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何战火难熄- 民族冲突几十年交织历史恩怨和利益分配(图)

编辑:渤海早报(天津) 文章类型:缅甸新闻 发布于2015-03-26 12:37:53 共1644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为何战火难熄- 民族冲突几十年交织历史恩怨和利益分配(图)

 

缅甸为何战火难熄- 民族冲突几十年交织历史恩怨和利益分配(图)

2015-03-26 01:38:00 来源: 渤海早报(天津)

  民族冲突几十年交织历史恩怨和利益分配

克钦族士兵在警戒

  3月8日,缅军流弹落入云南,造成房屋受损,幸无人员伤亡。3月13日下午,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导致云南省临沧市5名正在甘蔗地作业的平民无辜死亡,另有8名平民受伤。缅甸北部战事升温,边区安宁受到影响,战乱冲突究竟为何?

  战火导火索

  中国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与缅甸克钦邦,仅有一河之隔,河对面便是缅甸小城拉咱。正在和缅甸政府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总部就设在那里。2013年初,缅甸政府军同克钦独立军交战,曾有数枚炮弹落入中国境内。

  从今年1月14日以来,沉寂了将近2年的缅北局势骤然紧张。此前传闻的“百余中国人被扣战区”的消息虽然不实,但克钦邦地方武装与缅甸政府军的斗争确实在进行。

  此轮战火的直接起因看起来很简单:1月14日,缅甸克钦邦政府交通运输部部长卡曼杜瑙没有通报就进入了克钦独立军在缅北最主要的玉石产地帕敢。当天,卡曼杜瑙被释放,但陪同他考察的3名警察被克钦独立军继续扣留。

  转天,克钦独立武装与缅甸政府军开始交火,地点就在克钦邦首府密支那西北部的帕敢地区。

  18日,一个常年周旋于克钦邦各政党、克钦独立组织和缅甸政府之间的促和组织“克钦创造和平小组”进入密支那,协商释放三名警察。在他们的斡旋下,三人被释放,但是双方的冲突没有停息。据外国媒体报道,有上千名克钦当地居民,由于战火不得不暂时离开家园。

  克钦邦与缅甸政府军只是因为一次“没有通报”事件就兵戎相向吗?显然并非如此简单。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的对抗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之久。

  矛盾由来已久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700多万人口中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缅甸的民族问题非常复杂,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主要是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对缅甸采取“七邦七省”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拨各少数民族与缅族的关系,使得缅甸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其中,克钦等缅甸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民众逐渐抛弃了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基督教,与英国人合作对付缅族人。

  在1947年2月的彬龙会议上,缅族与国内主要少数民族签署了《彬龙协议》,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并赋予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正式宣告独立。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同各少数民族在对协议的解读和少数民族自治权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缅甸国内先后涌现出几十股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武装,在边境地区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

  在众多民族地方武装中,成立于1961年2月5日的“克钦独立军”力量较为强大。缅北地区山高林密的复杂地形和漫长的缅中印边境线,为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他们甚至建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和“克钦政党”。从吴努政府到奈温政府,对待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的基本政策都是打击清剿,但一直消灭不了这些民族地方武装。

  短暂的和平

  1988年,缅甸国内发生政局动荡,执政26年的奈温政府下台。缅军队执掌政权后,成立了“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努力推动民族和解。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中央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并在自己的控制地区建立自治政府,实行临时自治。截至20世纪末,共有17支民族地方武装与缅甸军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其中12支武装的辖区被编为“特区”。

  在此期间,实力日渐削弱的克钦独立军也基本放弃了追求克钦邦独立的政治和军事路线,改为争取克钦邦的高度自治。1994年2月24日,克钦独立军与缅甸中央政府达成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克钦邦第二特区(辖拉扎、迈扎央等地区),其辖区位于克钦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及印度阿萨姆邦接壤,面积约287平方千米,下设12个县,人口约20万。

  停战协议和特区模式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然而,缅甸少数民族认为,缅甸军政府推行的仍然是大缅族主义的民族政策,缅甸国内民族矛盾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拥兵自重”,形成了“国中之国”的地方割据,导致缅甸国内政令不通,贸易难行,毒品泛滥,使“特区”实际上成为阻碍缅甸经济发展和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障碍。

  冲突再起

  2008年5月,旨在使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过渡的宪法框架《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在缅甸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新宪法确定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必须改编成中央统一领导的边防军。然而,克钦独立军拒绝交出军队和接受整编。

