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福建女师百年庆典之后(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社团 发布于2012-06-03 22:44:07 共4481人阅读
文章导读 写在福建女师百年庆典之后(张平)

 

写在福建女师百年庆典之后

——冀形成缅甸华人文化 与缅各族世代和谐

前福建女师教师 张平

 

参加福建女师百年庆典

    2009年2月10日。福建女师校友在仰光梅花大酒楼,举行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简称福建女师)百年庆典,颂扬母校教育之恩。见有大使馆黄参赞和官员、各侨社社团领导、美国、台湾和港澳等海外校友老师、新华社首席记者等贵宾应邀参加。筵开约45席(约五百多人)十分热闹 。我和郑彩华校友从澳门专程赴仰光参加。走进会场,见到许多校友和(1962-1965)的同事老师,有时光倒回的感觉,十分温馨。

福建女师的创办

    据数据显示,一百多年前(1907年),福建女学在缅甸仰光贤侨陈植汗、陈秋凡、曾广庇、林振宗、陈朝初、张可知、林庆星、张永福、陈昌渊、曾上苑、李水响、庄银安、雷荣春、陈玉着、陈金在、陈守金、苏学蕃、邵万胜等一批教育先贤的倡议和筹办下,在广获侨胞的支持下大于1907的秋季正式诞生,校名是 “福建女学”,校舍暂借在百尺路36号商务团体会会所。恭选张永福、陈金在为正副校长,聘请吴顺吉先生为教务主任。

    翌年成立董事会。由张永福、陈金在、庄银安任正副总理事,刘毅士为监学。除小学各级增设幼稚班,学生增至百余,增聘郭琴珍等五位女教师,并计划逐步扩充和改善教学设施。

中华民族几段经历对创办学校的影响

    福建女师在创校时,校名是福建女学。那是怎样的时代呢?那时中国正值清朝末期,略温一下创校的时代背景,有助深入理解当时创校的历史意义。

    那时的中国教育正处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形成时期。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已历经了:

    1)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公元1840-1942,被迫与英、美、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942年)、<<望厦条约>>(1844年)和<<黄埔条约>>(1844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1860年。战败被迫与英、法、美、俄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至此外国人在中国取得了合法通商、传教、游历、赁房、买屋、办学、买地建教堂、建坟墓等。这就带来中国人和外国人频繁交往。

    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冯桂芬、严复等为代表,最早提出放眼看世界的爱国之士。而林则徐在近代史上被称为,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为能制好外交对策,需了解外国情况,组织人翻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书报,如《四洲志》、《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华事夷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提倡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又如严复的译作<<天演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之着)意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的觉醒。开创了为自强,主动学习外国政制、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制度及科学技术的的良好研究风气,对后来批判和改革封建旧教育制度也起了深远的影响。

    2)爆发于1850年(道光30年)广西省金田村,持续了十八年,席卷十六省,攻克了六百多个城市,带有民族与民主革命性质的,反烈强侵略,反清朝封建,从政治到在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彻底解放妇女,禁止各种迫害妇女的封建礼教和陃习,提倡男女平等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 1860-1894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止,洋务运动推行了三十多年,其间推行洋务教育,办洋学堂,开设外语、科技学校、翻译一批社会学和科技书籍 ,派人留学欧、美,培养出第一批中国科技人才,提倡学西方的技艺,引进天文、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内容。其目的是为维持清朝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为中国教育引进了新元素,包括教育管理制度。

    4)出现早期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写书立论,提出培养人才需兴新式学校,提倡“学用一致”的观点。它对后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派、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中国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晚清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派,为宣传其变法(戊戌维新变法1898年),组织和培养干部,著书、翻译、立报馆辨报纸、组织学会,提出的 “变科举、兴学校”,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情况和文化思想。上书皇帝,希望在清朝封建统治下实现由上而下进行改良,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主观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能成功。但意外地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以上几段经历,对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都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击。

    到20世纪初,中国已集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封建教育制度批判和各种开明,开放改革的思维。提倡教育向劳动人民和妇女开放,动摇了封建教育制度。(在封建教育制度下,妇女受压最深,有 “三纲” “五常”等封建礼教压在她们头上,没有合法接受教育的权力。 )

