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民间习俗(三十七)住宅周遭——宅内用具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民俗 发布于2016-12-31 10:21:01 共3115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民间习俗(三十七)住宅周遭——宅内用具

缅甸民间习俗(三十七)住宅周遭——宅内用具

作者:新彪尊旺登 译者:丘文

宅内用具

缅甸人家用矮桌席地进餐,进餐前矮桌上摆有(憋刮byat Khwat)浅木盘,(砂必Z ,byit)有底座的容器,(桃苞daun baun)带底座的大园托盘,(东昌道thom gyaun daut)三脚架进餐具。

米饭呀玉黍,木薯汤微漾,“砂必”土盆,王宴式排场,把辣椒舂碎,倒翻古旧的锅盖,装满虾酱,围着从田里竭工回来的家人。他家主妇请客,高超的厨艺。>这首乡俗民歌是脍炙人口的。诗行里的“砂必”有说是土质盆,有说是浅托盘,说法不一。但是,从吃饭时的形式习惯看,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全家人围坐园矮桌,人多了有的还需侧身而坐,桌中间放着一只大宽口盆剩着饭,米饭中央用一土质锅盛有汤汁的菜肴,其他的菜却堆在饭盆上。

吃饭的人自已在饭盆中扒取自已所需的米饭,用瓢舀给他的莱下饭。要舀汤也可以。其他人舀汤时会流过来,同样自已舀浇的汤也会流向别人的饭堆。照这种习惯看说是“憋”浅木盘会比较妥切。

帝王将相,豪门财主家庭饭局并非如此,他们用三脚架大园托盘盛菜碗,用高脚盘或高脚供盘盛饭,可见有钱人是用三脚托盘吃饭的。所谓“桃苞”是周边有唇沿的宽匾盛具,下有三支禽脚的盘,脚上端是鸟腿形,所以叫做“桃苞”孔雀腿。

供品盘

大家以为有一粒椰子,一串香蕉,咸茶叶和槟榔包齐全的盘子就叫“干多贝”供品礼盘。“干多贝”本指的是盛供品的用具。它高约一肘尺一拳,架上置一园周一肘尺一柞或二肘尺的宽匾,这样就完备了供品盘应有的备件。但是,当多根小柱围绕中柱时,供盘就变了样,日积月累人们抽掉中间的柱子,加厚加固边柱。最接近原形的就是“桃兰”(有底座的竹器大园盘。)。这盘多放置各种供品,所以人们顺口称它为“干多贝”供品。多为红色。置于前厅的,一般、放药瓶,茶叶,烟。房里的放一些小什物件。家里布施或招待达官贵族时这东西才有用。用途多在祭祀时放置椰果香蕉奉供。

“憋刮”浅木(竹)盘

辛玛哈 底拉温达的<现世觉>开始的训语对浅竹盘一词有;<斋钵斋罐经常洗,保持斋盘没污渍,洗洁净。>的表述。“憋刮”浅竹供盘比“桃苞”孔雀腿等体积都要大,深有六”累地”的大园盆,园约六英尺,因是把一个木墩掏挖而成所以很重,表皮经过磨细磨滑然后再上多层树脂,最后塗上一层朱砂<硫化汞>,因而见到的都为红色。

小的  “憋刮”在寺庙用在放置斋菜罐,穿上化斋服巡迥化斋。因不会漏水可以放在木地板上,寺庙用来为学徒罢设饭局。和寺庙学生一样村民们聚餐时也用“憋刮”。

“憋刮”浅竹盘不只用在餐局,顶盘贩更是需要浅竹盘。铜盘,铝盘等虽然体积轻但底过以浅,她们喜用“憋刮”线竹盘。

罩子

浅竹盘,大园盘和铜盘的配套物就是“奥桑”罩子。罩子“奥桑”和浅竹盘,孔雀腿架,供品盘同是漆文化制品。罩子和筛子一样多眼多孔,也有不带细孔的罩子。罩子都用竹蔑织成,并用一种油灰参细炭粉或细锯末搓合成型的一个把手。有些罩子比较轻,涂有朱砂,有些比较重的罩子,把手要较为厚实。整个罩子只有把手是木料末,位於罩顶中心。

只因手工的粗细差别,价钱有高低,物件多半都是红名。封闭了易腐的东西,要用多孔眼的罩盖。要求食物完整无损,则要用带有厚而牢固把手的密封的罩子。

斋戒日要持戒,来到寺庙的信徒,他们手持有红色罩子的斋钵,显得特别壮重严肃。

斋钵

“红红斋钵妈妈顶着,明天早上要出学。”开头的西耶 敏都温写的新诗,会给没见过斋钵的人一些提示。红红斋钵连颜色都提了,会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原来斋钵就是红色的。

