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教育界的补习顽症是怎样形成的?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甸教育 发布于2019-09-27 11:53:05 共2259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教育界的补习顽症是怎样形成的?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据《缅甸之光》报9月21日报导,为在2019年缅甸高考(十年级考试)中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优良成绩的学生而举行的颁奖典礼,于9月20日在内比都缅甸国际会议中心礼堂进行,国务资政杜昂山素季出席了该颁奖典礼并致词祝贺得奖的学生们。

国务资政在其发言中提到了目前缅甸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顽症——补习(Tution)制度。“在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正在努力消除压在家长们头上的一个大负担——补习制度。听说有的老师对这不满意,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对此国家方面感到十分遗憾。”国务资政的这一番话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缅甸的整个教育界,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补习”问题已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症,一位学生从5岁开始上学,一直到其大学毕业,“补习”就像一道阴影,紧紧跟随着他,一位学生在其求学生涯中,补习的费用远远超过其他的费用,这在缅甸社会各阶层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一个老问题了。而有关部门想依法处理这补习问题,却又是困难重重,无法彻底解决之。现在国务资政公开“点”出了这个问题,各种反应蜂拥而至也就不算一件怪事了。

在这里想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补习的制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自古”就有的?还是在缅甸所谓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形成的?

现在年过花甲、古稀的民众都知道,在他们的学生年代,完全没有听到过“补习”Tution这么一个名词。1950年代缅甸独立后,尽管当时基础教育还没普及全国,而高考(十年级考试)的录取率也是十分低(根本没超过10%)的时候,也没有听到过什么“补习”、“家教”这些名词。那么,这补习制度究竟是何时才出现,而现在在许多大小城镇中出现的什么“家教”、“特辅班”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1960年代初期,奈温夺取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时,这补习班也还不普遍。根据笔者本身的经历,在68—69—70年时期,虽然已有一些学生们开始在校外“补习”校内功课,但还没形成多大气候,当时补习学生不会超过10%,而且也只是在仰光、曼德勒这两大城市这补习才比较有“市场”。到70年代中期,由于家长们“跟风而起”,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参加高考时能获得好成绩,才逐渐使补习之风气兴起。但那时补习的学生最多也只有40%到50%左右,而且大多数学生只补习一两个科目而已,补习的科目也是自己成绩比较差的科目,或是想取得好成绩(优等)的科目;补习三、四个科目的学生很少见,所有的科目都补习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几乎不见的。

但到80年代后期,情况完全变了。这时的教育改革,说是“为了跟上世界水平”,高中阶段所有的理科科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部都用英语教学。这时“教育世界”开始大乱,由于非母语教学所产生的困难与障碍,普通学生都不得不去“补习”才能弄明白有关课程的内容了。这时“补习”的学生几乎都到达了100%,至少是90%以上了。有的家长为了“更有把握”,除了一般补习外,还特别请“家教”,也有的让孩子去上“特辅班”,这些东西在过去是完全没有听到过的东西。可以说,“非母语”教学把所有的学生都推上了校外补习的道路上,而且也使补习班行业更加“专业化”了。对这一点,“象牙之塔”内的高层教育界人士一直不肯承认,或是装聋作哑,或是板着脸孔高喊“向世界水平进军”(他们认为只有用英语教才能跟上世界水平,至于学生听得懂听不懂,不在他们考虑之列)。而缅甸的整个教育界,就这样陷入补习的泥坑中完全不能翻身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