  由于拒绝放弃武装,克钦独立组织及其政党最终被排除在缅甸大选之外。2010年11月7日,缅甸大选选举产生新政府,原军政府总理吴登盛当选为总统。新政府上台后,继续对克钦独立军等地方武装势力施以军事压力和经济封锁。在11股民族地方武装中,有10股先后与中央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并积极准备政治谈判。但克钦独立军始终未能与中央政府达成新的停火协议。

  2011年6月9日,在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之下,双方终于发生了武装冲突,围绕着水电站区域的控制权,双方发生了激烈交火。

  长期的民族矛盾

  对于缅甸国内持续数十年的矛盾和冲突,缅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连·沙空在《缅甸民族武装冲突的动力根源》文章中称,内战是缅族强制同化政策的恶果。文章指出,作为后殖民时代的现代民族国家,缅甸是由前殖民时期独立的民族,克钦族、掸族,以及其他来自缅甸本部的民族建立的。这些民族原则上有权各自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建立各自的民族国家。然而,它们依据自愿加入、政治平等、邦内事务自治等原则,于1947年签署了《彬龙协议》,决定建立缅甸联邦,希望在联邦非集权的体制下实行各邦自治。结果是,缅甸并没有成为联邦制国家,而是成为半联邦制的国家,具有单一制国家的内涵,由缅族控制了所有的国家权力。

  连·沙空认为,缅甸政府将“民族建构”错误地等同为“国家建构”,甚至将“民族”与“国家”的概念相混淆,将“民族建构”的过程看作是“强迫同化”少数民族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在实施“一个宗教、一种语言、一个种族”的“民族建构”过程中,由缅族人控制的缅甸联邦历届政府一直试图建立一个民族同质的单一制缅甸国家。在此国家内,缅甸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佛教作为国教;“民族建构”而非“国家建构”,通过强制同化来进行。其他少数民族要么接受强制同化,要么采取一切方式进行抵抗,包括武装抵抗,结果导致数十年的内战。

  缺乏政治互信

  自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以来,曾先后同17个主要民族组织达成了停火协议。然而,这些停火协议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暂时妥协的产物,基础并不牢固。在不少少数民族看来,缅甸军政府推动签署停火协议的根本目的,是将边远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谈判过程中,军政府借口自己是临时政权,无法讨论政治问题,只愿实现停战,却无意达成政治解决方案。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签订的停火协议只是原则性协议,具体实施细节并没有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指责政府在政治承诺上步步后退。政府没有开展政治协商,政治路线图也未能吸纳停火组织和其他民族代表的意见。

  在缅甸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关系中,与克钦独立军的关系更为复杂。双方一直打打和和。在1962年、1973年至1974年、1980年至1981年以及1994年,双方先后签订了停战和平协议,但大多为形势所迫,并非完全出于和解的目的。时至今日,克钦独立军已成为缅甸境内影响力最大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也是反对缅甸军政府统治的领头羊,掸邦北部军、崩龙族解放军等弱小的少数民族武装也不断向其靠拢。由于双方战争时间太长,死伤人数太多,留下的积怨也太深。

  经济利益纠葛

  经济利益不平衡同样是诱发和激化缅甸民族矛盾和国内冲突的重要因素。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主要聚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而其他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东、西、北部的高原地带。经济差距激化民族矛盾,影响民族问题解决,加之民族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更容易引发冲突。

  缅甸中央政府对地区资源产业的控制权,是缅甸国内经济利益纠葛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地方势力争取经济发展机会的诉求日益强烈,并将资源产业视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地区资源收益问题上立场日趋强硬。而中央政府不愿放松对资源的控制,难以割舍利益与地方分享对资源的控制权和征税权。2008年经全民公投通过的《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规定,地区或邦政府对宝石、金银、硬木等资源没有控制权,对多数资源也没有征税权。这一规定引起了有关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

  以缅甸中央政府与克钦独立军的冲突为例,克钦独立军声称,自1994年停战后,缅甸政府一直在吞并独立军控制的土地和矿藏,比如克钦邦是缅玉之乡,出产最为名贵、水色质地居世界之最的翡翠,但是缅玉的开采和销售在战争后已经被缅政府夺去主要控制权。克钦方面提出的主要谈判要求是,政府归还自1994年收归中央的玉石交易权。他们坚持认为,只要无法达成利益分配方案,和平协议就是脆弱的,并由此坚决抵制政府就地停火优先的提议。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