    戊戌维新变法(1898年)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反对以八股文科举考取士,提倡引进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和一整套系统的较具体的新办学方式、教育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是起先进作用的。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后,新式学校教育从此发展,全国兴办学堂(学校) 兴办女子学校形成风气。这风气吹到海外侨居地。包括仰光福建女师在内的缅甸华文学校,都接受了新式办学方式、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但在教育政治立场方面最终都不支持康梁保皇派。

    1906年春二月,湖南长沙人秦力山,到缅甸宣传民族主义革命思想。与进步华侨人士陈甘泉、壮银安和徐赞周等合作,通过办报办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在<<仰江新报>>主笔政,发表<<革命箴言>> 与当时已到缅甸的康有为(康有为1904年从印度到缅甸仰光组织保皇会于五十尺路,出版<<商务报>>)为首的保皇派思想宣传,展开激烈笔战(1906年),揭露其保皇党的反革命性,轰动一时,缅甸华侨萌生支持反清封建统治的民主爱国思想始于此。上述各次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已使缅甸华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很失望。华侨身在海外而又眷恋家乡,迫切希望祖国独立富强,不信保皇派改良主义而支持反清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

    当年仰光福建女师创校的教育先贤们,是紧紧跟上了时代步伐,思想很先进,很开明。他们结合在缅闽侨自己的需要,创办了福建女学。否则当年的广泛闽侨女儿只能去外国基督教办的纯英文学校,或在当地的缅文学校就读,会被全盘西化或全盘缅化,必定会失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承传。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将是会是自我消亡。所以在当时创办福建女学,初时传授中英文,后增授缅文,是具有爱乡、爱国,捍卫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等的深层意义;有提倡男女平等,为华侨女子提供受教育的园地及其反封建思想的先进意义。

    缅甸仰光福建女师,是缅甸华侨最早期创办的学校之一。在她之前创办的有:

    a)1904年创办的中华学校(当时称 ‘中华义学’1907年改称 ‘中华学堂’被视为是缅甸第一所正规的中文学校)。

    b)1905创办的益商夜校(翌年己改为日校,1912年改名为 ‘中华共和学校’)。

    c)1906年创办的林振中西学(华侨办的唯一英文学校)

    而女校的兴办,在缅甸福建女学是最早,可说是开了创办女校之先河。

发展和人事更变

    第一学期(1907年,因条件的限制只能招收40名学生,第一任校长是张永福,陈金在为副校长,聘请吴顺吉为教导主任。第二年就开设小学各级和幼儿园,董事会正式成立,张永福、陈金在、庄银安为正副总理。刘毅士为学监。此后步入欣欣向上的发展。

    1921-1926年聘潘连璧女士为校长。这时期获得重大发展:1921年改用国语教学(以前用闽南语教授)、加强英文教学是提高英文水平,着重第二课堂教学开展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多才多艺、又增办女子师资训练班,培养缅华女子师资人才。于1929年改称 “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1926年元旦,自己筹建的校舍在仰光瑞浪坦87号巍巍屹立。1924年潘连璧校长回国省亲回校复职后,学生人数激增,原22条街67号校舍已不够用。于是在董事会、家长、学生和在众多热心华侨的支持下,募捐筹款建成的校舍直到今(2012)还存在。当时购地付26500盾,建筑费需5万盾以上。募得款扣去上数仅余32000余盾,不够之数幸得张永福先生与曾祖来兄弟以其先人名义赞助。她是福建女师百年沧桑的铁证。

    后来潘连璧校长病离,聘周惠言女士接任,周女士旋有他就改由史缙华代理。至1931年始聘刘淑芳女士接任第三任校长,刘回国后聘叶宝坚先生接任(第四任校长),叶回国先由李国华女士者暂代后聘冯伊眉女士接任(第五任),1927冯伊眉女士主持校政时,举行创校二十周年大庆,编印纪念特刋分赠各界。冯赴法深诏造由林美英接任(第六任),1941年林离职聘黄 潜女士接任(第七任校长), 是年冬季日寇侵缅,校被迫停办。

二战后复办

    1945年缅甸光复,本校校产信托人陈守金、曾清徳二君首倡复办,在与曾顺续、李远志、张耀祺、李桃源、蔡银足等的共同商定后发动募款。在各界支持下募得19450盾,用于购置校具。此外处理借住校舍的住户迁离,经两周准备,校舍恢复。复办第一届校董会成员:邱新样、陈碧峄、李文珍为名誉董事长,陈守金为董事长、曾顺续、张振裕为副董事长、李桃源为财政,李志远、张耀祺、林水石、陈吉昌、蔡银足、周祯祥、曾省帕、刘金梓、谢金材、谢福长、苏金兑、杜受泰、高万章等为常务董事。

