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民间习俗(七)和尚庙的学生 杂锦莱锅和头癣病(丘文)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民俗 发布于2015-11-14 11:29:27 共2484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民间习俗(七)和尚庙的学生 杂锦莱锅和头癣病(丘文)

 

缅甸民间习俗(七)和尚庙的学生 杂锦莱锅和头癣病

作者:新彪尊旺登 译者:丘文

杂锦莱锅和头癣病

    寺庙的学生分寄宿生和通宿生两类,寄宿庙里的学生是些远方来的,家庭无法供养不得已寄居庙宇的贫穷学生。学生虽有所分类,寺庙对所有的学生都一律看待,供吃供宿,提供教育。

    缅甸谚语有一句直到现在还非常流行的<什锦菜锅>(一),什锦莱锅是为这些寄宿学生准备的。一个不易打破的厚实的土质大锅,把逐日乘余的斋莱倒在锅里,天天煨焖。什锦莱锔里鱼虾肉食,瓜果蔬菜,一应皆全。因为天天煨焖,不会出现馊臭,久了会有焦煳味,那时不再添入新莱,把它吃罄重新起锅。

    庙里的学生常见的是头皮癣,头皮癣是生在头皮上的苦栋果核(二)大小的肉瘤。初生附于头皮不易被发觉,慢慢扩散形成一圈白色时才引人注目。

    厨师师父宇彬雅认为此种病由不卫生引发,在他的<儿孑瑞宇训语>中写道;

    <不洗干净手和脚,没有用“丹布”(三)刷干净,刷白牙齿,肮脏衣着尘埃满身不换洗,头发不抹香油,全身汗臭。>等应该回避的几点。

    头皮癣不单在学生,小和尚也都受传染。没和学生们相处,比较注意卫生的年轻和尚与乔僧们就比较少见。

注:(一)每餐吃剩的莱肴放在一个大土镐里。此语后来被伸引为 对知识渊博者的美誉。

    (二)印度苦栋树结的果子核。

    (三)“丹布”,用印度苦楝树枝削制而成的土牙刷。

    <咚>木鱼或<翁茂>木梆。

    寄宿于寺庙的学生,晚上集体礼佛之后,要为主持和大和尚们,进行推拿服务。服务中可以聆听师父们的即兴训语,这是特殊的机会,但要懂得争取。

    寄宿生们集合在同一间房睡觉,黎明前就要起床,敲击石鼓,铜鼓,木鱼,木梆。但并非所有的寺庙都一样。有传统习惯的寺庙才敲击。负责击梆的学生要根据地方和寺庙的习俗进行。

    <翁茂>(一)的叫法比较少,称做<咚>或<咚茂>(二)较为普遍。<咚>或<咚茂>在钟表应用不普遍时,对乡村来说很有用处。所以,能耐久声响能致远宏亮的好<咚>木梆有严格讲究的制造法。

    <咚>和<木梆>只是大小有异,都是一块原木,一棵原木开咀掏空的木器,大木梆要用两个十字木叉架两端架起,中型的垂直吊于大树干。有大木梆垂直吊起的,那定是座大寺庙。<咚>和<木梆>的槌大约有手臂粗一尺半长。大木梆更粗更长绑吊在木梆前,敲击时要两三位小沙弥用力拉动。<棚波少>树,黄荆树,缅枣树,山合欢都是制木梆的上选木料。

    上述的是”大约”,是一些地区的特殊木梆。这些木梆园周都有三,四十尺,又长又厚。如果用上述大小木槌是击不出它应有的声响。它不能敲不能槌打,只能捅。槌击木梆的方法也因地而异。有些地区击槌木梆是速击多点后槌一记做为结束。意思是今天是周日,击两下结束是星期一,三下星期二,以槌击记数做为日子的讯号。击石鼓,钢鼓,捅击木梆是为了给远近村民报晓,农民园工能早进农园,轻松劳动,可以提高工作效力,不是吗?尤其是有些地域打梆不只是仅仅为了那响声。起头单响慢板敲击,告欣人们今天是月初几号,快板敲击后单响收尾的音响数据,告诉人们今天是黑分十五日,据传这是向村民通告历时。另一种说法是规模庞大的大寺庙,院落宽大,梆声只是“叫早摧醒”。在没有敲击铜鼓,石鼓破晓之前,寺庙学生就要开始日常的作业,煮粥,煮开水,煮晨斋,扫寺院,挑水,奉斋诵经,准备斋钵。

    寄宿庙里的学生,早上和尚和小沙弥们进早斋时,他们也有吃早餐的机会。如和尚们只进粥,他们也只好吃粥。餐毕洗净餐具,外宿学生也就络绎不绝到来,学生到齐后就像上述,礼佛颂经,上早课,出发化斋。

