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中缅情——专访中缅友好协会会长耿志远

编辑:文化月刊 文章类型:缅甸新闻 发布于2015-06-26 13:34:29 共981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父子两代中缅情——专访中缅友好协会会长耿志远

 

父子两代中缅情——专访中缅友好协会会长耿志远

张真慈文化月刊

     为中缅两国友好付出巨大心血的耿氏父子(左图为耿飚,右图为耿志远)摘要culturalmonthly

    细数新中国成立后,中缅友谊在经历了多重考验后,依然“川流不息、彼此甘美”。期间,蕴含着多少人的艰辛付出与不懈努力。其中就包括耿飚和耿志远父子两代,他们一位是新中国第三任驻缅甸大使、一位是2011年中国- 缅甸友好协会恢复成立的发起者,任副会长。自2015年,耿志远开始担任会长一职。

    耿飚: 尽力促和 加强友好

    在在新中国成立前,耿飚是身经百战、横扫千军的著名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奉调外交部工作,成为杰出的外交家。

    1950年被任命为驻瑞典大使,兼丹麦和芬兰公使,是新中国第一个派驻西方的大使。1960年1月,耿飚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他不愧是将军出身的外交家,有非凡的魄力,处事果断,雷厉风行,工作效率很高。

    1960年4月,吴努重新担任总理,希望能在他同年访华时签订《中缅边界条约》,而中缅双方需要为此进行大量勘界、划界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耿飚有随手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带着一个小本,写上这个号是什么地方,纬度是多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定的。在划定边界时,有许多重要或是难划定的边界,耿飚在执行中央的外交政策时既坚定又灵活,毛泽东曾经表扬耿飚说:如果每个大使在外面都这样做,新中国的建设会更快。

    中缅双方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有关工作,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耿飚作为主管副部长,指挥有方,起到重要作用。1960年9月底至10月初,吴努和奈温访华,参加中国国庆,两国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1961年1月,周恩来率中国友好代表团访缅,参加缅甸独立节庆祝活动,交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代表团,有关组织和协调工作极其繁重。耿飚全力以赴,动员各方力量,进行细致而周密的部署,使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2014 年,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席洛阳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落成仪式。耿志远协助吴登盛揭幕落成伞顶

中央考虑,鉴于奈温同缅共即将和谈,需要派一位懂军事的同志担任驻缅甸大使。而耿飚是将军出身的外交家,在抗日战争后曾参加北平军调部工作,在担任副外长期间,又主管缅甸,参与了1960年至1962年中缅两国的高层友好往来,并结识奈温等缅甸领导人,显然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1963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耿飚出任驻缅甸大使,这是中央赋予耿飚的一项新的十分重要的特殊使命。

    1963年9月9日,耿飚飞抵仰光履任。 

    周恩来先后于1964年2月、1964年7月、1965年4月初、1965年4月下旬访问缅甸达4次之多。1964年7月的访问是最具重要意义的访问,这次访问是对奈温的很大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缅友好,大大加深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谊。

    1965年7月,奈温首次以缅甸国家元首身份访华,耿飚全程陪同,中缅友好关系达到新高峰。目睹毛泽东会见奈温时同奈温手拉手地走进房间,两位领导人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这也生动反映了耿飚在缅甸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耿志远与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会面耿志远:横合竖通 中缅共赢

    作作为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前驻缅甸大使耿飚的儿子,耿志远给笔者的印象是人如其名——耿直、志向高远。近几年在中国与缅甸的民间交往领域,耿志远的身影异常活跃。自2011年中缅友协恢复成立以来,耿志远率协会成员在缅甸广交朋友,为中缅民间交往一直忙个不停。

    耿志远坦言,在恢复中缅友协前对缅甸了解并不多。他向笔者回忆了发起恢复中缅友协的经历。那是2010年,他第一次到缅甸,与几个朋友坐在印度洋边上的维桑海滩,有人问,“有那么多中国人来缅甸,不知道有没有中缅友协?”这么随口的一个问题,让耿志远上了心,回到北京一询问确实没有。出于责任感,他向那几位同去缅甸的朋友倡议恢复中缅友协。最初耿志远并没有想到这份工作有那么复杂,后来越做越觉得工作多,越做越觉得民间交往对加强中缅关系是多么有意义。

