格比这里相差上百倍呀!
可是,当车驶进第七生产队布尾,看着冷冷清清的场面,之前一路欢歌笑语不知飞到哪里了,笼罩在我们心头的阴影重重。难道我们这一代人挥舞银锄开劈的农场果园就成了历史?昔日的繁华的景象如梦幻一般,烟消云散。想找人问问,街上无行人。站在空空荡荡街上,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1968年冬天,宁化华侨农场第七生产队布尾迎来了一批缅甸归侨。远离泉上农场总部的第七生产队布尾座落在群山怀抱的泉上镇豪亨村布尾。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曾经是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幼皆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刚刚组建,宣传得当,人们都满怀希望,展望未来。人是活在希望中,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干起活来,劲头十足,挥舞银锄修大地,战天斗地换乾坤。很快山上种上了果树,有梨树、柑橘树。归属生产建设兵团七连后,种上了玉米,当丰收的时候仓库都装不了。真是喜看玉米金灿灿,遍地侨农下夕烟,归侨职工乐开花。
因为心中充满希望,也能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归侨嘛总惦记着第二故乡的椰奶面,没有椰子也能创造出新花样,将炼乳代替椰汁,张冠李戴,反正都是“奶”,做起另一番风味特色的“缅甸椰奶面”,味道如何只有那些当年的快乐单身汉才知道。……
好景不长。也不知什么原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希望之光暗沉了。
那时候正赶上全国回城潮,逐渐的逐渐的人们离开布尾。记得第一个离开的是简家。之后有被调走的、有回第二故乡的、有到港澳定居的、有出国定居的,有回老家的、有自谋出路的、有自然减员的、有的考上大中专彻底脱离了布尾。
站在空空荡荡的街上,再看看眼前,布尾的房子还是七座干打垒瓦房;路还是那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的路;厕所还是在两侧,仍旧是蹲式旱厕。真是五十年不变呀!
不,不,不!变化还是有的。当年只有一个公家的“手摇有线电话”,现在家家都有电话,而且还能打越洋电话;当年在仓库边打水挑水的水池不见了,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当年的发电机房还在,只是不见发电机了,如今家家都装上了电表电灯;当年只能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音乐,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当年的学校再也听不见朗朗读书声,听不到孩子们百灵鸟般含情脉脉婉转动听优美音韵的嘹亮歌声,那清脆的歌声,好似山谷中黄鹂的鸣曲,又如翠鸟弹水,如黄莺吟呜,让全布尾的归侨职工们带来欣慰,让人沉醉其中。如今学校变成了居家;食堂还在,却关门了;当年的缅甸归侨也换成了越南归侨。原来五六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七户,人口也少了,队上的人可谓:386199部队(戏称妇女儿童老人)。当年拿的是国家固定工资,现在包产到户,多劳多得,实现按劳分配原则,手中有钱了。有一户越南归侨自己在村口盖了楼房。
现在的布尾经过留下来的陈先生等人努力,春天时节,千亩芙蓉李迎来了盛花期,花期大概两个星期左右。近千亩李花好似一幅春日“雪景图”。也成了旅游打卡景点,游客们在花丛中尽情赏花拍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