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造不出圆珠笔球珠?从机械美学解释

编辑:驱动之家 文章类型:科学 发布于2016-01-27 10:16:11 共227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国为啥造不出圆珠笔球珠?从机械美学解释

    小小的圆珠笔,中国造不出来,这为什么成了近期大家比较讨论的话题?还要从去年11月22日的央视的《对话》访谈节目说起:

    一年前李总理说中国造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而在当时的《对话》节目中,大佬也承认中国之所以造不出好笔,是因为造不出好笔尖,而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需要向更高的台阶进发。

    节目中,这些企业坦言,小小的圆珠笔虽然不起眼,但是顶级圆珠笔利润高于一台空调,而中国造的圆珠笔,利润只有几厘,因为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只是加工而已。

    对于中国圆珠笔制造业来说,圆珠笔尖原材料配比特殊,只能高价采购,但更可怕的是,由于国外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时候有钱也买不来,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企业要么继续忍受中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标签,要么勒紧裤腰带、一切从研发开始。

    对于这个圆珠笔的笔尖,机械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这个中国人造不了的圆珠笔的笔尖,是由两个核心部件组成:金属圆珠、和锥形的金属底座(或称球座)。圆珠是个纯粹的圆球,但球座不是简单的碗状,而有着各种细小沟槽,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对精度的要求也十分高。

    大气的压力和油墨的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里的油墨流向笔头的球座里,黏附在球珠上。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利用圆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塑料笔芯内的油墨(墨水),形成字迹。

    由于书写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笔尖的圆珠需要采用非常坚硬耐磨的材料制成。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不锈钢和碳化钨。后者的质量更好,使用时间再长写起来都也很流畅。

    碳化钨是一种由钨和碳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硬质合金生产材料,呈黑色六方晶体,有金属光泽,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化学性质稳定,是电、热的良好导体。加入碳化钛、碳化钽,还能提高抗爆能力,用于制造钢材切割工具,还有多种军事用途。

    圆珠笔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东方人用毛笔砚台,西方人用各种蘸水笔,两者都不适合出门旅行。后来出现了吸水钢笔,但这种书写工具易渗漏、易受气侯影响、需要经常灌注墨水,这些局限使得经常出门在外的记者尤感不便。

    19世纪末欧洲就出现了圆珠笔的雏形。1888年10月30日,一位名叫John Loud的美国记者获得了圆珠笔的第一个专利,他为这种利用滚珠作笔尖的笔取名ballpoint pen,但没有商品化。后来英国和德国陆续有类似的设计出现,均因性能较差,没引起广泛重视。

    直到1943年6月,另一位记者,匈牙利的László Bíró为他发明的Biro圆珠笔申请了欧洲专利。他采用类似报纸油墨的快干墨水代替传统墨汁,为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Bíró在墨水管的顶端安装了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干,同时控制墨水流出的速率。

    后来,英国政府购买了Biro圆珠笔的专利使用权,配备给皇家空军。飞行员从此告别钢笔,再也不用担心在低压的高空飞行后满身墨水了。二战期间,Biro圆珠笔由于坚固性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1945年,美国人Milton Reynolds改进的新型圆珠笔供应美军,同时投入商业生产,这种号称第一支能在水下书写的笔售价12.5美元/支,以当时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但昂贵的价格阻挡不了美国人对这种神奇的新型书写工具的疯狂追捧,上千人排队竞相购买,初次推出就卖掉了一万支。

    真正把圆珠笔这种书写工具变得趋于完美的,是法国人Marcel Bich。他1945年创立公司,并于1950年获得BIRO的专利,他的BIC圆珠笔创立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典范,也真正把圆珠笔带进了千家万户。1953年,在他的广告主管建议下,出于全球化的考量,为了避免自己的姓被念成不好的意思,Bich把品牌命名为BIC。

    在BIC之前,圆珠笔都是奢侈品,由飞机制造厂生产,供应给空军、土豪和发烧友。Bich科学开发了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1959年以每支笔的29美分的价格销往美国,在一年内,竞争又迫使价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

    从1950年至今,BIC已经生产了1000亿支圆珠笔,成了行业NO.1,圆珠笔的代名词。(中国如今一年能生产380亿支,3年就能在数量上追平BIC,然并卵)

油墨调和

    圆珠笔的墨水分油性和水性。早年的圆珠笔写出来的字迹刚开始清晰,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模糊。是因为当时油墨是用染料和蓖麻油制成的,日子久了,油慢慢的在纸上浸开,字迹就模糊了,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有规定档案书写用笔不能用圆珠笔,只能用钢笔和水性签字笔,所以在中国圆珠笔的使用远不如欧美。

圆珠制造

    要能写两公里,如果圆珠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够,写着写着被磨损变小,就得漏墨了。最早BIC的圆珠是不锈钢的,1961年起改用碳化钨。BIC是从碳化钨粉末开始搓小球的。墨水、圆珠和笔头的匹配,是生产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要能写满两公里,一点小误差小磨损都不允许的,据说圆珠和托座之间只允许0.1微米的误差。

    制作笔头的线材,有青铜、镍银或特种钢的,通过冲压或车铣成型。据说1999年,贝发花40万欧从瑞士引进了制造高端笔类产品的设备,在用完了厂家赠送的300吨专用线材后,放眼全国居然没人能制造同类线材:国内的原料都比较低端,容易漏墨、掉珠、耐磨性差,只能占领廉价的低端市场。

中国一定得造好笔尖?

    2012年中国贝发集团砸6000万研究圆珠笔头时,有人曾算过一笔账:瑞士笔头加德国墨水,合计0.126元,再加上笔管、外壳等塑料配件,一支圆珠笔的成本是0.233元,而出厂价却只有0.245元,利润空间只有1分2厘。(中性笔能赚两倍,一支的利润有2~3分钱。)

    如果突破笔头、墨水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无需再进口原材料,整支圆珠笔的成本还可以至少降低5个百分点。

    现在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差不多每个地球人能分到5支,但要让造笔企业去倒逼原材料和设备制造行业,自掏腰包、以己之短,血拼人之长,这是缺乏自信却又过于自我的表现。

    谁说造笔就必须能做最好的笔尖,靠进口不代表无能,咱心虚个啥,在笔杆上精益求精有何不可?可怕的是,笔尖造不了,连笔杆也不好好造,才真的再没人带咱玩了呢。

    术业有专攻、凡事皆有取舍,在协作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没有短板,而在于有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大家觉得呢?

    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