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虹化之谜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科学 发布于2012-07-20 23:40:41 共9021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世界未解之谜——虹化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虹化之谜

2009年05月08日17:27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其形骸不断缩小或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和毛发。也有得道高僧的尸体在焚化后只得到珍贵的舍利。那么,西藏的虹化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只有得道高僧才能虹化呢?这就是虹化之谜给人留下的谜团。

  虹化是指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或者叫虹霓法身。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无量宫中。

  虹化的基本特征是: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会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还有修行得道的高僧,死后火化,遗体全部烧光,连一点骨灰也不留下。这种十分特殊的现象,也可归入虹化一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传说密宗修炼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色的光直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人体虹化现象。

  虹化目前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但虹化现象为什么仅出现在藏传佛教范围内呢?藏传佛教与汉地、南传佛教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为什么会产生虹化呢?虹化时发出的光是什么光?

  一般情况下,凡发光的物质,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燃烧在高温下发光。发红光,温度至少要达到600℃;发白光,温度至少要达到1000℃以上。另一类是冷光,如某种射线照射下某些物质发出的光,以及自身发出荧光之类。那么虹化时发出的光,是热光还是冷光?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能量如何转化?身体发光的同时如果脱水脱脂而收缩变小,那也只能是皮肤、肌肉和内脏萎缩,而骨骼又是如何萎缩的呢?发光时如果“燃烧”,那么自燃的原因何在?燃烧后一般会留下“灰烬”,为什么几十千克的身体会变成发光的舍利,或者缩小成坚硬如铁的形骸甚至“不翼而飞”呢?

  如果说虹化时发光是有电流通过身体,但我们知道,电流通过电阻丝时电阻丝会发热发光,电流断了而电阻丝依旧(当然在高温之下电阻丝会有部分氧化),虹化时若是电流通过肉身,但电流断了而肉身不存又是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疑团至今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也吸引着无数探究真相的目光。

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

2009年05月08日17:29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探索虹化之谜,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西藏本土的一些虹化事例。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密宗从佛陀的故乡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带到雪域藏地,1000多年来,藏地成就虹身者不计其数。

  1883年,藏传佛教高僧堆炯林巴和仁增白马玛堆兑的弟子中,有14人死时人体虹化。其中一个叫壤日克的弟子,虹化后只留下一片小指甲,至今仍珍藏在多康寺院里。

  1952年,德格益龙人索朗杰活佛虹化时,当时的西藏军政领导都在场。德格益龙人索朗杰虹化时的情景颇为壮观,十多年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区委书记的张国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场面。当年张国华将军得知这位老活佛第二天早上要离开西藏,便去送行。可是当张将军等人到达后,只见德格益龙人索朗杰活佛端坐于大经堂中央,也不来接待客人。张将军一时不解,就和卫兵一起站着看。后见本寺庙的其他僧人也来了,围坐在活佛四周,等人都到齐了。活佛就从座位上腾起,先腾起又落回原地,第三次腾起时产生了一声巨响,如打了一个大雷,随之活佛就消失不见了,只见一朵红云飞去,什么痕迹也未留下。

  1969年,壤塘县的俄未路活佛和班玛县的那希堪布乐活佛分别于修果寺和知钦寺圆寂,身体均缩小到30厘米左右,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

  1980年,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的阿达拉姆和察维县的玉拉大姐,两人去世时分别成比例地缩小到20厘米和50厘米高,而且都坚如钢铁。

  1983年,色达县年龙寺的堪布索尔顿活佛圆寂后,身体也缩小成小臂高,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

  原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活佛索朗顿珠也提到,他的导师南开多吉逝世时,打坐处不断发出异常响声,并绚丽光化;声响之大,可谓惊天动地,最后只留下弥足珍贵的舍利子。

  此外,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堆炯?吉扎盖西多吉在《宁玛源流》一书中写道:“以南北大圆满库之道,得虹化者不计其数。”

  不论哪一派密教的修行人,在修炼密法到达很高的境地后,当他命终时,就会出现虹化现象。他的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朝天上飞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无量宫中。这在常人听来不可思议,在密教的修行者看来,却非常平常。

