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四年之间 天翻地覆

编辑: 缅华网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06-05 15:26:41 共415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 萃芝


2024年北京车展以「新时代,新汽车」为主题,凸显了汽车产业的变革。老牌车企、新势力和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共同推动了乘用车的智能化革新。海外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预示?中国汽车行业的全球化发展。中国政府的战略支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25日,以「新时代,新汽车」为主题的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2024年北京车展」)开幕。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距离上一届北京车展已经过去四年,整个汽车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参与此次车展的人难免心生恍若隔世的感觉。一些四年前还停留在PPT中的新能源品牌携新产品来势汹汹,力图借助北京车展打出影响力;宝马、奔驰和大众等老牌海外车企则以不变应万变,各自占据了一个展区的核心地段;曾经在中国名噪一时的雪铁龙、观致和三菱等品牌则已经难觅踪迹。

在流量当道的今天,北京车展也成为了一场流量盛宴。周鸿祎一身显眼的红衣爬上车顶,充当起了车模的角色;雷军被李想「关」在理想L6里进行了一轮强制推销;始终没有放弃教师梦的张朝阳则在奇瑞展区现场开课,讲授起了发动机的物理原理。比亚迪的王传福,蔚来的李斌,小鹏的何小鹏,长城的魏建军也次第登场,在聚光灯下为自己的品牌摇旗?喊。这让北京车展赚足了眼球,几乎每天都能在热搜榜上占据几个词条。

抛开这些名流和流量的光环,今年的北京车展清晰折射出了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格局变化,以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北京车展中,117台新车全球首发,其中30台为跨国公司全球首发;展出新能源车型高达278台,几乎所有车企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展示和营销的重点。一众国产新能源明星车型隆重登场,在智能化、电池技术、设计理念等层面令人耳目一新,颠覆了人们对国产汽车的认知。从新能源和国产车这两个维度出发,足以一窥此次北京车展所呈现出的新变化。

新能源赛道:老江湖与新势力的博弈

就在北京车展开幕的2024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在单月内超过了50%。在4月前半月中国市场售出的51万辆乘用车中,新能源车的数量达到了26万辆。而这一数据在上一次2020年的北京车展期间仅为5.4%。这标志?市场的偏好和结构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接纳程度已经今非昔比。北京车展中各家车企显然也已经嗅到了市场明显的变化,并在展台中?重呈现自己的新能源车领域的实力。比亚迪、「蔚小理」等天然具有新能源基因的品牌自不必说,奔驰展台的「C位」是电动大G,奥迪则将Q5和Q6L e-tron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就连本田和马自达等传统燃油车企的展台中,燃油车的身影都已经难以寻觅。有车评人戏称北京车展开始「闻不到汽油味」了。

在四年前的2020年,北京车展专门设置的两个新能源展区,还将新能源视作汽车行业的「另类」闯入者。而就在四年之后,展台的地缘格局已经演变为新能源围攻传统车企。大众和宝马展台旁边就是小鹏、腾势、阿维塔及飞凡四家新能源品牌;日产周边盘踞?小米、极越和智己;奔驰电动大G虽然亮眼,但周边四个展台理想、哪咤、路特斯、极狐形成夹攻之势;本田和起亚的风头则被旁边展台的比亚迪、仰望和方程豹抢去大半。

面对这样的格局,无论是造车历史悠久的老江湖还是自称天然拥有新能源基因的新势力,都不会放过利用新能源汽车开疆拓土的机会。这使得新能源汽车内部也开始产生了「内卷」,一些品牌逐步将自己的定位从全系列的电动汽车转型细分领域。

在能源技术层面,「新能源」内部也在孕育新发展。宁德时代在北京车展占据了一个巨大的展位。神行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首度突破200Wh/kg大关,达到205Wh/kg,让整车续航超过1000km成为可能。上汽在北京车展上推出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博世则预告今年将开始量产氢内燃机,并搭载于重卡之上。

