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感受 | 缅甸记者的三个“没想到”
作者:张阳
中国的新闻采访如此开放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在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向缅甸记者介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与记者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有的记者说,缅甸民众有关中国的消息大多来自缅文的新闻报道,而这些报道的来源大部分来自西方媒体。他们已注意到有些报道与事实不符,今后“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偏听偏信了。
缅甸记者在外交部蓝厅旁听例行记者会
在北京,缅甸记者旁听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和中国记协举办的新闻茶座。看到各国记者踊跃提问,刁钻问题层出不穷,新闻发言人和茶座嘉宾从容应对的场景,他们感叹,缅甸近几年才解除报禁,即使有这样的记者会,规模和关注的问题也比在中国看到的“要小气的多”。细心的缅甸记者还注意到新闻茶座现场没有设主席台,嘉宾与记者“平起平坐”,略显随意的布置营造出宽松、开放的气氛,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的新闻自由实实在在,新闻从业人员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面对问题和矛盾中国如此自信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向缅甸记者做情况介绍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在座谈时,用通俗的语言和大量鲜活的事例,解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梦”的内涵;采访交流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讲课专家还是媒体同行都没有回避中国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他们关注的亚投行、民族宗教管理、在缅中资企业环保意识、百度竞价排名、呼格案的来龙去脉等五花八门的问题都得到了坦诚的、正面的回应,缅甸记者深有感触。《7日新闻》的资深记者认为自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听到了真实的中国故事。他说,只有自信的民族才有勇气解决自身的问题,相信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中国的发展与缅甸关系如此密切
在听了有关中国国情的介绍后,缅甸北极星新闻社总编辑闻汀感慨地说,从没想过“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离缅甸人这么近。缅甸有句老话叫“前面着火,后面遭殃”。中缅是胞波兄弟,中缅是命运共同体。支持中国的发展,就是支持我们自己,希望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定要把兄弟考虑进去。
外交部亚洲司区域合作处召开座谈会,向缅甸记者介绍我国对缅及对东盟外交政策
外交部亚洲司区域合作处举办的座谈会介绍我国对缅及对东盟外交政策,并回答了缅甸记者的提问。缅甸D波段媒体记者被中国对缅政策的解读深深触动。他所在的媒体是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党的党报。他曾因反对党记者的身份而被捕入狱。来中国前,他担心中国同行对他“有看法”,担心中国的对缅政策起变化。听到外交部官员对中缅关系的介绍后他表示,回国后一定会把中国政府的态度告诉缅甸民众,打消部分缅甸人的疑虑。“中缅关系不是基于政府更迭,而是基于两国的传统友谊”,“中国尊重缅甸人民的选择”。
在研修活动结束之际,缅甸记者表达了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与中国记者共同用“中缅声音来报道中缅故事”:
《旅行者》杂志编辑主动提供联系方式,希望再次受到邀请来中国访问。
《曼德勒时报》希望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
《标准时间日报》首席记者因拍摄缅甸前总统吴登盛与昂山素季“第一次握手”的照片而受到业界关注,外文局《中国东盟报道》杂志向他提出互换新闻图片的建议。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和仰光传媒集团今年10月将在仰光共同主办首届孟中印缅媒体高峰论坛,届时多家中方媒体将应邀参会,携手打造区域媒体合作的新品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