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影响力实例二:记与一左翼文人家 人的聚会(李祖清)
公共外交影响力实例二:记与一左翼文人家 人的聚会
来源:中国-缅甸友好协会China-Myanmar Friendship Association 作者:李祖清
今年 7 月份本人在“对缅民间交往的方法与形式(具体项目建议)”一文“文化篇”里“电影电视歌坛作家等领域应该加强合作”一段中 这样写过: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作家’方面美国已经进行插手,目前‘反华声音’除大部分发自媒体以外,已有不少的作家(特别是曼德勒的)开始攻击‘德佑’,开始掀起反华的浪潮。作家的渲染力,不仅不逊于媒体,可能还有过之!中方不得不加以重视。这里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其实缅甸作家几乎大部分是‘左翼’,当年反对军政府时期,他们站在最前线。但是很讽刺的是,这些左翼(其实就是亲中)作家,目前几乎全为西方发出反华的声音!这是多么的可惜与痛心!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案例。最近反华最激烈的曼德勒著名作家吴尼卜,他是 60 年代曼德勒著名报社‘人民日报’LU THU DAW AR MAR(女) 与 LU THU U HLA (男)夫妇的小儿子。当年的曼德勒人民日报是极左的报刊,缅人曾笑称为‘在曼德勒的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场最激烈者数社长 DAW AR MAR,她曾翻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多部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著作:《中国上空的红星》及《不同面貌命运的中国》,她至死被称之为缅甸左翼(亲中、亲共)作家的领头人,她也十分向往崇敬中国。当然她也是缅甸作家界的泰斗。有一次昂山素季到曼德勒拜访这位老女作家,军方喉舌还借此斥责污蔑昂山素季投靠缅共!因为她的大儿子还是缅甸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样一个‘红得发紫’的家庭背景的人物(吴尼卜),目前却骂中国骂得‘狗血淋头’!到底其间有何原因?由极端崇拜转向极端仇恨,这种心态的转变感觉十分微妙。这应该是心理不平衡而转变,经了解发现,后期没有一个中国人对他家关注,甚至没有一人表示过丝毫温暖。恰好美方又进行煽风点火,金钱诱惑,于是“物极必反”的逻辑产生。中方应该亡羊补牢,在缅甸文人群体当中,其实有许多是与中方站在‘统一战线’上的,(去年曼德勒云南会馆带队的媒体访华团中,有一位老作家到了昆明,还用不太标准的汉语高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红歌)只是中方没有去发现、挖掘、尊重、利用而已,这一‘资源’,对中方来说,是十分可惜的。
想起来十分痛心,昔日曼德勒是缅甸“左翼”作家的基地,今日却成为“反华”势力的堡垒!这一“反常”现象应该赶紧扭转……”
真是“巧合”,上个月驻曼德勒总领馆再次组团,(今年下半年已经有 5 个团:2 个僧侣团、1 个议会团、1 个缅中友协团、1 个作家媒体团)邀请缅北记者作家访华,一半‘人选’交予‘上缅甸记者协会’选出,其他一半人选则交予曼德勒缅中友协负责选出,结果缅中友协选出来的 4 位曼德勒著名作家当中,有一位竟是上述 LU TU DAW AR MAR 的儿子吴尼卜,另一位则是上述唱东方红的老作家 NI SEI MIN!当时心中暗喜。
事情还真是巧合加巧合。该媒体记者作家团,还未启程前,一位学缅语的学者,突然来电话说,他是 LU TU DAW AR MAR 的粉丝,想约 DAW AR MAR 的家人见面。巧合加巧合,让人感到‘心花怒放’,刚好本人与该家庭成员还有一些私交,立即安排见面。
那天的晚宴聚会,真是十分有意义。不仅请到了该作家,他的夫人、女儿以及他的姐姐全部出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是他们母亲的粉丝。很明显他们感到十分的兴奋!(应该说,这是他们盼望多年的温暖吧!)他们在谈话当中,又说出了另外一个‘巧合’,那即是:再过几天(11 月 26 日)就是她母亲的诞辰纪念日!缅甸人十分重视‘缘分’,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的‘巧合’,是‘缘分’,是‘冥冥中有安排’。因此让当晚的气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谈话十分投机,气氛十分融洽。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他们父亲母亲的文学作品。这让他们感到更加的兴奋。滔滔不绝的介绍:当然首先是他们母亲对埃德加斯诺作品的翻译“中国上空的红星”、“不同命运的中国’,其次还有许多对缅甸文化细腻描述的文章,还有他们父亲的“缅甸民间故事集”、“缅甸大学生生涯”……等等。看得出来,他们对父母亲的成就十分自豪,引以为荣!
谈话当中,还了解到他们家庭为外界所不知的‘惊人’内幕:那位缅共的兄长还健在!这真是惊人的消息,因为记得当年,奈温执政时期,政府媒体中曾传出,这一位 LU TU (人民报)家的大儿子在‘森林’中遭到党内同志的清算陷害,早已不在人间,没想到,这次她们家人却这样肯定的回答“还健在!”于是一阵兴奋与好奇继续追问“有联系吗?”回应的却是摇头!“那怎么知道还健在呢?”“他们与国外的他们朋友有联系!”“那他现在哪儿呢?”回答的却是那样的准确清楚“在腾冲!”当时我们不禁大吃一惊!“在腾冲?!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联系呢?”作家的回答,让人无语:“我们不敢联系!怕‘党’不高兴!”我们愣住了!都什么时代了?他们还在念念不忘他们的党!当然他们随即也解释,直至今天,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政府仍然不是那么放心!“政府这伙人,不能相信他们的!他们一会儿一种,变化多端、诡计多端!”不过仍然感到十分纠结。接下来,作家还告诉我们,他这位哥哥,在腾冲,听说在教缅文与英文!于是,问清了这位兄长的名字以及绰号,并向他家人承诺,一定将他哥哥找到,让他们家人团聚!假如这件事情落实,至少对于他家,又是何等悲喜交加的大事?
随后再次谈到他们父母亲作品出版的事。当告诉他们准备在中国将他们父母亲两老的作品翻译出版时,看得出他们是非常的兴奋激动!二话没说,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同意!”。于是要求作家赶紧整理他父母亲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将两老的生平介绍拟出,他的爽快地答应。那天晚上的晚宴聚会,不管是他们一家还是我们,都感觉到那样的圆满成功。 回来的路上,心中感叹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还希望更 多更多的成果出现!
该小说后来为了方便在中国发行改名为“西行漫记”
文章将该和尚所做所为称之为“中国对缅甸民间外交”实在有点牵强,还有文中提到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版名称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而不是作者随意所翻译的“中国上空的红星”,应为翻译应该遵循一条约定俗成的原则,实际上只要到网上查一下就可以查到该书在国内的中文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