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子琛走——悼念缅华文友蔡子琛(林枫)
“心归何处”子琛走——悼念缅华文友蔡子琛
文/林枫
北京缅华文友蔡子琛先生不幸于2014年9月27日病逝,享年67岁。
子琛走了。他是被癌症夺走生命的。
67岁的年龄,事业有成,才退休没有几年;每天有干不完的建筑和社会调研方面的研究课题和工作;可就是因为人斗不过癌症,他不得不走!
此刻,我仿佛听到他走时那无奈、沉重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认识子琛,是在网络上。那是2011年冬,我在某个海外华文文学网站的“缅华文学”版块任版主。一天,来了个叫“蔡子琛”的新人,其简历上“仰光”、“南洋中学”“知青”等几个关键词映入眼帘,相同的归侨出身,相似的知青经历,顿感亲切。再看他登出的第一篇《远去的细雨青竹》散文,无论题目和文笔都像诗一样美。接下来,他不断推出一篇篇精致优美,反映缅甸学校生活的《巴罕校园晨钟》、《雨中校园里的“花骨朵”》散文,北大荒知青故事的小说《爱, 何罪之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小说《分手,因为心的距离》、《陪伴我最后的,只会是你》等等,引起海内外众多网友的关注、赞叹。
(蔡子琛最后留在他的新浪博客上的台湾行夫妇亲密合影照。照片配有他写的七言诗曰“桃园入宿情侣店,浪漫意浓亦缠绵;谁咒婚姻是坟墓?老龄重燃爱情篇。”)
我们由此交上朋友,成为好友。
大约2013年左右,子琛和我同时进入广州张新民教授主编的《缅华诗韵》一书的编辑组。期间,我们用网络邮件频繁往来交换改稿意见。为了更方便和及时联络各编辑人员,他在腾讯网上建立了一个《缅华诗韵》QQ群,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每个编辑人员的工作目标、任务细化成管理表格,布置安排给大家。结果证明他的管理方法效果不错。他超人的领导、组织管理才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历磨练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子琛1967年响应号召,从北京华侨补校下乡到黑龙江北大荒农场。一个生活在在亚热带仰光的华侨子弟,到北方那个天寒地冻的苦寒之地落户,其中的艰难困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受得住的。
今天,我从新浪856—10连的博客上读到他当年北大荒的“荒友”朱芊写的《心中永远的大哥——悼子琛兄》的文章说:端木英生前曾说:“咱们连其他六位华侨知青都离开大陆了,蔡子琛可是我们的大宝贝,我们要爱护他。现在我们要说,子琛兄,你永远活在我们十连知青荒友的心中!”
(9月30日,蔡子琛生前北大荒十连的知青荒友聚集在海军总医院告别厅,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送别他们可亲可敬的子琛兄。看着静卧在鲜花丛中的子琛兄,大家难过得止不住落泪,一声声的呼唤让人心碎:我们舍不得你走呀。)
子琛在他的“荒友”心中,倍受尊敬,非同一般。“荒友”们称呼他“老蔡”、“蔡老师”、“蔡兄”。称赞他“自1967年11月来到北大荒,此后的四十七年里无论是在莽莽荒原,还是在繁华京城,你都和十连各地知青荒友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你挚爱十连的各位知青荒友,心甘情愿地为十连的知青荒友服务。十连知青荒友的每一次联谊活动都倾注了你大量的心血。”
子琛在北大荒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从那里脱颖而出,淬炼出一股北方人豁达、直爽、坚强的性格。而后他返回北京,考上大学,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工作,直到退休。社会兼职是建设部侨联秘书长,第5届中国侨联委员。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子琛的一生,除了下乡到北大荒那几年,基本上都住在北京。他能在北京成家立业,铸就他这一生的事业,实属不易。
子琛生前对我的写作多有鼓励,即肯定我的某些成绩,也指处我的不足。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劝我少写政论文章,多写诗歌散文。他说,我们华侨先天不足,不要参与政治。
他这话,我听进去了。
他还说,等他下次来昆明,一定找我细谈。
可惜,我和子琛缘铿一面,留下这份终生遗憾!
(蔡子琛新浪博客的博名配图和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554451265_0_1.html
“心归何处”,是子琛在新浪博客的博名。
这是句即蕴含古典诗意,又透露出几许心灵迷茫的诗句!
子琛,你想藉此表达什么?......
其实,人一到那个往生极乐世界,人间的一切恩怨情仇,都一笔了断了。
所以,你要一路走好,子琛。
2014.10.06完稿于
昆明文瑞书斋
本文网址:
1.http://lyw13520.blog.163.com/blog/static/12059939320149624217236
2.http://www.qiao-you.com/index.php/article/detail/uid/28883.html
(蔡子琛追悼会现场一幕)
(在一次荒友聚会上,蔡子琛用缅语高歌一曲缅甸民歌海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