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航天,孩子们用代码开建“数字空间站”

编辑:环球时报 文章类型:科学 发布于2022-06-07 11:48:40 共17176人阅读
文章导读 又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天!6月5日10时44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近年来,我国在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高精尖科学技术领域屡奏凯歌,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一粒粒科技创新的种子……

又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天!6月5日10时44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近年来,我国在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高精尖科学技术领域屡奏凯歌,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一粒粒科技创新的种子。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的科学素养决定着民族的未来。6月6日,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共同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中,“青少年编程启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邀请10万名青少年编程共建大型虚拟航天科技作品“数字空间站”,点亮孩子们的航天梦想,并致敬中国航天。

从生活周边到星辰大海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在围绕“助力青少年发展”合作一周年之际,双方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该计划为公益项目,旨在通过编程教育的推广普及,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及技能,激发青少年基于数字能力自主创新的意识。

针对“零基础”和“有一定基础”的不同群体,计划设立了“青少年编程启蒙”与“编程与人工智能”两项活动,而“数字空间站”的建造,正是面向编程“零基础”的全国青少年群体。

在本次共建“数字空间站”的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可通过线上报名参加5大航天器和10万个零部件的组装任务,使用入门级图形化编程语言完成零部件组装。任务完成后,孩子们可以在系统引导下用代码写下一句自己想对太空说的话,这些话将发往活动主题合作伙伴中国邮政太空邮局;还可进入腾讯扣叮-编程第一课APP,完成“数字空间站”发射燃料收集等更多任务,在系列闯关任务中进一步学习编程。“数字空间站”成品将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腾讯收藏。

今年下半年,“编程与人工智能”活动将邀请编程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实际问题设立题目,号召有一定编程基础的青少年,以编程方式探索解决方案。活动过程中,腾讯工程师会组成志愿者团队,为孩子们提供技术指导。

据项目负责人表示,以上两个活动,相比具体的编程技能,更重视提升孩子们对编程的好奇心,以及引导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关注并参与社会重要议题的责任感及创新力。

此外,腾讯扣叮及腾讯AI创想家打造的近100集 “编程与人工智能”免费公益视频,也将在“计划”官网、QQ、腾讯视频陆续上线,为青少年提供一站式学习内容。

AI时代,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小到二维码、健康码、行程卡,大到智能家居、无人驾驶、载人航天……从生活周边到星辰大海,数字科技都全过程、高速度、宽辐射、深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其中,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够具备数字时代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通过让编程致敬中国航天、让编程助力实际问题解决以及近100节普惠编程视频的设置,成为提升孩子们数字胜任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正探路

根据GitHub平台发布的调查报告,2021年,中国程序员数量为755万人,排名世界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程序员数量为1355万人。尽管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积累了一定的编程人口,但相较于14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755万,仍是一个渺小的数字。

早在1984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号召就被提出。但在世界范围内,编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则是近十年来发生的事。

美国是最早开展少儿编程教育的国家。早在1966年,美国麻省理工的学者西蒙·佩珀特和Wally Feurzeig就以幼儿园儿童为对象,开发出了第一款少儿编程语言——Logo语言。2012年,美国在中小学开始开设编程课,2013年,非营利组织Code.org发起“编程一小时”活动,将美国的计算机编程教育推向了高潮;澳大利亚从2015年起开始发起面向学校的编程教育,并将编程教育贯彻到小学至高中的《数字技术》课程中,以学科结合的形式开展编程教育;日本则在2012年就开始在中小学中普及编程教育科目,2020年又将编程课确立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事实上,在我国,相关顶层设计也已铺开。

国务院于2017年7月便印发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去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今年4月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信息科技”课列入必修。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码”上开始 赴时代之约

去年以来,“双减”政策雷厉风行,各地围绕治理校外培训和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可以预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信息科技教育将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在内蒙古科左后旗实验小学挂职的北京芳草地国际学院远洋小学教师金树鑫今年格外忙碌,今年3月1日以来,金树鑫开设的编程兴趣班成为不少同学的课后热门之选。

在金树鑫看来,编程是一门“交叉的科学”,它融合了数学、英语、语文、社会等各个学科,更重要的是,编程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腾讯员工李家炜,在与爱人的一次家庭争吵过后,6岁的女儿对他们说:爸爸妈妈,如果你们要和好如初,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李家炜颇为惊讶,他很难想象,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如此熟练地拆解问题、设计方法。“你是从哪学的?”李家炜问。“老师教我们编程的时候会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分一二三步走。”女儿说。

让孩子学编程是一种变相的“鸡娃”吗?在腾讯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中,87.2%的被访者反对“编程鸡娃”。编程并不应该是技能导向的学习,而更应该是素养导向的发展。当前,主流意见已基本形成共识:编程等数字化技能,对下一代应该如我们这一代人对待汽车的态度类似——你不一定要学会怎么造车,但最好学会开车,因为那样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便利。

编程对今日之中国青少年而言,已不应成为一个“时髦”的选项,而是提升数字时代胜任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实践,我们要做的,是尽情地奔赴这一场时代之约。

如今,那句霍金的名言正在被反复提及:“上至揭开宇宙的秘密,下至在21世纪做好一份工作,编程都是学习的必备技能。”越来越多的人,也在这句话的背后,找到了与未来世界对话的勇气。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