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若抡起贸易大棒,中国怎会被动挨打

编辑:环球时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06-21 14:21:25 共427人阅读
文章导读 欧盟是否仍然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还是正在抡起针对中国的贸易大棒?世界正高度关注。……

来源:环球时报

欧盟是否仍然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还是正在抡起针对中国的贸易大棒?世界正高度关注。人们注意到,2023年10月以来,欧盟连续出台对华贸易投资限制措施,至今已达41项。仅5月16日至24日9天内,欧盟就对华新发起反倾销调查5起,涉案金额17.1亿美元,频次之高、密度之大可谓创了纪录。在欧委会调查期间,欧盟滥用限制措施,公然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则标准,妨害贸易自由与公正原则,更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担忧。

究竟是谁主动挑起争端?我们不妨看看如下事实。2023年9月13日,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发表盟情咨文时,在未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事先通报的情况下,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公开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随后,欧盟迅速扩大对华贸易调查的范围和力度,紧锣密鼓出台各类贸易限制措施,对华发起外国补贴条例(FSR)调查与国际采购工具(IPI)调查。在中欧经贸关系本应向好发展之时,欧盟却抡起了贸易大棒,还想把挑起贸易争端的恶名强加给中国。但谁是始作俑者,事实一目了然。

作为这场争端的无辜受害者,中国没有选择立刻对等报复,而是展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善意,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至今,中国已经通过会见、会谈、通话、信函等方式,与欧盟机构和德国、法国等16个成员国进行了80余次沟通。其中,仅中方领导人就先后9次与欧盟机构领导人进行沟通,商务部则与欧盟机构、成员国和重点企业进行了超过60次部级工作交流。可以看到,为妥善处理中欧贸易分歧,中国的诚意不可谓不足,工作不可谓不深入。

面对欧盟的贸易打压,中国企业同样保持了克制,不仅积极展开沟通,还尽其所能主动配合调查。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机电商会等行业组织在调查发起后多次前往欧洲,与欧洲主要车企和欧委会调查官员会面,参加欧盟调查机关听证会,积极开展沟通游说工作。另一方面,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深知调查将给公司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尽力配合欧盟调查。今年1—3月,上汽、吉利、比亚迪等3家抽样企业先后投入上千人次,主动配合欧委会派出的14个核查小组进行调查,耗时数月,诚意十足。

然而,中国的诚意和企业的配合并没有换得欧盟的理解和善意,反而刺激欧盟在限制对华贸易投资方面不断扩大范围,肆意升级局势,公然推卸责任。首先,欧盟对华贸易投资限制的种类不断增加,自去年10月至今,所涉行业已经从电动汽车蔓延至钢铁产品、建筑材料、工业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其次,欧盟调查的涉案金额不断累积,目前已达284亿美元,为历史之最。最后,欧盟还“贼喊捉贼”,多次发布所谓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的错误报告,试图混淆视听,将非法贸易调查打造成所谓的正义行动。

中国和欧盟本应是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的建设性力量,但欧盟公然“开倒车”的做法,严重干扰了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正常经贸活动,破坏了中欧经贸合作环境,妨害了全球自由贸易秩序。在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中,政治动机取代了贸易公平,成为欧盟行动的“指南针”。在政治目标导向下,整个调查程序注定不公正、不透明,甚至存在人为操纵、“定制”证据的戏码。更有甚者,欧盟还滥用调查权力,搜集中国企业有关电池配方、生产成本、销售渠道、供应链布局与融资信息等核心技术、商业与运营秘密。

中国的善意与诚意不应该被滥用,中国的克制与配合更不意味着忍气吞声和无能软弱。中国无意与任何一个经济体打贸易战,但面对欧盟一而再、再而三的升级挑衅,中国不得不维护自身权益,纠正欧盟错误做法,保护企业合法利益。中国的态度其实非常明确,中欧关系的正确定位应当是伙伴,主流基调应当是合作,发展前景应当是共赢。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将何去何从,现在是轮到欧盟谨慎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审核 | 周扬

编辑 | 张心珮

校对 | 徐璐明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