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缅甸的扫盲运动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9月8日是“国际识字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也有人称为“扫盲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 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简称UNESCO)在1966年规定下来的。那一年(1966年)9月8日至19日,该组织召开了一次大会——世界文化识字大会(World Literacy Congress),讨论了提高人民的识字水平及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等事宜。之后,就规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识字日”。每年一到这个日子,就检讨一年来的的有关扫盲工作和成绩,推动各国开展教育、文化识字等工作,这到今年已有整整50年的“历史”了。
在学生时代,对这“国际识字日”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缅甸各地开展的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场面宏大,成绩显著,甚至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杯(在1971年及1983年)。
近代缅甸广泛的群众性扫盲运动可追溯到获得独立的1948年。在英殖民主义时代,缅甸文盲比例相当高,据统计当时只有35%的人识字。所以独立后当时的政府就马上颁布了1948年群众教育法(Mass Education Council Act, 1948),开展成年人的群众教育识字运动,这也就是有名的3R(即Reading, Writing, Aritmatic,读,写,算)运动的来源。当时该群众性识字教育活动延续了10年之久。
1964年时再次开展全民性的扫盲运动。1964年至1968年先在几个县进行试验教学,利用暑假学生放假,农村农民们也较空闲时刻进行识字教学活动。根据这四年的教学活动经验,1969年开始在密铁拉专区(Meiktila District)的四个县——密铁拉、达西(Thazi)、温敦(Wundwin)、马兰(Mahlaing)开展全县全专区的扫盲活动。该活动常年不懈地进行,每年暑假时都动员大专院校的学生们下乡进行义务教学活动,同时结合本地的义务教师进行全年的教学活动。结果终于在1971年时宣布整个密铁拉专区的扫盲工作完全“胜利结束”,密铁拉专区成为第一个全民都摘掉文盲帽子的专区。当时这项成绩也获得了UNESCO组织的认同而获得了有关奖杯。
这是缅甸扫盲运动的最高峰时刻。笔者是1971年9月进入仰光大学的,正逢大学方面大搞有关“庆祝扫盲工作胜利”的活动。当时学长们上台介绍他们如何“上山下乡”进行扫盲工作,和乡民们同吃同住,辅导他们识字学习等等(当时还有一部有名的影片——“谁能与之相媲美”,就是专门歌颂赞扬这些大学生们的扫盲活动)。我们初入大学的新生都受到了学长们的感染,大家都跃跃欲试想和他们一样下乡去帮助农民们进行识字教学工作,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巨轮向前进”。可是这时扫盲运动高潮已过去,以后几年扫盲活动只选择几个点,而且义务教师 (大学生)人数也有限制,我们都无缘参加这扫盲活动了。之后1974年工潮、学潮一起,这扫盲工作也逐渐被人淡忘了。
笔者再次和这扫盲工作结缘已是1982年了,当时自己离开大学进入社会工作已有多年了。这一年掸邦首府东枝被选为扫盲运动的一个点,除了来自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外来的义务教师)之外,本地不少师生也参与了这工作。当时自己虽已离开学堂,但由于不安分守己,晚上空闲时间还经常义务教一些高中生,给他们补习学校功课。所以扫盲活动一来,自己的学生很多都投入了这工作,连带自己也陪着他们下了几次乡去了解有关扫盲工作。这时才算对缅甸的扫盲工作有了亲身的体会,并可以说是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这是当年自己接触过的(不能说是参与,因为就是在这1982年自己也只是下乡去了解一些情况而已,并没有亲自投入到有关教学工作去)缅甸扫盲活动,说起来这也已过去了三四十年的时间了。今天缅甸人民的识字率已提高到92%了,这个比率和东盟国家们相比也不见得逊色。多年来缅甸的扫盲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统计,从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内,全国318个县中有297个县展开扫盲工作,扫除文盲共240多万人(2,401,797人)。这可以归功于当年众多的青年学生们的“无私奉献”,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扫盲工作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但今天缅甸的教育水平为什么没有长足的发展或进步呢?这个问题值得令人深思,而且这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