斋钵有红色亦有黑色,黑色的用途也广,到处可见。它如“挑苞”“憋刮”是竹篾或竹篾盘绕编织后装上把手的漆文化产品。斋钵园底向上渐宽,上有园弧形盖,里有分格,最小分格下有中格,大格,母格及斋格等组成部份。去持斋的时候,上层放零食品,干菜肴,炒炸类。母格里装汤菜不然是喝的汤。母斋格不仅可装斋饭还可兼容其他食物。有的可容四升米饭。

但是,能容四缅升米饭的斋钵已经不叫斋钵了,斋钵大小不同。持斋时斋钵通常由母亲或大女儿顶送,父亲在前母亲随后,此后大儿子,论辈排序列队去而行。头顶有盖子的大竹盘斋钵,列队进寺庙的风景,是让人难以忘却的画面。

浅竹盘供品高脚架用木料做成,斋钵和罩子是用竹篾编织缠绕而成,除用料有别之外,涮树脂装手把入窑,打磨加工多相同。

现在“憋”浅竹盘,“桃苞”孔雀腿,“干都贝”供盘和斋钵经己几近失传,只有罩子在农村还附贴着。

油灯盏

光明会驱逐黑暗。因而,对纠正懵懂无知,不务正业的教化也称之灯火之光。娜眉卡雅礼佛第二十二段里……

“亚肋甘,玛军无法摧毁。巴沙奈,有生命的。底斑,学问渊博的油灯亮光。底巴,点得璀璨鲜亮。……”对光明灯火给予高度的比拟。璀璨的亮光在黑夜不是帮助你清晰地辨别了东西吗?

油灯是在一个小盏里装上油置一小灯心,点燃火而成的灯火。油灯用的油有四种;从树上得到的树脂,如(茄仁油即桐油)。獸类身上的油,如(牛油,猪油)。地里出的油,如(洋油)。种子里出的油,如(麻,花生,棉,媚舍me  Ze油<生长在上缅甸的一种树,花晒干可吃,子可榨油。>)。

现今点亮千盏灯的千灯盛会,只是习俗的名称,石蜡烛出世前用蜜蜂蜡,可不如田野出的麻油,花生油容易得到。所以一股都用容易得手的油点油灯。

放油的盏叫油盏。是用泥塑的。泥质好手工佳不用入窑煨火就可用。但因油善於找漏洞,所以一般要经喂火。盏坯从泥成坯到上陶工旋盘,大小要在旋盘上定型,不必如大件锅进行修饰。在阳下晒至水份干为至,然后就像烧制土锅躲入窑煨火。出窑之初的油盏还不能放油,为防少漏油须浸一天水。油盏形成就要准备灯心。油引伸渗透力较慢,所以都不用布料做灯心,把棉搓成尾指粗的条状。另灯心得用纱线纒捆。如果棉花灯心没用细纱线捆绕的话,不仅没法点火,会溶化油中。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写法吗,像灯盏里的棉灯心柔和优雅地溶和了。

有了灯心之后就把油倒入盏中,灯心要搭在盏沿然后点火,人的身躯变化曾用这灯盏做比拟,<灯心未烬油沽,油未沽灯心烬,油沽灯心烬>。

油盏家用少,膜拜尊祭三宝时较多。用花生油,麻油,媚舍油的油盏是不能用洋油替代的。

缅甸民俗跟油盏的接触亲近有较长的历史,故洋油石蜡烛,电灯虽在使用,还是对油盏留有情感。

洋油灯

地圈舞团盛行时给场地照明的就是洋油灯。地圈戏用的洋油灯有两种,一种带有楔子,有灯心的地火盆。另一是用陶盆装洋油,材料是干米锅巴和洋油或洋油棉子混合点火的陶盆火。

花树平地戏场周围竖上四,五支大竹柱,柱高至肩,竹尖分杈,杈处放置陶盆,点上火,当火将熄,近傍的观众会用一根棒挠动它,洋油少了就旁放着油桶里搯出适量补充。

家庭用洋油灯有把手楔子。形状像今天大家看得见的茶壶,但没有盖子。深约四指排例,手把楔子不是圆圈是扁的。

油盏灯

这也是以泥为原料煨火塑型。和茶壶咀类似的前咀装灯心,灯心是用清洁的旧布块搓卷成,为防松散要用丝线捆扎,但捆紧了又怕吸油不畅,松了又会滑入油盏内。点燃植物油灯不需很长的时间,洋油灯可较费时,不能立即点亮,下了洋油和灯心后,要等到灯心吸饱洋油。点了火以后灯心头还不时会结灯屎,那时灯光会淡暗,需要不时剔除。

其他的油用在盏灯少,用在火炬柱多。竹头上端装锯末松腐木或锯末干树叶,渗混各种油类、然后点火,叫做点火炬柱。怕油腥的人家,不会在家点火炬柱。夜间打猎或踱过另一村时用来照明的较多。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