    耿志远说:“缅甸这个国家很美丽,老百姓非常朴实,给我印象最深。缅甸是中国的邻国,中缅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非常愿意做中缅友好工作。”

    四年多来,耿志远总结出对缅工作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就是做公益民间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做,不能“一锤子买卖”,要有持续性,做长远打算。

    “民相亲”离不开当代文化交流。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有史记载的友好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那时两国老一辈的领导人互访就像走亲戚一样,两边的老百姓也亲切地互称“胞波”。进入二十一世纪,双方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合作和交流,民间交往再次活跃起来。

    2014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11月12日至14日出席在缅甸进行的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七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九届东亚峰会,并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从12日下午6时许总理专机抵达内比都国际机场,到14日下午2时许结束访问启程回国,共停留44个小时,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最短的一次出访,但成果斐然。李总理看望了内比都14中的同学,赠送了电脑。中缅友协和缅中友协为14中的同学配好了电脑桌,使孩子们用上了电脑。这次活动为中缅两国的友谊增加了一抹重重的亮色。

     捐赠仪式上的耿志远

    今年中缅友协与缅中友协合作,选择缅甸内比都第十四中学作为帮扶示范点, 给孩子们争取到赴中国留学的奖学金,帮助该校老师到中国免费培训。今年,中缅友协还准备邀请十名该校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耿志远说:“我们就是想从十四中开始,踏踏实实做好这个示范点, 然后逐渐扩大。”此外,中缅友协还根据缅甸农民的实际困难,与缅中友协、88学生组织、全国民主联盟等合作向缅甸农村捐赠太阳能水泵。耿志远算了一笔账:一个水泵可以解决一个村子村民的饮水问题,现在有七个村子的水泵出水作业了,已解决6500多村民的饮水困难。“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让缅民众看到中国对缅甸的帮助。”

    作为对缅工作的第二个层面,耿志远认为要坚持多从缅甸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多做一些互利共赢的事情。做对缅甸急需并对中国有利的国家间大项目。考虑到缅甸严重缺电,它要是重新建电厂的话,还需要很多年才能满足需要,如果从中国国内拉电网过去,那就能解决它用电的燃眉之急。电网相连也是互联互通的一部分。中缅友协率先提出建设中缅输电网,通过向缅输电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这是只有邻居才能做到的互利项目。这样的项目能真正体现中国的帮助。以前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之所以搁置,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缅甸人认为这个电站主要是满足中国需要的,尽管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是缅甸人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近年中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在耿志远看来,基于缅甸的地理位置,缅甸的参与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缅友协正在为中国与缅甸合作建设跨境铁路、公路而不辞辛劳地奔忙。

    在谈到从事民间外交的体会时,耿志远十分赞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的话,那就是民间外交要“往高处做、往深处做、往实处做”。当笔者问年近古稀的耿志远仍频繁奔波于中缅之间是否感到辛苦时,耿志远给出的回答朴实有力——“既然做了就想把它做好。”他说:“我有两个理想,一是促成中缅公路和铁路通道项目的立项上马;二是希望在北京建设一栋中缅友好大厦,在仰光建设一栋缅中友好大厦,让两国友好世代相传。”

    缅中友好协会经缅甸总统府办公室批准于2013年成立,作为中缅友协在缅甸的对应机构。两个协会密切互动,常来常往,于2013年5月签署了《工作备忘录》,共同致力于增进两国互信和友谊。

     中缅两国民间交往日益频繁

    2015年,中国与缅甸两国迎来建交65周年。4月5日上午,中缅友好协会在缅甸仰光举行捐赠仪式,将所收藏之《大涅槃图》赠送给仰光大金塔;“ 中缅佛教艺术交流展”开幕仪式4月8日在仰光大金塔举行;4月27日,澳门缅甸友好协会成立……随着缅甸国内改革的深入,中缅两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作为一家完全依靠自筹资金运作发展的民间友好团体,中缅友好协会成立以来始终积极推动两国民间往来与合作。耿志远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中缅友协到缅甸投资。我们交的缅甸朋友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新时代的来临,中国与缅甸的频繁互动,为两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等层面开启了无限可能。中缅友好协会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两地文化经贸交流,做其重要推手与媒介。我们将继续开展互访、交流、考察等活动,并鼓励缅甸优秀学生到中国进行交流与学习。”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