时代变了??国产车崛起??合资车被冷落

此次北京车站另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出圈的现象是,海外汽车从业者大规模涌向中国车企展台,海外经销商、投资者、研发人员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态度是此前历届北京车展前所未见的。曾几何时,合资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是高级、安全和可靠的代名词,而国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车圈里都是不太上?面的代名词。但在新能源车企集体爆发的背景下,这一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就在此次北京车展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展台经常被挤得水泄不通,而一些合资车品牌的展台则人数寥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交媒体的热门视频中,海外车企的工程师拿?皮尺丈量比亚迪,甚至有人拿出游标卡尺,对照车辆的细节一丝不苟地进行?测量。同样热传的还有一段韩国人观察中国新能源车的视频。视频中,韩国车企人员组团围观中国新能源车,目不转睛注视?车内配置和操作功能,不时传出惊讶的声音。显然,中国新能源车企四年来的突飞猛进使得海外车企的从业者也不得不改变姿态,重新审视中国的汽车行业。

实际上,从去年上海车展开始,中国本土车展影响力已有赶超慕尼黑、日内瓦等传统国际知名车展的势头,来自不同国家的车企高管与经销商们争相亮相中国车展。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技术、研发和设计层面的突破,使得海外市场开始将中国视作引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中国车企的「争气」表现对于汽车市场的冲击,则将是所有消费者从中受益。

在北京车展中,宝马ix3直接报出了27万的价格,相比其最初发售价几乎腰斩。曾经超过30万的捷豹XEL也将价格降到了18万以下。海外品牌和合资品牌放下身段大幅降价,直接原因就是国产新势力的崛起直接冲击到了原有稳定的价格体系。

国产车崛起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成为搅局的「鲶鱼」,带来了整个市场在智能化层面的革新。北京车展中,华为第一次携问界、智界、享界等多个品牌车型集体亮相,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不同于小米相对独立完整的生产线,华为选择了与成熟车企进行合作,借助自身在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提供智能汽车的补充服务来协助传统汽车制造商实现升级和转型。当前,华为已与赛力斯、北汽新能源、重庆长安和广汽等多个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共创子品牌或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比亚迪、吉利和奇瑞这样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进行转型的企业,蔚来、理想这样的以新能源为核心理念的企业,和华为、小米这样从科技企业转型造车的企业一道,构成了国产车蓬勃发展的动能。借助新能源形成的产业革新和技术发展,不仅对于中国本土的汽车产业具有价值,也在中国汽车出海的浪潮中悄然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

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走下去?走出去

2024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强势赢得「开门红」,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分上到了最大一块「蛋糕」。在此前的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进军了欧洲市场,比利时、英国和西班牙在2023年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都超过5万辆。这标志?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停留在国内市场的圈地自萌,而将目标投向了影响和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国产汽车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出海,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它有赖于政府战略性的引导和企业长期在这一领域深耕的结果。

在传统燃油车主导的时代,中国企业很难进入到世界知名车企的供应链体系,这就使得在燃油车领域的大规模投入收效甚微。我国传统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大而不强,而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中国政府很早就确定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竞争力,并在消费领域提供购车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从而刺激市场需求。从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和品牌的不断涌现可以看出,这一选择是正确且具有前瞻性的。

但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与这种火热势头相对的,是美国处心积虑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议题。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无论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还是美国财长耶伦,都在重复这种陈词滥调,耶伦甚至不惜在多次访华的进程中向中国政府就这一问题展开施压。但从海外市场的回馈来看,美国除了特斯拉一枝独秀之外,没有诞生其他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苹果「宏伟」的造车计划也在今年宣告胎死腹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则凭借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广受欢迎,并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优质产能。

从这次北京车展也能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既没有「产能过剩」和「需求减弱」,外国车企也没有任何离开中国的意图。双方未来的基调更接近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新能源核心技术、智能网联系统等领域技术上质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提升。中国汽车技术加速进化的背后,是人工智能企业的努力以及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的不断升级。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汽车将走向更深更广的「智造」,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步伐。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