  透过长年的修炼,修行者的身体内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当他面对死亡之际,就让这能量把肉体转化为最初组成身体的光质,色身融化在光中,然后完全消失。不过由于所修法门的不同,修行者的虹化过程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较普遍的有两种:

  一种是修行人圆寂前,要求独处,死后7天不要动他的遗体。房间里会充满奇异的彩虹般的光。到第8天,人们打开房间,只见修行人的遗体已经消失,只留下头发和指甲。

  另一种修行人圆寂前是要独处,但允许亲传的弟子在身边,修行人如常盘坐,身体自燃,一道彩虹冲天而去。

  无垢光尊者曾在《句义宝藏论》中指出过学密宗的上等瑜伽士,应有的四种成就相,即:

  1.无余微尘而成就。

  2.为度化他众以满天彩虹之光身而成就。

  3.光身消于虚空而成就。

  4.肉身直接消于虚空而成就。

  而这几种成就,实际上就是虹化。在《金刚萨埵意镜续》中也曾说道:“修密法者所得涅有二种,一为正等觉,二为现前觉。所谓正等觉,即是以无余肉身而成佛;所谓现前觉分有数种,即修密者圆寂时出现彩光、妙音、坚固舍利、大地震动等瑞相。彩光有二种:光环如虹幕相、光线如梯形相。若现光环相者,五日后安稳得现前成佛;若现光线如梯形相者,七日后现前成佛。妙音有二种:若轰然作响,七日后现前成佛;若有物体相碰声者,十四日后即现前成佛。”

  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其中最惊人的记载,出自于《前译光明史》中,据说从噶丹巴德协修建白玉噶托寺,而形成宁玛派中噶托法系后的700年间,竟然共有10万人获大圆满虹化光明身成就。

  即使到现代,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仍屡次出现。足可以证明虹化成就确实存在,绝非虚妄之言。

何谓大圆满法

2009年05月08日17:30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一直以来,对于虹化现象,大都视为修习大圆满法,尤其是心髓后的奇迹,那么,究竟何谓大圆满法呢?

  大圆满法历史悠久,于唐代传入西藏,历经灭佛劫难,其心髓又由掘藏师从岩洞中掘出。18世纪,在龙钦巴尊者的加持下,晋美林巴尊者打开了《龙钦宁提》的意伏藏,从此《龙钦宁提》成为最受欢迎的宁提(心髓)法本,在藏地得到广泛传播。

  大圆满法囊括了佛陀所说的所有教言,而宁提更是大圆满的精髓,是最便捷、最彻底的成佛之法。宁提分彻却和妥噶两大主修法门,彻却在顿悟中成佛,使心获得解脱;妥噶则使身化虹光,成就不死虹身。

  大圆满法是西藏密宗最神秘的教派——宁玛派的主要教法。这个教法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心不只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是非无。这种非空非有不落于“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是远离两边的中观正见。他们主张“体性奉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其大意是: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纯洁的,远离尘垢的,但必须通过修法,才能使心体不受任何干扰,在“空虚明净”中把心体安置于一个理想的境界,那就成佛了。这与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不过宁玛派的修法极为繁琐,必须按照密传的次第才能修成。说到底,他们认为:众生心体本净,众生是佛,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则无别。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创立的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则认为“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能”。在起修方面,宁玛派主张“顿悟”,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而格鲁派则反对本具之说,认为成佛要培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经过长时间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

  大圆满法“修以开悟”的次第大约如下:起初合格上师在了解弟子根器后,授以净化业障、圆满资粮的前行,弟子须受第四灌顶及修“上师相应法”,以变成正法器和完美的接收器,在修持期间向上师报告禅修经验,时机至时,上师会直指心性,有如一刀劈下,顿破累劫无明,刹那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大圆满前半部的“立断”倒和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只是悟入的巧妙不同,法门保存的极完整,并且顿渐普摄,对各种根器的人都能循循善诱。对“明心见性”、“起用”、“证道”细微关键的印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师徒口耳相传。首先是“四思维、人身难得、无常、因果、轮回苦”,使你的心能够出离轮回,趋向佛法;再来是“皈依”和“发心”,建立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后修“金刚萨缍”,净化自己身口意的业障;再修“供曼达”以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修“上师相应法”以心印心。以上的修行是“因”,“果”就是能面见自性,悟入“大圆满见”。行者在证悟前需守戒律,止恶修善。