与时俱进与走进历史

    校董会聘请本校第一届(1915年)毕业生庄碧霞为校长。以后随任屇年满,教师都有正常的人事变动。1949年10月30日(见于缅华四十周年大事记)复办四周年、创办四十周年纪念,办成绩展览会两天,编印复办四周年特刋。复办后,缅华社会已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和锻炼,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意识已淡化,因此不再是纯招女生,开始招收男生。男生可念至小学毕业,1959年粟秀玉任校长后修改校规,男生可念至初中毕业。校名未有改变,保留了历史的记忆。

    1954年庄碧霞校长病逝,由其侄女庄秀桂校友接任。1959年庄秀桂校长因事辞职,

    随即聘请粟秀玉(原南中教师)到福建女师主持校政(复辨后第三任校长)。粟秀玉校长在历屇前任董事会、校长和老师们努力的基础上,在时任校董的支持下,扩大招生,深入了解,团结全体老师,顺利开展工作直至1965年回国。粟秀玉主政期间学校获得了新发展,学生人数从四百多发展至近千。大家可想象一下,这个跨步需付多少心血?!校舍不够用了,增购了右邻二层楼建筑物;为适应时代变迁,面向当地的需要,在保留华文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育的前提下,大力度加强了缅文和英文教学课时;随着教学的需要增聘了年轻教师,增添了学校的新活力,积蓄了教育的能量,为学校继续发展作了新的铺垫。但由时局的变化,1966年 5 月被收归国有,福建女师也被终止发展的轨道,走进了历史。当时粟秀玉校长刚回国不久,时任校长是原南洋中学初中部教务主任王毅成先生(复办后第四任校长)。

小结与展望

    福建女师从1907至1966,抗战停办了约四年,教育运转了55年,培养了几代人:为缅华社会、为缅甸社会提供了守法守纪德才兼备的青年生力军,大批校友至今活跃在缅华社会,一直以来并将继续为缅甸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是福建女师留下的教育效益,为缅华和缅甸作出的贡献,令人无比欣慰。

    百年前为防被全盘西化或全盘缅化而办华文学校,之后为能顺利生存在异乡而逐渐接纳异乡文化。百年后的今天,华侨已从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的安居理念。现在大部分转为外籍华人,经长期的交往磨合,已和住在国人民结下深厚的情感,生存发展、前程和命运也已捆绑在一起。
在和平发展,全球化的电子信息时代,缅甸华人仍需学习创校先贤们的创校的热情,弘扬中华文化的的可贵精神。缅甸华人,已入乡随俗,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仍需学习祖籍国不断发展进步的科技和文化艺术,参与缅甸建设,应重视做好 :

    (1) 继续认同、学习、和承传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智慧;认同与中华民族血脉关系(不包括国籍和政治) 。

    (2)中华传统文化是属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应以开放的胸怀,协助需学习汉语(华文)的缅甸朋友,以应经久不衰的“世界汉语热”。在学好缅文的同时创办各式各样的华文传播方式,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种文化交映生光辉,希望能形成缅甸华人独特文化(她应有别于纯祖籍国和纯住在国文化)。

    (3)集华、缅两方优秀文化于己身,希望出现中、缅文译作,互介绍双方典故或与其他优秀作品;吸取世界先进科技、文化之精华,与时俱进,推助中缅两国、两民族民间的交流与友好关系。

    (4)促进华人与缅甸各族世代和谐。缅甸华人应热爱和忠于缅甸,在民间日常交往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小孩到大人,要重视养成以诚相待、不妄自尊大、不炫耀自己、不高调、不轻人的良好作风和习惯。切实做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携手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精神物质两文明、共创幸福生活,为缅甸繁荣稳定发展、为中缅世代友好作出新的贡献。

(写于福建女师百年庆典之后2012-5)

参考数据
1) 王越 周德昌 著 <<中国近代教育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 周思源 主编 马树德编着 <<中外文化交流史>>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校史>> 百年庆典 派发之单张 2009- 2
4) 市隐 (徐赞周 )民国十七年十一月 <<缅甸华侨革命史>>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