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研究多项新发现表明:打骂孩子真的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儿童行为研究多项新发现表明:打骂孩子真的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尚知雨
2014-10-06 12:26 来自 阅读联邦
为什么不少人觉得自己在棍棒之下长大,却没有留下什么阴影。简单地说,他们并未把棍棒教育和长期、缓慢的后果联系起来。如果前晚子女被打,第二天就性情大变,大概是谁都会意识到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如果影响在短期并不明显,一直要两三年甚至更久才会显现出来,那么就不会有多少人意识到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周前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恶性新闻,说一名父亲因为不满妻子出轨,残忍虐待孩子。新闻中附上的照片简直惨不忍睹。看网上的评论,对于虐待子女,共识都是一面倒的谴责批评。但遗憾的是,对于形式较轻的打骂子女,却没有类似的共识。到今天,许多人都认为打骂孩子是一种正常的教育途径。毕竟俗话一直都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而且就笔者有限的观察,不少人似乎都有一种心态,觉得自己从小被打骂长大,也没见出什么不良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想讨论一下打骂子女的相关研究。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显示,打骂子女,甚至仅仅只是不假辞色地严厉管束,都可能给子女未来带来性格和行为方面的不良影响。一项综述研究引述其他的研究称,若是(相对较轻)体罚,可能导致未来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风险上升大概三成,犯罪的风险上升一成以上。若是长期严重的暴力,则可能让未来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风险翻倍。实际上,甚至不需要打骂,即使是极其严厉,缺乏正面激励的管束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虽然程度相对较轻的后果。
比如说,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杭州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者发现,严厉管束,不假辞色,极少正面激励的父母,往往有着较低个人自尊的子女。而这些青少年往往也更觉得寂寞,被排斥,无人接纳。同样的,生长于管束严厉的家庭的青少年也更容易酗酒、使用毒品、表现出侵犯性的行为等等。而这仅仅是管束严厉,不假辞色而已啊!
上文说,打骂子女“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是因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证具体的因果关系。一方面,相关研究并不是一面倒,毫无争议。另外一方面,因为不可能进行实验室可控的实验,关于管教子女造成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关联性研究。两者相关联不足以说明两者有因果关系。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我们可以想象一些颇为明显的因果链条。譬如说,长期在一个使用暴力表达不满、发泄情绪以及解决冲突的环境中长大,容易让子女显意识或者下意识地接纳一种性格和行为规范,即使用暴力是一种表达不满、发泄情绪以及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子女更有可能表现出侵犯性的性格,甚至表现出犯罪行为。当然,这仅仅是一种颇有可信度的假设。
在性格和行为的改变以外,过于严厉的管束以及打骂子女常常会对子女的认知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比方说,在严厉管束,人生早就被父母一步一步安排好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比自由自在,自我安排生活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的管控机能要差。长期的研究认为,管控机能可以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成人的健康程度等等。而对超过800名儿童长达4年的研究也发现,遭受打骂的儿童的各项认知能力发展均较正常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来的慢。而且打骂情况越严重,认知能力发展越为落后。
上述研究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人觉得自己在棍棒之下长大,却没有留下什么阴影。简单地说,我猜测,很多人并未把棍棒教育和长期、缓慢的后果联系起来。如果前晚子女被打,第二天就性情大变,大概是谁都会意识到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如果影响在短期并不明显,一直要两三年甚至更久才会显现出来,那么就不会有多少人意识到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方说,上文提及,在缺乏正面鼓励,严肃管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往往易觉得孤独,不被接纳。但是因为这种影响过于长期和缓慢,日常中就不容易被联系起来。那些觉得孤独的子女可能会考虑到当下环境不友善,个人性格不佳或者其他的原因,而不容易联想到家庭环境逐步、长期和缓慢的影响。
从当下已有的研究看,打骂,甚至仅仅是严厉管束子女,和长远的性格、行为倾向和认知能力的不良影响有着显著的、重要的联系。并且我们有不少理由相信这些联系是因果联系。更加遗憾的是,对家庭暴力几十年的研究显示,曾经遭受家庭暴力的家长,往往也更容易对自己的子女或者伴侣施以暴力。换句话说,对子女的家庭暴力,以及其后的负面影响,很容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小儿科学会公开声明整个协会不支持任何打骂子女的行为。而全世界数十个国家都禁止,并且严厉惩罚打骂子女的行为。 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足够说明,针对子女的家庭暴力并不是,也并不应该是值得被接受的教育方式。
参考资料:
Barker, J. E., Semenov, A. D., Michaelson, L., Provan, L. S., Snyder, H. R., & Munakata, Y. (2014). Less-structured time in children’s daily lives predicts self-directed executive functioning. Nam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593.
Gershoff, E. T. (2002). 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and associated child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4), 539.
Straus, M. A., & Paschall, M. J. (2009).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 cohort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18(5), 459-483.
Straus, M. A. (2010). Criminogenic Effec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In M. Herzog-Evans & Isabelle Dréan-Rivette (eds.), Transnational Criminology Manual, VOL. 1, pp. 373-390. Amsterdam: Wolf Legal Publishing.
Wang, C., Xia, Y., Li, W., Wilson, S. M., Bush, K., & Peterson, G. (2014). Parenting Behaviors,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roblem Behavior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chool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0192513X14542433.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