  在宁玛派僧人的心法中,大圆满是西藏密宗的最高心法,也是成佛最为便捷、最为彻底的法门。说它便捷,因为它不必经过不同次第的修习,而是直指自心,当下顿悟;说它彻底,因为它不但能引导修行者证得心灵的顿悟,还能使肉身化为虹光,获得身心双解脱。大圆满法高深玄妙,没有一定基础是难以理解的。

藏传佛教的特点

2009年05月08日17:31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从大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虹化现象大都只发生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身上,而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修行者则未曾见到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那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有些什么区别呢?藏传佛教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

  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其中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体系是藏民族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

  藏传佛教,是指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对藏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藏传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了阿里、卫藏、多康三藏大地,还远播到了蒙古高原、祖国南疆以及国外不少地方。

  佛教的传播、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波澜壮阔、起伏多变的过程。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公元10世纪虽然密宗继续残存了200多年,但大乘佛教已十分衰微。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统治印度,佛教在它的故乡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然而,在西藏以及更为广阔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经过艰难曲折的里程,最终走上了兴旺发展的道路。

  藏传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而且结合藏地的实际,吸收当地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富有新意的、藏化了的佛教。藏传佛教极力倡导慈悲为怀、尊重生命、崇尚和平和反对战争等,它对传统的信仰习俗也赋予了具体的内容,如提倡仁爱、宽厚,以诚待人,以理服人等观念。这些正是芸芸众生所希望的,理所当然地被他们所接受。

  在世界佛教各流派中,唯有藏传佛教坚持显密兼修。藏传佛教不仅理论完备,体系严谨,而且在传承与实践方面也是最为完整。在佛教经典的翻译整理方面,《藏文大藏经》的质量也属首屈一指。它不仅翻译内容准确、严谨,所收经典的种类也最为齐全。从整体上看,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宫廷内反佛教一派的大臣们,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在吐蕃展开了一场空前的灭佛运动(838~842年)。当时佛教受到无情的打击,僧人被镇压,佛经被焚,佛像被毁,寺庙被封。时隔6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贝吉多吉所暗杀,处于低谷之时的佛教又得以抬头,吐蕃王朝最终在这场灭佛与兴佛的斗争中全面崩溃。史学界一般以朗达玛灭佛为界线,从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灭佛这段时间,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从公元10世纪中叶开始,佛教再度兴起并不断走向兴盛至今,被称之为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进入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尤其公元11世纪更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藏传佛教的各教派皆形成于后弘期,在藏传佛教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另外还有希解派、觉域派、郭扎派、夏鲁派和觉囊派等教派。但后面这些教派势力都比较弱,且无地方势力做靠山,后来先后融于其他教派或自行消失。迄今为止,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以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藏传佛教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藏传佛教有着三大突出的特点:

  1. 藏传佛教虽属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和排斥小乘佛教,且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因此,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藏传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坚持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显法与密法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

  2.藏传佛教出色地吸收了佛陀教义的两大精华,即密法和性空正见。藏传佛教认为,密法是佛教的精华,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性空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它并非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是一种符号语言,抽象概念性思维,一般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藏传佛教内部在性空正见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派别,如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和中观派等。

  3.藏传佛教确立的活佛转世制度。这种宗教领袖的继承方式,不仅在佛教其他教派中,即便是在世界各类宗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也许正是由于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才使得修习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产生了虹化现象。不过,虹化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则缺乏合理的解释。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

