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命”:驻缅巾帼女大使的新征途
来源:网易新闻
对于仰光的馆舍,中国新任驻缅巾帼大使马珈一点都不陌生,她外派的第一站就是这里。那一年是1995年,她尚未满30岁。
马珈早年毕业于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学院,回过头来看,她身上一直带着打破惯性依赖,作为破冰者的传奇。她入学的1985年,外交学院将五年制本科改为“四·二”学制,即本科实行“双学位”学制。因此,她先是在二系专攻英语,之后又到一系外交学学习两年。
等到毕业的1991年,她又赶上了一个新挑战。外交学院从1990年起,毕业生开始双向选择。外交部扩大录用干部的渠道,每年从外交学院10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只能录用30人左右,当时一度给学院的毕业分配、办学规模乃至办学方向都带来了新的问题。幸好,1991年4月4日,外交部党委在讨论外交学院《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时决定,外交部及部属单位每年通过考试,从外交学院择优录用毕业生约60人左右,其余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后由国家派遣。马珈成了这优秀的毕业生之一,进而开始她的外交生涯。
和所有新入部的干部一样,在新干班训练一年后,她被分配到亚洲司工作。1995年,马珈来到仰光报到,成为时任驻缅大使陈宝鎏的麾下。陈大使也是一位传奇女性,1979、1985年两次前往驻缅甸使馆工作。她晚年回忆自己如何从一名“娇小姐”转变为为国征战的外交战士时讲过一个故事。她说,1992年自己在驻菲律宾使馆任政务参赞,曾应邀在菲律宾大学做演讲。之后答问,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很尖锐:“在美军从亚太地区撤出后,中国会不会来填补这个真空?”
陈大使毫不犹豫地答道:“我不认为亚太地区有什么真空,因为美方不会轻易从这里撤出;即使美方撤出了,中国不会也不需要来填补这个真空,因为中国在忙于建设自己的国家。”此回答,得到了一片赞许。
陈大使有一个对待年轻干部的原则,那就是注重年轻人的成长,对他们的要求尤为严格。“我的初衷是,宁愿他们现在骂我,也不愿他们将来恨我。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纰漏,我会对当事人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他可能因接受不了而产生怨气,但当改正了错误,把工作做好了,受到了表扬,也许就会说陈大使,真不错!”想必在陈大使身边工作,令马珈迅速成长。如今她们更书写了驻缅巾帼大使的佳话。
马珈在亚洲司工作,先后被派到几个重要国家历练。从驻巴基斯坦使馆二秘到驻日本使馆二秘、驻新加坡使馆二秘、一秘。她和亚洲司资深外交官一起工作,特别是驻新加坡期间,当时的大使是从亚洲司司长职位上转任大使的张九桓。张大使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情谊甚笃,中新两国关系也不断升温。
后来,担任驻英国使馆参赞职位后,2013年到2018年的五年间,马珈又先后担任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在吉隆坡期间,她用特有的女性软实力,增添了中国外交官的风采。
到缅甸工作之前,她分别在国内挂职担任三沙市副市长,后来出任驻印度使馆公使。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来到三沙之后,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情怀。三沙人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谈起自己的经历也都非常自豪。他们对祖国这片蓝色国土饱含深情。”后来出使印度,她曾专门向印度媒体吹风,阐述南海问题的事实与真相,介绍中方立场与主张。众所周知,南海问题目前是亚洲的热点,马珈在三沙的一线工作经历,未来一定能帮助构建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大局。
8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缅甸。外交部发言人介绍,王毅外长此访旨在深化中缅各领域互利合作,巩固两国人民友好感情,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作为友好邻邦,中方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一如既往地支持缅甸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为缅甸各方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通过政治协商妥处分歧提供建设性帮助。
对于马珈大使而言,外界期待,她能迎难而上,用这一路走来娴熟的外交工作方法,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李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