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昆明忆往昔 ——纪念回国六十周年 (杨羡莲)

编辑: 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24-09-23 11:35:40 共12356人阅读
文章导读

重返昆明忆往昔

——纪念回国六十周年

(杨羡莲)


2024年金秋十月,各族人民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2024年秋开学季,我们姐儿仨也迎来了回国6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我们姐弟一行五人于八月底飞往离别近60载的春城,重返回国第一站——昆明,重游故地,寻觅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留下的足迹踪影……。


  (一)祖国啊!我们回来了

1964年8月30日,我们姐儿仨告别了年迈的父亲和兄弟,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仰光唐人街,乘上中国民航班机回到心中向往的祖国怀抱。傍晚时分,飞机降落在昆明机场。昆明是我们踏上神州大地的第一站。

在昆明机场接受并通过海关检验审核合格之后,与我们同机的全体乘客被安排到餐厅吃晚饭。饭后,一辆大巴把我们这群“恰同学少年”的侨生们载往市区,送我们到座落在盘龙江畔的盘江旅社。后来得知,当时护国旅社和盘江旅社承担着接侨工作的任务。最初,承担接待任务的只有护国旅社,后来,因从缅甸回来的华侨日益增多,才又增添了盘江旅社。

我们被安顿在盘江旅社后,接下来的几天,医务人员每天给我们作了几项必要的体检和取样。经过大约一周的观察,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确定我们这批同机的缅甸侨生没有携带传染性病菌之后,于九月份被安排进入昆明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从此,我们便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再教育。

从9月到1965年寒假的五个月内,我们在昆明补校度过了回国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

  (二)难忘的国庆游行

在我们入校之前,老生们早于八月底开学上课了。由于当时从缅甸回国的侨生骤然增加,学校面临着教师不足宿舍拥挤课程设计课室安排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暂时没能给我们这批刚进校的新生编班开课,由我们自己“管理”自己;于是,我们就多了些能在校园里闲逛的“自由”时间。

有一天,在校园里闲逛,偶然看到一群老生在操场敲鼓击槌吹笛吹口琴摆弄乐器,上前打听,原来是学校为了组织侨生参加新中国成立15周年国庆游行并由同学自愿组成的乐队正在进行排练。乐队设有几个组,记得有:小鼓、笛子、口琴、手风琴等小组,参加者自备乐器(个别乐器除外)。我随即报名参加了口琴组。乐队利用课余时间加紧排练三首准备参加国庆游行时演奏的歌曲:《歌唱祖国》、《歌唱党》、《我们走在大路上》。

国庆节那天,我们乐队队员一律着白衣白裤白袜白鞋;参加游行的同学队列跟随在乐队之后。大多数同学都是刚回到祖国不久,都是第一次参加新中国的国庆游行。同学们穿上了从国外带来的最好看的服装,那些具有东南亚热带风情图案的服装姹紫嫣红百花齐放,远远望去,我们侨生的方阵犹如一片艳丽的花儿组成的海洋,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载歌载舞;一路欢笑一路歌,给节日增添了一番欢乐的气氛。

当我们走向检阅台受阅时,我们侨生方阵的旗手昂首挺胸高举红旗精神抖擞走在前列,鼓手们敲鼓击槌,乐队演奏起《歌唱祖国》、《歌唱党》,侨生们有节奏地挥手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那个阵势既像是“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真实写照,又像是一群精神饱满的生力军正在向灿烂的远方奔去的壮观的画面。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60个冬夏春秋随风飘逝。然而,当年的十月一日亲身经历的国庆游行却令人难于忘怀。这是我们姐儿仨回国60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参加的庆祝国庆的游行。

(三)蓝色的列宁装棉衣

我们同机回国的缅甸侨生,一进入补校,学校就给我们发了棉衣棉被等御寒过冬用品。我们姐儿仨回国时只带了棉被没带棉垫,故我们仅申请领取棉垫。学校对那些没带棉被棉垫的同学,两样用品都照发。

众所周知,1964年,祖国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面临的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之初,还遭受到美帝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他们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一边抗美援朝一边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开展和平外交,与包括缅甸在内的邻国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了祖国是海外华侨强有力的靠山,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卫士。国家在如此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从经济上生活上各个方面,给予我们侨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令我们深受感动。感恩祖国!我们由衷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学校发给的这件棉衣,陪伴我们度过了回国后的第一个元旦春节和寒假。男女生的棉衣一律是蓝色外套上钉有两排纽扣的列宁装。严冬季节,这件蓝色外套的棉衣始终不离身。每当我们侨生身穿蓝色列宁装棉衣走在大街上,耳边时常飘来一些行人发出“华侨”的诧异声,这款棉衣无形中成为侨生的身份标识。