2009年05月08日17:32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我们从许多史料记载、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发生虹化现象的有道高僧都是密宗修行者,而却未曾见显宗修行者产生这种现象,那么,佛教中的密宗到底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呢?它和显宗对比又有何区别呢?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藏传佛教包括密宗和显宗,它基本上保存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形态,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藏传佛教是大乘和小乘兼修。

  藏传佛教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藏传佛教认为人想成佛是没有其他简单途径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照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

  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

  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主要区别。具体而言,密宗与显宗的区别可从下面的详细介绍中知悉。

  密宗是依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达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称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藏,以《苏婆呼经》为律藏,以《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相对于显教,此宗派通称“密教”,这是在凸显密宗所诠表的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是佛内证的境界,深密奥妙,所以称为“密”;又因不得对未灌顶者宣示其法,所以称为“密”。密教的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的宗师或修学密教的僧侣,称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称为“密众”;密教修学的道场,称为“密场”。

  早在东晋前期,龟兹的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后来,在孝文帝太元年间,竺昙无兰也译出《陀邻钵咒经》等二十多部密宗经典。到了唐代,义净译出《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多部,是唐代译出密教经典最多的一位。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先后把纯密传入我国,在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他们三人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我国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为主的宗派。

  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断,密宗和其他佛教诸宗一样,典籍经疏都被销毁一空。在宋代,先后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人传译密宗经轨,但已不如唐代兴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诵持真言陀罗尼为主。到元代时,则以喇嘛教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由于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许多名利之徒竞相出家学密,因此导致腐化,于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黄教为主流的系统。

  就教义来说,密教和其他显教有很大的不同,显教是以“应身佛”宣说教法;密教则是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宣说教法。依显教修行的,一般多认为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佛果;密教则认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圆满成就,现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为了彰显法身如来的自证境界,特别用图绘来象征,这就是胎藏界、金刚界的两部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理法身”,又称为“因曼荼罗”,中央画着大日如来,东西南北的四方画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萨;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称为“果曼荼罗”,整个图划分为九部,每一部是一会,各会都配置着诸尊,总共有1461尊。

  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在咒语诵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团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众,修身持律,或作课诵时,也诵持经咒,可以说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带的,并非是专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经典,也都是经与咒合并记载,如《药师经》、《地藏经》、《法华经》等,都是在经文之后,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经》的最后一段,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的咒语。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并且赋予特别的意义和功用,很多密教经典的问世,也是为了咒语的广为诵持和流传。

  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

  从上面的介绍中,似乎正是密宗修行的方法不同于显宗,因为有人传授密法、咒语和灌顶才使得道行高的密宗修行者在临终时得以“虹身”。

  但是也有人认为,显密两宗的教理是相通的,显宗祖师的证量和密宗大德的证量是一致的。比如达摩祖师只履西归,六祖惠能出现白虹、坚固舍利等瑞相也是属于“虹化”。

神秘的舍利子

2009年05月08日17:39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据观察,舍利是一种骨质结晶物,其物质组成结构不详。舍利现象本十分罕见,但近年来,舍利现象屡有出现,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个奇闻。

  1990年12月,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火化后,人们在他的骨灰中捡到480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些还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亮。据辨认,与佛门珍宝舍利子并无二致。

  高僧们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泽各异,1993年5月7日晚,我国东北沈阳唯一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胜寺的79岁大经师召乌力吉高僧(蒙族),感觉身体不适,想回原籍辽宁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刚送他到沈阳火车站,他便悄然圆寂。高僧的遗体是送到沈阳文官屯殡仪馆火化的。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红、绿、黄、黑、白等多色珍贵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黄豆,小的似米粒,经佛教专家鉴别,认为是高僧圆寂留下的珍贵舍利。

  据说,有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多达万颗。1991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得五色舍利子11000颗。

  而有一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竟大如鸡卵。1989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洗石庵住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明的舍利子,每颗直径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