    化斋行列的规纪,法腊高僧领头,此后按法腊高纸排列,小沙弥后才是寺庙学生。为盛化来的菜钣,须一群学生,头顶装有碗碟的浅竹盘或挑吊篮筐架尾随在队伍的不远处。

    斋饭不会经常是煮炒凉拌,比如有施主会送小鸡汤,为满足这此施主的心愿,还得另带一个菜汤大锅。汤锅当然无法分类,能够混合的汤就通通倒入锅里,因为是百家混合的汤锅,有些地区把它叫做「公众锅」。化斋回到庙里,马上合力温汤的温汤,摆餐具的摆好餐具,为大和尚端茶的端茶,在高僧们进斋的时候,学生们要在不远处排排坐,口诵感恩词或是宣佛号「果加达」或念诵自已学过的会背的诗词经文。

    辛玛哈低纳温达<815——880>大师在他的可能是要求他的徒儿们必须尊守的守则著作<低鲁加乎玛雅奈都>(意:难得到的平等。)中教学生,和尚们进斋时诵念的经文;

    <依持老师父母,要经常警觉,放亮眼晴,努力不懈,受益匪浅,,天天课。>

    <佛祖跟前,诗庙殿院,丛生野草,看见垃圾,要勤初扫帚。>

    <水锅里喝的用的水少了,要招朋呼友齐力去挑。>

    <挑水时不可贪玩,玩久了要受水罚沙罚,处罚的呀孩子们。>

    <早晚睡觉用的被褥竹席,铺展用后要折收。>

    <袈裟什物随时须用要准备。>

    <旅途虽辛苦,回到庙宇,赶快脱下,晒太阳,去污汗,折齐收好。>

    <奉了茶水,还要按摩,持扇待候,不可离开。>

    <身心不适入眠之时,不要用力躇踏,会吱呀响的地板。>

    <不可挺胸昂首从长者面前走过。>

    <待奉斋饭时,应恭敬谦诚。>

    <在食斋时段忌问僧侣吃过设有。>

    <不要赶在父母,老师之前盛饭就食。>

    <父母老师的东西不可私自动用。>

    <如果要用须征得允许。>

    <斋钵盘碟,要经常洗刷,不能有沾污,不能失洁白。>

    <看到校内家中有不洁的地方,要收拾整理。>

    <不管事务多忙,听到召唤,要立即应声侍候。>

    <有事外出,集合要迅速。>

    <庙里如有病痛号,要温情照护,准时供药。>

    <同是修行伙伴,要互相爱护,沙弥和施主,要如兄弟亲。>

    <不分年纪,不分出家腊岁高低,不可推托,一佳虚心相待。>

    <……………>学生和小沙弥的守则,不单在文章里,也是日常生活中被实践尊守的规则。在“训语”中叫<自觉世界>。在这91条训语里有52条是学生们的守则。那个历史阶段,寺庙学生的生活,互助互持情况,学生和沙弥们融洽相处的情景,被完整地反映在这训语的条文中。所以,可知这守则应该是未识字的学生和已识字的学生都要朗读的。

进斋钟声

    大和尚进斋后,学生们停止诵经,开始进餐。手脚敏捷的,灵活的,惯于霸凌他人的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吃得多又好。为了年龄小的弱势学生能吃饱,大沙弥们就要进场维持秩序,否则要他们分席就食。

    大和尚,大沙弥和小沙弥的进斋时间,至今成为村乡民记忆的标志。

    所以在讲时间观念时会有这样的说法;<进斋钟响时。>,棕榈树端,化斋时,化斋回,太阳正中,太阳偏时,成为民间表述时间的语言。<进斋钟声响>约十一时,十二时之间。有些学生在大和尚一进斋就敲响钟声。有些却在和尚,小沙弥和学生大家吃毕才敲钟。。

    虽然叫钟声,但并不一律用钟,有敲击铜磬,铜鼓的,钟和铜鼓,声浪较长,传播较远,铜鼓却短而沉。进斋钟声一响,庙里所有的狗会一齐啸叫,狗啸和钟声永远相随。

    进斋钟声之所以在僧众进斋之后才敲,是为了那些在不远处的乞食者,万一他们当天在村中乞讨不顺利,可以及时赶来庙里解决困难。

    斋时之后;喂狗的喂狗,洗餐具的洗餐具,收拾的收拾,一时间人声沸腾,好不热闹。然后,都聚集到教课的师僧跟前,练字抄写。给一响示意,朗读就开始了。读书声一直要到午后挑水时才停止。

寺庙的教育

    寺庙的教育和女性是无缘的,除了此项,寺庙教育的确是教人识字,教人文化,培养优良品质,勤俭善良人才的学堂。寺庙主持和尚不仅关心教导所有在庙的学生,学成离届了还紧随监导。就是离庙成家立业,儿女成群还在他的关心之列。

    普通行业中寺庙学生在有关人际关系,村镇繁荣的工作都能胜任。寺庙同时也是培养统治阶层官员的摇篮。在缅王统治时期的贡包朝代后期,在议院和行政部门负责的官员多为还俗的人士就可为证。

    英殖时期,开始建立分级教学的新教育制度,早期也曾于寺庙里试办,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分级新教育制度在庙外新建立的学校却逐渐得到成功。义务教育的寺庙教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式微甚至退出历史。

    但是从僧侣修士们居住的场所至今还叫做<KyUAN>“缅音”,就意识<校><彭支校>的这个地方,在漫长的缅甸历史中的人文生活,文明繁华,承坦了不可磨灭的责任,具历史功织。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