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搜寻“安全威胁”的华盛顿,看看缅因州吧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东北部缅因州当地时间25日晚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震动整个美国,至少造成18人死亡,另有13人受伤,这是美国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也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之一,白宫已经下令降半旗。令当地民众胆战心惊的是,嫌疑人虽然已被确认是一名40岁的预备役军官,但截至本报发稿时,仍然在逃,也就是说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并未解除。
缅因州常常因盛产蓝莓和龙虾等而受到关注,这里旅游业发达,该州州长在26日的发布会上称其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国最安全的州之一”。这次缅因州以这样的方式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让美国人又增添了一分额外的震惊。枪手的作案动机尚不明确,每起枪击案都有不同的案情和动机,但也有着共同的背景和大环境,或者说诞生枪击案的“土壤”。一个被美国舆论广泛讨论多年的背景是美国的枪支泛滥以及控枪不力,这也是美国无法化解的体制痼疾以及难以弥合的社会分裂。
今天,包括枪支管控在内的诸多问题已然成了美国两党内斗的代名词,两党在控枪问题上互不退让,以至于对一些保守派共和党政客而言,拥护持枪权利成为向选民证明其身份的一项要求。当枪支成为“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它被谈论的目的就不再是为解决问题了,反而成为了拨弄是非、挑动仇恨的政客争取选民支持的趁手工具。
这次缅因州枪击案,料将成为“拥枪派”与“控枪派”相互攻击和争论的最新素材。其结果也大致可以预料,就是将在一片舆论喧嚣过后不了了之,直到下一起大规模枪击案发生,再进入新的轮回。很多美国人对此已经麻木,不抱什么希望。我们今天更想讨论另一个被美国舆论忽略的背景,它或许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与陷入空转的拥枪和控枪之争相比,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做也有必要做的工作更多。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政府需要对内严厉打击仇恨言论和仇恨犯罪,对外大幅减少敌意和攻击性叙事。内外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合在一起塑造出了美国扭曲的极端社会氛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美国是一个族裔群体与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当它为制造假想敌对象而鼓噪仇恨氛围与敌对舆论时,就相当于在自己家里埋下了地雷。比如美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偏袒、不公正态度,致使相关仇恨犯罪在近两周内激增;美国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不负责任的甩锅,导致针对亚裔群体的袭击事件大幅增加,等等。
置人死地的是从枪里射出的子弹,但扣动扳机的是人,而促使这个人对准无辜民众扣动扳机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是美国社会需要重点反思的地方,它是有迹可循的。近几年美国枪击案的高频爆发,正好与美国官方加强对外攻击性同步,这并非巧合,显然有内在联系。对抗性思维和言行在华盛顿十分流行,不可能不对美国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和反噬。对热衷谈论“安全”、四处搜寻“威胁”的华盛顿来说,真正的安全威胁就在它眼皮子底下,在外部找敌人是从根本上走错了方向。
“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如今对很多人来说恐怕已经难以称得上是“新闻”,这是美国政治的悲哀,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哀。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美国又有超过3.5万人死于枪支暴力。现在美国就算是参与一场地区战争,出现这么大的年死亡人数都是不可想象的。美国整天说这个威胁它,那个威胁它,到外面去找假想敌,但每一个死于枪击案的无辜生命,都在给美国敲响警钟,提醒它真正的威胁是什么、在哪里。美国对此警钟的无视,是对那些无辜生命的巨大辜负。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