  尤令人称奇的是有的高僧圆寂后心脏火焚不化,最后竟也化成坚固的舍利子。1994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乡观音山法华寺修行的93岁圆照法师自进入6月份后,就水米不进。6月12日,他的神色突然异常兴奋、激动,晚上9点多时,他对前来探望的寺内众弟子演讲了一通佛法后,说了一句“我将心留给众生”,便悄然圆寂。4天之后,弟子们按照佛教教规,在寺内一大青石板上架起木柴,将法师焚化。大火烧了整整一天,法师法体形成百多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舍利子和舍利花。舍利花颜色雪白,镶嵌着米粒大小的呈红、黄、蓝、褐色的结晶体。尤为神奇的是,法师心脏久焚不化,成为一个呈黑褐色的巨大舍利子。火化结束时,心脏尚软,之后逐渐变硬,当时在场的百名僧俗弟子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随后,老尼的舍利和心脏被供奉进专为其修建的舍利塔内。据称,圆照法师是西藏密宗贡嘎活佛的亲传弟子,法师生前性情平和、心地善良,但饭量极小,每餐只吃一二两。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

  还有,舍利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为何色泽不一,五光十色?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脏久焚不化,由软变硬,成为一个巨大的舍利子。这在佛教史上也前所未闻。

  此外,为什么在那些潜心修行的佛教徒中会有这种特异的现象?所谓修行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与常人有所区别?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目前科学也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责任编辑:常雪梅)

舍利子是结石吗

2009年05月08日17:40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有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的东西。事实上,舍利子只在佛教徒中见到,却从未在什么胆结石病人身上见到。

  舍利一般分为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红色的是肉舍利,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

  有的舍利纯净无暇,有的能凭空出现(天降舍利雨),有的会发光,有的能生长,有的大德能在骨头上显字,甚至肉身缩小或消失。它的各种神奇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

  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氧化物。

  再者,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高僧们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却非常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如果一个人有那么多“烧不化的结石”,那他还能活到圆寂那一刻吗?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而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却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的。

  可见,舍利子是结石的这种解释也是难自圆其说的。目前,关于舍利子还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

  而佛经上说,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

虹化成就的渊源

2009年05月08日17:42 来源:人民网-中国西藏网

    在佛教中,类似于虹化这种身体发光与自然焚烧的成就,并非只有大圆满法所独有。早在佛祖当年圆寂时,就已经出现。

  在《五灯会元》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尔时全棺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

  而在后分《涅经》中,就有更详细的记载,即:“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

  可见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是从心胸中,自放火光,而火焰也非常猛烈,甚至可以涌出棺外。这一点也与后世的虹化,非常相似。

  而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并非佛祖所独有,也流传禅门之中,成为了一门历经数十代传承的法要。例如西土禅门的二祖——阿难尊者在圆寂时,也显示出相似的火光定成就。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

  从那以后,禅门的西土祖师身上,屡次出现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五灯会元》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五祖提多迦尊者:“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五年己丑岁也。”

  六祖弥遮迦尊者:“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置于上级。即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

  十祖胁尊者:“祖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化火自焚。”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焉。”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祖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

  由于禅门西土初祖摩诃迦叶尊者是隐修于鸡足山中,所以,在其余的26位祖师身上,竟然有至少12位祖师是证得火光三昧成就的。

  从这么多的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印度禅门的流传中,肯定有类似于大圆满心髓法的修炼功夫,只是到了东土之后,或因传承之断绝,或由机缘之不合,使这一成就法门,渐渐不为人所知,而只能够隐秘于极少数禅师之手。而相反,却在大圆满法中获得重现,并结合密法之修行,终成一大要法。

  所以,虹化之成就,实际上是从火光三昧所渐渐发展而来。那么,何谓三昧呢?

  三昧,亦译“三摩地”,汉语意译“正受”、“定”,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大智度论》卷五解释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摩地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义,包括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唯三果圣人方可达到的“受想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定中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境界。火光三昧是佛道修炼到一定层次才有的境界。至于为何修炼到一定境界会出现三昧火而自焚,现在科学还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

  虹化和火光三昧一样无法用科学语言去解释,就算有一些“解释”也无非是一些猜测、假说、想象等试探性的描述,让科学在虹化面前还是无可奈何。
(责任编辑:常雪梅)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