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极南端地区赛龙民族的现状

编辑: 文章类型:民俗 发布于2021-05-20 13:15:05 共16947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介绍生活在缅甸极南端地区的赛龙(Salon)民族的现状。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5月16日出版的《缅甸之光》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介绍生活在缅甸极南端地区的赛龙(Salon)民族的现状。


据历史学家们之说,缅甸境内古代的四大民族为骠、缅、孟、德这四个民族,在缅甸极南端的丹老(Myeik)群岛及高栋(Kawtaung)专区内生活的赛龙族据说就是由德民族衍生发展而来的。赛龙族们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在海上漂流生活。目前缅甸的135个民族中就包括这赛龙族,现在仅剩下2000余人,是各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了。

在1980年代时曾在赛龙族们生活的勃勒(Pale,缅语就是“珍珠”之意)岛上清理56户居民时,有的赛龙族人就迁移到泰国去生活了。德林达依省丹老群岛号称“八百岛屿”,在高栋专区及丹老专区中有12个岛屿居住着赛龙民族,他们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外部世界在1962年以前就注意到赛龙民族的情况了,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适宜赛龙民族生活的岛屿也逐渐减少,保留着特殊民族性质的赛龙民族人口也日益减少了。根据2019年的一项研究资料赛龙民族只剩下1700来人,这两年人口有所增加,估计达到2000余人。不管怎样这是一濒临绝种的民族,对其的现状与未来不能不令人多加关心并进行调研工作。特别是现在缅甸的各大旅游区中,丹老群岛及高栋专区是旅游业最发达、旅游收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国中也享有一定声誉,对赛龙族的关注也就更多了。

根据一些历史记载,赛龙族以前是生活在马来半岛地区,后来经历了当地激烈的民族竞争斗争后,迁移到今天丹老群岛地区居住。在以船为家整个民族集团在海上漂流生活,碰到非常恶劣的海洋气候时,会在一些岛屿上的避风处筑建长脚屋生活。赛龙族就这样在海洋上过着平凡的生活。当时保留着的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初生的婴孩切断脐带之后就要在海洋上浸水3次,意义就是让海洋“认识”此婴孩及让婴孩与水亲近。由于这种做法使一些婴孩遇难,在1964年以后这一风俗习惯就为赛龙民族放弃了。但赛龙孩子自小就生活在海上,长于游泳及潜水,对海洋的一些气候变化有“未卜先知”的本能,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帮助下可比一般人在水中潜伏更长的时间,这一系列特殊性质使世人们对赛龙族人更加关注,称他们为Sea Gypsies海洋吉卜赛人。

赛龙民族在海洋上漂流生活,以捕捞各种水产品维生,包括采收珍珠、燕窝、蜂蜜等珍稀物资出售。由于“以海为生”,对从事农耕畜牧工作十分生疏,这也使赛龙族人民无法长期定居生活一处,与现代的市镇文化。工商文化更无法融合为一体。在海洋中生活饮食以水产品为主,所以在卫生健康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感染疟疾及营养不足等问题。将赛龙民族们的长脚竹屋改建为砖房等高楼大厦或可让赛龙族长期定居一处,但有人又担心这样会使赛龙族丧失了他们固有文化与生活特性,如何在这两者中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还真令人伤脑筋呢。

以上是5月16日《缅甸之光》报上介绍赛龙民族现状文章的一部分内容。赛龙民族是生活在缅甸极南端的一少数民族,以“海洋吉卜赛”Sea Gypsies之名闻名于世。关于这个民族的生存及发展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社会主义年代”时就已引起缅甸人民的广泛关注。在1969年时名作家吴顶佩密(U Thein Pe Myint)就写了一部小说:“海洋旅客与珍珠公主”,以小说的形式介绍过这赛龙民族的情况。这本小说后来还被选入大学第一年的缅文“通读教材”,我们当时在仰光大学时就曾通读过这本小说。但直到今天,赛龙族人民的前景仍然是一片茫然:是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吗,还是坚持本民族的特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继续保留一席之地?看来这还是一个“未知解”的一道课题呢。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