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云南会馆:震后救灾的“生命之桥”——华人力量在缅甸强震中的温暖担当
缅华网2025年4月21日讯
2025年3月28日,缅甸遭遇7.9级强震,曼德勒市成为重灾区。在这场天灾中,拥有百年历史的曼德勒云南会馆迅速转型为抗震救灾的“大本营”,凝聚华人力量,搭建起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
中国救援队和曼德勒当地志愿者在曼德勒云南会馆
火速行动:搭建救灾指挥中心
地震发生次日(3月29日),曼德勒云南同乡会副理事长郭发兴带领团队,在会馆空地上紧急搭建临时救灾指挥中心。尽管会馆本身受损严重——礼堂天花板塌落、墙体开裂,但志愿者们仍冒着余震风险,将指挥棚移至开阔区域,确保安全运作。指挥中心内设信息登记、物资接收、医疗救助等小组,分工明确,高效运转。医疗组负责人张医生表示,会馆储备了口罩、外伤药物、氧气罐等急需物资,部分由华人华侨捐赠,部分由同乡会采购。
曼德勒云南会馆救灾物品之一清洁瓶装水
百余名志愿者:酷暑下的坚守
曼德勒气温一度飙升至44℃,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搬运物资、协调救援。他们中既有当地华人华侨,也有华文学校的学生。这些年轻志愿者通晓中缅双语,自发担任中国救援队的翻译,协助沟通受灾信息、引导救援路线。18岁的志愿者慧慧(化名)在亲属遇难的情况下,仍坚持每日到岗,用社交媒体记录救灾点滴,将悲痛转化为行动力。
志愿者在云南会馆讨论救灾工作安排
物资枢纽:从接收到分发的“生命线”
云南会馆成为救灾物资的核心中转站。源源不断的饮用水、食品、毛毯等从各地运抵,志愿者们接力卸货,并将物资暂存于受损礼堂内。通过社区网络,会馆实时收集灾情需求,精准分发至受灾民众手中。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寸守康主任表示:“每一箱物资都代表同胞的心意,我们必须高效传递”。
为灾民准备饭包
中国救援队团队和曼德勒当地志愿者在云南会馆
与中国救援队的无缝协作
会馆不仅为民间志愿者提供后勤支持,还成为中国官方救援队的战略基地。中国救援队从这里出发,深入曼德勒多个救援点,在废墟中探测生命迹象。截至3月31日,救援队在此协调下成功救出多名幸存者,包括一名被困60小时的孕妇和一名125小时的男子。高温作业中,华人志愿者为救援队员送去冰水、盒饭,搭建遮阳棚,甚至提供充电宝等设备,保障救援持续进行。
历史与当下的共鸣
曼德勒云南会馆始建于1876年,历经战乱与变迁,始终是华人社区的精神象征。此次地震中,它再次证明:灾难面前,华人“散落成星,聚则为火”。正如志愿者所言:“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曼德勒云南会馆救灾中心与爱心人士送来的救灾物资
天灾无情,同胞有爱
曼德勒云南会馆的故事,不仅是华侨华人守望相助的缩影,更是中缅“胞波情谊”的生动写照。正如中国驻缅大使马珈所言:“地震撕裂大地,却切不断血脉相连的力量”。在废墟之上,这座百年会馆继续书写着跨越国界的生命赞歌。
(综合自极目新闻、中新社、界面新闻等报道)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