这年冬季,周总理在人大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建设现代化。这个目标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侨生,我们决心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实现“四化”而奋斗,把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报效祖国!当时,为了减轻国家负担,许多同学把回国时携带的首饰和仅有的10英镑卖给国家,以作生活费用。随即,到了1965年寒假,数百名缅甸侨生身着蓝色外套的列宁装棉衣,服从祖国分配,告别昆明补校,分别奔赴南宁和武汉华侨补校,开始了新学校的学习生活。

 (四)月饼和向日葵

记得刚进昆明补校时看到校园内栽种了许多向日葵,感到很新奇。紧接着,我们迎来了回国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露天晚会,每人都分到了月饼和一盘盘新鲜的向日葵。据说,这些向日葵是老同学们栽种的。刚进到补校,就赶上了中秋节,真是有福啊!向日葵瓜子是生的,我们不懂得生吃,就把向日葵全给了老同学。我们吃着学校分给的月饼,只觉得心里头热乎乎的。这是我们回国后在昆明度过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秋节。很温馨!

 (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传来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特大喜讯。震惊!兴奋!欢呼!跳跃!刹那间,侨生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从教学楼到宿舍楼,欢呼声此起起伏,经久不息。这条喜讯极大地鼓舞了侨生们的士气和斗志,纷纷表示,要向那些战斗在荒漠上的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学习,为早日实现“四化”,贡献青春和力量!

(六)防空演习和民兵训练

在昆明补校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听从市里的指示,树立备战思想,平时积极参加民兵训练,努力成为“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战士。要求做到,无论何时一听到防空警报声响起,三分钟之内就能迅速集合并有序离校疏散到指定地点。因此,每天清晨,当学校广播站的喇叭响起时,我们就要迅速穿好衣裤鞋,疾步奔向集合地点,进行民兵训练。到了学期末,学校挑选部分同学参加实弹射击训练。我们姐儿仨中的老大被选上了。

此外,我们还参加过市里组织的几场防空演习。记得有一天晚上,同学们都在安静地上晚自习,准备第二天的期末考试。八点半左右,突然,全市警报声响起,又一场防空演习来了。我们紧张且迅速到大楼前集合之后,立即离校疏散到指定地点待命。记得那晚防空演习的口令是“提高”、“警惕”。大约一个钟头过后,演习结束的警报声响了,同学们高兴地整队返回学校,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凯旋归来。此处添加一个插曲:听说,演习开始不久,有位同学有急事经批准回校,途中,遇到巡逻人员,问口令,由于紧张没及时接上而被扣下了。

(七)元旦和春节

转眼间,我们在昆明迎来了1965年的元旦和春节,学校安排了许多活动:晚上看电影或到工人俱乐部游玩;或跳集体舞或玩游戏;白天组织去翠湖、圆通山、大观楼、金殿、西山等著名景点游览。记得学生会还举办了元旦文艺晚会,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很精彩,深受同学们欢迎和喜爱。那时,曹群玉和李瑞治两位同学约我一起为舞蹈《洗衣歌》伴唱。总之,我们在补校很愉快地度过了回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和春节。

  (八)再见!补校!  再见!老同学们!

时间来到2024年9月2日,我们几个来自香港广州陆良昆明的老同学,相聚昆明锦江大酒店,又重返补校追寻往日时光。离别近60年,今日回母校,心情格外激动。我们这群银发稀疏鬓毛衰的耆年者,眼眉低垂,步履蹒跚,或是相互扶持,或是拄着拐杖,伴随着拐杖敲击地板的声音,缓步行走在校园里。我们大家努力辨认当年种植向日葵的地方,寻找出当年的单车棚后,又转到当年的学生食堂(如今的东南亚酒楼)门口探寻当年的痕迹。之后,浏览了教学楼和宿舍楼;最后,聚在校门口的大楼前合影留念。大家依依不舍地再次告别这个当年学习和居住过的地方。接着,轮到我们和几个老同学“time to say goodbye”了。六十年前,我们大家在补校相逢之后又离别;六十年后,我们相约在昆明相聚又再次在相互祝福和祝愿声中依依不舍地道别。此情此景,正如歌曲《思念》描述:”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是什么力量驱动我们不顾年老体弱不顾舟车颠簸奔向当年回国的第一站——昆明相聚?这个力量就是超越一个甲子年(即60年)的同学情谊和爱国爱校的侨生情缘。同学是没有血缘的亲情!我们的友谊常在,情谊永恒!


故地重游,昔日再现,真是诉不完道不尽!遂记叙成文以纪念之。愿与老同学们侨友们分享之。


写于2024年9月17日中秋节

于广州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