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传递立体发展信号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缅甸新闻 发布于2025-04-04 13:20:24 共441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 董颇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闭幕了,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会对全年的内政外交进行热议讨论,高层收集意见拍板部署,外界也从中得以观察中国传递出的发展信号。

初春3月,数千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参政议政,共同探寻回应民众期盼的「最优解」。从内政外交的顶层设计到国计民生的部署安排,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也为外界观察中国发展蓝图提供重要窗口。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复杂严峻的全球地缘政治和贸易环境,给中国经济的大战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

从内政上看,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通过全国两会的场合凝聚发展共识。

从外交上看,大国博弈的局面仍然复杂多变,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如何稳住外交基本盘,并为国内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始终是一大重点和难点。通过全国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外界也可以从中捕捉到中国外交在新一年的侧重与目标。

经济增速确定增长信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这也是中国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维持这一安排,这一经济增速的安排背后折射多重考虑。

目前,中国经济回升明显,但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等难题。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或是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需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速。

此外,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速,也是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挥棒」,GDP增速目标设定在比较积极的水平,将带动各领域经济政策也积极进取,有助于切实提振全社会信心。对此,有经济学领域专家分析认为,设定这一指标「本身就是最大的预期引导」,让各方看到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定性,也会对今年中国宏观调控和相关领域政策保持期待。

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横向对比,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整体趋缓,去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仍录得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增速目标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运行各主要领域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分析预测。换言之,「5%左右」这一目标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处于当年可实现的区间。

在明确了今年经济增速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对外释放出中国经济希望稳增长的信号。提振消费是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关键问题,这一首要任务与当前中国在扩大内需上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正相契合。

分析认为,中国正在从养老金、医保、公卫服务三个维度构筑「民生三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不过,外界也注意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社会争议。

主要原因莫过于这些措施的力度与当前中国面临的内需问题差距过大,给人以杯水车薪的观感。居民敢消费是因为对未来有信心,这就需要以更大举措夯实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尤其是「一老一小」的问题,无论是教育领域针对幼儿教育的优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还是在失能老人的照护、居家养老、康复等方面仍缺乏有效而充分的供给与服务,这些与民众消费信心密切相关的领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宽准入,推动多元供给,同时加强合理的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亟待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增量

观察两会会场,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具身智能」「智能型机器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新词热词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下团组与代表委员深入交流时,从经济大省到军队建设,也多次点题科技创新,向外界传递出中国向「新」发展的重要信号。

从DeepSeek成人工智能「顶流」到国产人形机器人崛起,再到国产新能源车全球热销,中国创新正实现多维度突破。眼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同时,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提速,科技创新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向「新」而行,方能破局。

近年来,在外部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希望以此作为经济发辗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跳出全国两会看,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去年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这些车首尾相连可从北京到罗马,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表达。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到江苏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求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回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也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可达到「1+1>2」的效果。尤其是对于经济大省而言,江苏创新药研发实现突破、浙江「六小龙」火爆出圈、上海国产大飞机「再添新丁」,不少地方「创新之花」已结出「发展之果」。

中国对于科技创新这一优先事项也反映在年度预算中。有报导预计今年中国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将增长8.3%,教育支出增长6.1%,军事支出增长7.2%。政府在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小,约为5%。中国政府今年的科技预算约为172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科技创新政策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能看到导向上的微妙变化。外部压力使得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需要更充分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同时,中国也意识到基础研究「0到1」的突破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故而相较基础研究,中央层面更强调让重大科技项目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不仅如此,报告还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表明未来企业或将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更重要的主导作用。

外交政策释放稳定预期

全国两会既是一个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讨论场合,也是一个涉及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每年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都是中外媒体记者最为关注的时刻之一,希望通过与中国外长面对面,在阐述最新方针政策、坦诚回应关切中,探寻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动向。

本次外长会,外交部长王毅通过在90分钟里回答23个问题,向外界表明中国外交在百年变局中的政策和价值取向。

首先,王毅在开场白即表明,中国将继续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随后会上,王毅多次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比如说到中美,他表示,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必须和平共处」;说到中国同周边国家相处,他说,「家和万事兴」。

对于局部冲突,王毅也以「和平」解题。谈及乌克兰危机,他说「谈判桌是冲突的终点,也是和平的起点」;谈及巴以冲突,他说「任何强制改变加沙地位的行径,都不会带来和平」。对此,有国际问题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为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和平稳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念和路径。无论是在关键节点展现大国姿态,还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劝和促谈,都体现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合作」既是整场外长会的高频词,也是今年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看点。?眼中欧建交50周年节点,王毅表示,中欧合作更具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王毅期待凝聚合作共识,让上合组织从中国再出发;同为全球南方国家,巴西、南非今年将分别主办金砖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王毅表示全球南方要团结,发出一致声音,维护共同利益。

当前,中美关系如何在特朗普2.0时期保持稳定,无疑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针对美国在关税等方面的打压,王毅在频频谈及合作时也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幻想一边对华打压遏制,一边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他在谈到关税战、贸易战时说,如果选择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如果一味施压,中国必将坚决反制。

尤其是针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封闭排他做法,王毅明确予以驳斥,提出「小院高墙挡不住创新思维,脱?断链最终将孤立自己」,并强调「科学技术不应成为编织铁幕的工具」。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美国无端加税的做法显然与世界发展潮流不相适应。真正的合作不是片面的合作、短时的合作,不能想合作时就合作、不想合作时就打压。中国外长亮明立场,也是弘扬合作精神、筑牢合作基础的应有之义。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